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们”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2021-12-18 01:31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11期
关键词:躺平气质哥哥

胡 言

近日,不断刷新舞台天花板的《披荆斩棘的哥哥》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家族诞生夜,十七位哥哥成功组成“第一代滚烫唱演家族”。

不过,在笔者看来,最打动人心的当属哥哥们“最后的道别礼”——向舞台,向自己,敬不忘记的别离。

陈小春这样形容现在的自己:“烂船都有三根钉,就算我是一艘破烂的船,我也还有三根钉”;张淇向舞台亲吻:“我20岁就想证明我是世界上最棒的人,但后来才发现,我只是想成为我心中那个最棒的人”;林志炫则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曾经许过愿望,要在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开演唱会”……每位哥哥都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与这个舞台说出了再见。

哥哥们不仅在《披荆斩棘的哥哥》留下了众多经典的舞台作品,其浓浓的兄弟情亦感人至深,这些已无需赘言。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社会学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能够帮助我们超出个人视域里的眼光,捕捉到诸事物之间的关联,把握历史,把握人生。

因此,笔者试图更换一个新的思路,来解读《披荆斩棘的哥哥》——这档节目,究竟包含了多少社会学的想象力?

男性气质的“再定义”

“我争取每天练习零小时/半小时/两小时”,“我预计我会哭零次”……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首期节目里,众多哥哥们在签署契约时的表态与之前的“姐姐们”形成了截然的反差。

彼时,这群大龄哥哥们的聚会被想当然地认为是《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一次IP的性别复制。但对中年男性艺人的状态预设,显然拉低了观众对于节目可看性的预期。

一些带有冲突性的桥段,甚至强化了对《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刻板印象。

林志炫在二公时极力邀请李响和刘迦这两位实力强悍的舞者加入自己的团队,但当两人希望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尝试一些新的内容和体验时,他一开始的表现被网友认为是“专断”、“权威的居高临下”。

种种桥段似乎都成为某种“自证预言”:在一个全是男性的集体里,中年男性的一些固有刻板印象与标签得到了集中曝光和强化。

然而,随着节目的播出,这种偏见被击得粉碎。

在真人秀的笔墨与竞技形态的交织之下,哥哥们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真实”的一面得到了不断放大,每个人身上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气质得到了充分挖掘。

其结果,便是传统上对男性、尤其是中年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得到扭转,男性气质本身在节目里实现了“再定义”。

一方面,《披荆斩棘的哥哥》为男性气质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表达空间,打破了传统男性气质的单一性。

有力量的/有野心的/敏感的/温柔的/有担当的/顺从的……当我们看到以下这些形容词时,头脑里常常会非常自然地贴上“性别”标签,乃至不假思索地认为其中有些词语是描述男性,而另一些则是形容女性。

但在节目里,每一位哥哥都对男性气质有着不同的诠释。

李承铉曾经为了家庭而长期远离舞台,来到《披荆斩棘的哥哥》后,他让所有人看到了“奶爸”标签之外的个人魅力:作为个人,他认真、专注;身在集体,他能够倾听、协调。

而平常被认为不苟言笑、缺乏风趣的赵文卓,更是在节目里成为“街道办事Hood”的灵魂人物,他征服这个舞台靠的不是一身武功,而是可爱属性的加成。

温柔、温情、细腻、可爱、幽默……在自信与阳刚之外,更多对男性气质的柔性表达在《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上实现了价值输出,一种崭新的、更加多元化的男性气质得到彰显。

另一方面,《披荆斩棘的哥哥》更加突出“哥哥们”身上的成长属性与变化过程,打破了传统男性气质的固定性。

包括热狗的可爱,林志炫对完美的追求和自我的打开,乃至言承旭脸上的笑容日渐增多,这些细微的变化观众都看在眼里。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男性统治》里有如下洞见:“男子气概这个概念,影响了男人与自己的关系、男人与其他男人的关系、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披荆斩棘的哥哥》对于男性气质的再定义,某种意义上起到了一个“解绑”的作用:它试图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哥哥们的男性气质,也不仅仅是为大众提供一个“中年男性模板”,更重要的是它试图让大众抛弃传统的性别滤镜,以更加宽容与开放的视角去认识每一个个体本身。

