刘菊花
阅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语言技能,同时它也在考试中占据重要分值。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升英语阅读效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和策略。
一、熟读教材,了解阅读重难点
英语语言学习分为“文字”和“语音”两个部分。文字部分要靠我们的视觉系统完成,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对英语学习的核心资源——教材有深入的剖析与解读。教师自己不深入阅读,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般说来,教材文本的设定,呈现的是一种目标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明晰阅读的意义,如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文本的主题意义、结构逻辑的分层导向、语言信息的传递与暗示等,认清这些最基本的文本知识间的联系,梳理并进行概括,归纳文本阅读要义,实现教材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初衷,引导学生真正提升阅读效率。
教材阅读有效性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循环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为何读、读什么、怎样读有方向性的认识,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阅读。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理解教材的主旨,再将方法、知识、技巧、情感整体交融。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生阅读时的心理特征,分层引导,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任务。对于学生掌握较快的知识点可以简明扼要地讲解,快速达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可以强化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兼顾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使阅读教学成果在训练中向纵深发展,以满足常态化英语教学的需要。
二、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我们经常会遇见此类情况:有的英语教师特别认真地准备每一节阅读课,课堂内容、组织形式与其他教师的课堂相差不大,但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笔者做了调研,发现课堂教学效果更胜一筹的教师更加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只注重眼前知识点的罗列,并没有形成链条式串联,忽视了整体性知识结构的构建,往往只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进行讲解,不懂得补充和联系学生已学知识,既缺少对旧知识的勾连,又缺乏对新知识的深层讲解,使阅读教学变得散点化、碎片化、孤立化。学生的思维无法发散,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英语阅读教学是由浅入深的,各个知识点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板块之间也存在着话题的统一性。这就需要教师将它们串联起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更新的过程,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但是不注重復习与比较,忘得也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力把学生现学的阅读知识和已学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能打好基础,更好地掌握知识。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做到这一点相对容易一些。那么新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该如何适应呢?笔者认为新教师一定要准确、深度解读课标与教材,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阅读知识的连续性,整体把握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弥补经验上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三、实行“朗读、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化阅读
过去,阅读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考试,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指向分数,而忽视了英语的德育功能和与人交际的实用价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并不能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英语教学应将朗读、阅读、写作一体化,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读、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化阅读,要求英语教师将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几大模块结合起来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悟课文内涵。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英语期刊,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分组朗读优秀的美文,定期组织学生看英语电影……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英文版经典名著,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内容、观点及价值取向等,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阅读离不开写作。学生在广泛阅读后,进行模仿写作,形成简短的英语读后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引用英语原著中一些优美的词汇与句子,补充英文表达,提升写作能力,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阅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与策略,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实现英语学科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