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建一提升”地方民族院校校企共搭大数据实践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18 12:40张智丰姜静清赵琳娜图雅郭丽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1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院校

张智丰 姜静清 赵琳娜 图雅 郭丽娜

摘要:实践创新平台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该文以内蒙古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地方民族院校基于“四共建一提升”培养模式,主动与企业展开多渠道、多方式、多维度的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与产业无缝对接的大数据实践创新平台。

关键词:地方民族院校;“四共建一提升”;大数据实践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1-0039-02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新兴本科专业。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作为第三批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地方民族高等院校,由于没有成熟的专业建设经验可借鉴,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实践环节,而实践创新平台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就以内蒙古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依托,通过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提出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和举措,为培养大数据人才搭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1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由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组成。课内实验多以程式化的、步骤化的教学过程为主,但是难以起到引导作用,即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课程独立思考实验的目的以及明晰所采用方法的性能与原因。课程设计和课内实训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仅仅是对课内实验的简单延伸和扩展。毕业实习多以见习为主,不能实际深入项目开发全过程。

1.2 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大数据实验对设备和环境要求高,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和服务器。由于专业刚刚建设,现有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实践教学。实验案例和项目案例是实践教学的软资源。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引领,而学校缺乏体现真实工程场景的案例资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3 “做中学”的真实教学环境尚未形成

地方民族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多以基础训练为主,无法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真实工作场景,禁锢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求异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學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4 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地方民族本科院校还普遍存在由于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较低、实践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不能够就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给予科学的指导,不能够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性来开展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训项目同当前市场中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脱节,使学生不能准确地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有效达成[1]。

1.5 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评价

地方民族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薄弱环节,缺乏较为明确、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不注重非技术性因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2];另外,实践教学评价反馈机制落后,无法有针对性地改进实践教学活动。

2 建设目标

平台以实现专业综合工程训练为出发点,以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着眼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整体设计,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大数据实践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

3 建设基础

3.1 学科专业群统筹发展,校企协同育人逐步深化

内蒙古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9年1月,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

学院坚持合作办学、政企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经历的四个逐层深入阶段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3+1”实习实训模式。自2009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开展“3+1”合作办学,即前三年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一年进入实训企业。实训期间学习业界所用最新技术,进入企业顶岗实习[3]。

第二阶段:专业共建。2015年开始,学校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合作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共建专业建立了 “2.5+0.5+1”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2.5”即第1-5学期课程在学校完成,主要由学校师资授课;企业参与部分特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0.5”即第6学期课程在中软国际北京基地完成。这部分课程均为专业方向特色课程。“1”即第7、8学期,中软国际推荐学生进入各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3]。

第三阶段:学院共建。2016年,学校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双方成立“内蒙古民族大学中软学院”,2018年成立“内蒙古民族大学中软产业学院”,以理事会形式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建平台、共建创新创业训练基地[3]。

第四阶段:共建产业园。2018年,学校、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共建IT产业园框架协议,2019年签署正式合作协议,由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场地,引进中软国际等软件开发企业。

3.2 政校企共建大数据实验室,提供大数据实践创新平台基础

2018年学校成功申请“自治区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由内蒙古大数据管理局投资90万元,内蒙古民族大学投资100万元,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课程资源,政校企共建大数据实验室,该实验室已初步建成,于2020年投入使用。大数据实验室作为大数据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将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训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面向社会提供大数据相关培训。

3.3 校企合作教学成果丰硕,助推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

2015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2016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1项;2017年,“加强民族院校蒙授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2017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2018年,《深化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本科三等奖;2019年,《“四融合四共建”民族院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 建设思路与举措

4.1 建设思路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所能达成的,必须从动机、需求和行业发展出发进行系统设计,践行OBE教育理念,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力求经过多维度反复强化训练达成[4]。民族地方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学生特点,基于“四共建一提升”培养模式,主动与企业展开多渠道、多方式、多维度的产学合作与共建共育,在多方面优势资源链接的基础上,共同搭建与产业无缝对接的大数据实践创新平台。

4.2 具体举措

(1)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熟练掌握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等技术,熟悉大数据分析处理算法、流程和工具,能够胜任大数据系统架构、设计、开发及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起着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过程[5]。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企业实习等环节,合作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化解企业需求侧与学校供给侧不匹配的问题。将实践教学环节全部纳入实践创新教学平台,全方位促进工程素质培养。

(2)校企共建实践课程资源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学校建立时间仅仅3年,学校课程资源,特别是实践课程资源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大多具有技术架构复杂、涉及知识面广、自成体系等特点,不能直接用于学校实践教学。通过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合作,将企业真实的软件项目进行适当简化,分解成与课堂教学知识点对应的案例。采用案例化教学,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在校内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把企业真实的案例引入学校。学生从入学开始,由企业工程师承担学生的新生研讨课,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对就业领域有初步了解。在暑假小学期,由企业工程师入校,带领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項目开发过程和规范,接触企业的真实项目,了解行业特点和需求。

通过在校外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工程环境。前期经过校内实习基地的学习和训练,对真实的企业项目有了初步了解。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体验企业中真实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学习企业使用的最新技术和工具,提高项目开发能力。在企业采用准员工管理机制,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为毕业后的求职做好准备。

(4)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学校聘请合作企业工程师、项目经理担任课程设计、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的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学校专职教师到企业参加项目开发,进行实践锻炼。利用寒暑假,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培训教师。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打造一支优势互补、掌握先进技术、深谙行业趋势的校企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5)借助大数据人才测评系统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大数据人才测评系统基于中国IT企业的特点,以人职匹配和能力与职业的匹配原则作为理论依据,与企业组织架构、用人需求,与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大纲等相结合,形成专有的知识技能、性格兴趣、职业素养、基础智力和价值观五大板块等测试模型,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通过大数据人才测评系统,在学生建档测评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中软国际人才库 和历史学员数据库进行指标分析,了解产业前沿用人需求变化情况,针对行业细分领域各技术方向和岗位群定义,对比分析岗位核心指标和在校生职业能力的差异,重新定位、校准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改进并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按需开展工程能力培养,并可以最终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

5 特色与创新

5.1 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大数据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与大数据相关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四共建一提升”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团队、实习实训基地,将企业需求融入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实践等环节,并通过人才测评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合作模式为地方民族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范例。

5.2 提升了地方民族本科院校大数据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企业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企业的技术需求融入培养方案中,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将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提供给学生参与,打通学校和企业的技术壁垒,有效地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3 改进并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基于权威人才评价理论、企业用人需求、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各岗位所需的不同的知识点及职业素质进行测评。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帮助学校进行学生素质的培养、跟踪、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金波,张海涛,熊伟,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及解决对策[C].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理事会.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理事会,2014.

[2] 陈强,李苗,王新忠,等.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3):42-43.

[3] 张智丰,姜静清,赵海燕,等.采用渐进式深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4):310-314.

[4] 李焱斌,黄玮,赵恒华,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66-169.

[5] 周兴铭.实践求真育英才——谈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1-3.

【通联编辑:代影】

收稿日期:2021-03-20

基金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ZDA2019007);2020年度教育教学研究新工科、新农科专项课题(XG2020001)

作者简介:张智丰(1972—),男,内蒙古赤峰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技术、机器学习。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院校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