“哥哥朋友圈”的化学反应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不曾想,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阐述,用在这群哥哥们身上尤为合适。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哥哥们相互之间的相处与形成的“朋友圈”格外引人入胜。不难发现,哥哥们不仅通过节目相继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而且还与其他的哥哥们构筑了一个惺惺相惜的“兄弟情”氛围感。

而纵观《披荆斩棘的哥哥》整季,它更是诞生了非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组合”:

与赵文卓的多次合作,让热狗变成了温顺可爱的“小狗”;言承旭与张云龙,成为了彼此的“最佳损友”;张晋、李承铉、白举纲与高瀚宇在节目里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更有“大湾区五人组”成为社交天花板,“街道办事Hood,都是我Homie”引领“正能量说唱”等等令人记忆犹新的阵营组合。

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无论是两人、三人的小规模组合,还是七人、十二人乃至最后的十七人“家族”,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哥哥们之间总能够擦出吸引人的火花,形成具有情绪感染力的团魂,且不受团体规模的影响。

笔者认为,哥哥们的“朋友圈”始终能够产生化学反应,归根结底在于节目组巧妙地打破了原有的权力结构。正是权力结构的打破重组,让组合本身的看点和对未知作品的期待取代了竞技本身的紧张感与压迫感。

对权力结构的打破,有赖于对成团标准进行模糊化处理,从而让已有的权威失去了合法性基础。

权威之所以出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体在某个专业领域的积淀。在首期节目里,哥哥们被依据原有的职业而自动划归为唱作组、唱跳组、唱演组、唱乐组、说唱组。彼时,部分资历较深的哥哥,自然能够在原先的权力结构里占据着更大的话语权。

而随着“唱演家族”概念被不断强化,《披荆斩棘的哥哥》更加强调的是不同类型哥哥之间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实现妥协与包容,而不仅仅是单纯追求专业性特质。由此也让哥哥们的关系结构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原本有着高低之分的权力结构便逐步走向一种更加平等化的关系。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成为了哥哥们流露出来的自然状态。

同时,部落、阵营与联盟的多重组合形态,在哥哥们之间编织了一个充满趣味与可能性的关系网。

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点是:与所有同类节目不同之处在于,《披荆斩棘的哥哥》从最初的分组到最后的家族诞生,单个团队的规模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最终的“全能唱演家族”的诞生,依靠的是部落、阵营之间的不断兼并重组。

因此,无论主动还是被迫,每位哥哥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全程都处于“格局打开”的状态,形成一个高频词互动的交叉关系网之中。反过来这种更加健康的关系又催生了更加多元化、能够带给观众意外之喜的作品诞生。

李响、刘迦在舞台上实现了唱歌的梦想,瑞奇展现出了自己在唱跳方面的潜能,就连林志炫也在五公《See you again》的舞台上唱起了英文rap。

因节目而出圈的“梗”之变迁,或许能从侧面作为这种权力结构被打破后的一个良性生态得以生成的佐证。

在节目初期,出圈的是个体,其代表无疑是以一人之力让说唱组“偃旗息鼓”、被网友称为“平嘻王”的赵文卓。而随着公演的推进,越来越多令人惊艳的作品诞生,以“大湾区五人组”、“街道办事Hood”、“晋舞团”为代表的集体出圈成为主流。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化学反应背后,笔者认为,哥哥们的“朋友圈”有着值得被深挖的社会学意义:一种更加和谐、有爱、互助和共促的社会关系,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披荆斩棘,是“内卷”与“躺平”的一种可能性解法

相比节目对于理想中的人以及关系的思考,更直观的影响来自于社会价值观的输出。

“披荆斩棘”作为题眼,亦是节目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

在笔者看来,在如今的社会话语体系里倡导披荆斩棘的精神,节目组的目标靶心非常明确,即是在当下、尤其是年轻人群里有着一定市场的内卷与躺平。

内卷,一个本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在形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农业形态时所创制的专业术语,无疑是近两年来最为火热的词汇。在人类学家项飙眼里,内卷形成的根源在于“一体化”:“一体化是‘目标上的高度单一,价值评价体系的高度单一’,进而会产生竞争方式和奖惩方式的高度单一”。

当内卷的真相机制被暴露后,躺平作为一种极端性的解法被提出,乃至受到一定程度的热捧。

然而,更准确的事实是:即便将躺平视为解决内卷问题的最为消极的应对方式,躺平行为也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内卷。

而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一直以来存在、但却被部分人选择性忽视的可能性:反内卷与反躺平,二者可以兼得。

从开播到成团,《披荆斩棘的哥哥》既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精神领域的消极情绪进行纠偏,也是为反内卷与反躺平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路径选择。

首先,带有先锋性质的“唱演”概念,致力于破除的便是内卷的“一体化”机制。

与传统概念体系里的“唱跳”不同,“唱演”看似是一种削弱竞争难度的妥协,实则是以退为进,拓宽舞台的多元化表达。

唱演的核心,关注和挖掘的是人的表现力,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机械的、肌肉记忆式的技能属性。而其形式,则是将不同的表演风格与不同的人格魅力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非工业化视听产品。

毫无疑问,“唱演”概念在节目实践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每一次公演,《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上就诞生了一批令人震撼的作品。无论是张淇、白举纲联袂演唱的《悟空》,还是走暗黑系、带有英雄史诗感的《拉达崩吧》,抑或是张智霖深情回眸、催人泪下的《给电影人的情书》,一个又一个极致的舞台堪称惊艳。在豆瓣、知乎、小红书等平台,用户更是自发安利,热烈地讨论哥哥们在舞台上的反差感与作品的震撼观感。

其次,挖掘具有反思性的个体价值,成为打破内卷与躺平的起点。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一个不容忽视的巧思是节目组为每期公演所设置的主题:“太空留言板”、“第25小时”、“等我找到你”、“三万天”、“世界上另一个我”。

每一个主题,其实都为哥哥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的契机。对于“三万天”,张淇表示:“通过节目,我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少年状态”。对于“世界上另一个我”,张智霖则是用自己的人生来完成这份《给电影人的情书》的书写,用人生作传。正是在深刻的感悟之上,才能诞生出众多能够突破自我、打破观众想象力的作品。

最后,寻求与“他们”的连接,则是从共同体的维度为打破内卷寻求可行性路径。

当部落在兼并重组后不断扩大,当哥哥们与他人有了更多的接触、了解与共同战斗、努力的经历,浓缩为“兄弟情”的共同体精神便开始发酵凝聚。而与部落成员之间为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而不懈努力,这个奋斗过程本身便值得铭记。同时,作品与努力之于观众,便化身为一种更积极、更向上的价值观力量。

《披荆斩棘的哥哥》里有两个字是对反内卷与反躺平之下人生状态的精准描述——滚烫。

哪怕最后的结局是消逝不见,但每一次的沸腾都是人生的华彩绽放。

正如言承旭所说,自己“并没有一定要赢的感觉,但在逆袭这件事上,想把故事写的漂亮”。

结语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完美落幕之际,我们有必要再次思考:“披荆斩棘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实际上,披荆斩棘本身存在着两个维度的精神表达:它是一种面对困难时的主动与勇敢;它同时也是一种追寻理想时的毅力与坚持。我们可以给出如下断言:披荆斩棘,即是对奋斗主旋律的一种形象化表述。在披荆斩棘的精神内核里,存在着一种改变自身与改变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自我源动力。正如被吹爆的开场文案里的最后一段:

昔日少年,如期归来

没有灯塔,就自燃成星夜

无人掷臂,就孤绝地升起狼烟

去见荆棘,炙烈于野火燎过的荒原

披荆为冠,斩棘为袍

我们会相见吗?

会。

什么时候?

永远。

从今以后,不摧不移,披荆斩棘

以披荆斩棘的姿态面对人生,这大抵是这群哥哥们留给时代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躺平气质哥哥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哥哥
躺平 花香自来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哥哥的生日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还猪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