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2021-12-18 03:53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早毓小学苏娜红
亚太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感情课文语文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早毓小学 苏娜红

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能使枯燥的文字变得更有意境。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反复地朗读至背诵,读多了,印象就会越来越深,从而进化为一种语文素养和能力。加强学生的语感应当是如今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让读成为学生学习和表达的需要。我们在语文课中经常听到“请你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请你带着感情读这句话”,这种朗读不带有任何指导性,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美美地读一读。这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学生不理解文中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就读不出情感和美。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因而,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做到扎实和有效呢?以下谈谈笔者个人的见解。

一、情景模拟,让学生想读

只要学生认识和理解词句,就会产生朗读的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录音、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请学生分角色扮演红头、青头、旁白。这样,学生演得起劲,朗读的欲望就更为强烈了。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味角色内涵,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同时,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陶冶情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眼前是绿油油的稻子、绿的草、绿的叶、流动的溪水等,学生身临其境,美的感受自然喷涌而出。同时,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文字和对生活的感受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让学生到校园或乡村中走一走,寻找春天的足迹。当诗歌在描写“绿”的时候,就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这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与作者一起畅游于绿中,就能更加有助于学生读出感受。

二、读出节奏,让学生会读

好的朗读是有一定节奏的。对一篇课文而言,朗读的节奏应注意初读、细读、品读、诵读的层次安排。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读的训练:先听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如水流的声音、动物的声音、风的声音、雨的声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再听录音,反复品读文本;最后在教师讲评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感受吟诵出来。这样,就有节奏感地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了。边读边悟,学生的感情也就融入了课文。一篇经典课文总是在遣词造句上有其特殊精妙之处,而这些恰恰是最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培养语文能力的。因而,教师需要帮学生划分节奏,教会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重读的地方重读、该舒缓的地方舒缓。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又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果划分不当,就会导致对文意错误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划分节奏时注意断句、语调、停顿。

三、配乐范读,让学生美读

教师的范读可以为一节课增色,其效果远胜于放录音,不仅能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更能秀出课堂的精彩。教师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朗读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学生就会乐于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朗读中所遇到的困难及疑点。教师在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运用多种形式的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以此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笔者执教部编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学生陶醉在祖国的壮丽山河之中,然而小兴安岭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太遥远,学生很难融入文字,朗读显得做作、生硬。于是,笔者进行示范朗读,读得舒缓柔美,读后讨论:为什么这样读?在讨论中,学生体会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笔者顺势而导,让学生再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次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见到的雪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可以用抒情的语言进行描述:“是啊,雪花洁白、轻盈,飘飘悠悠,多美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雪绒花》,赞美的就是雪花的美丽。”紧接着播放这首歌曲,学生都沉醉在这下雪的世界中,对雪地里来的那些小画家就更加感兴趣了。这样借助配乐范读的形式,更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直击学生的心灵。

四、朗读训练,让学生品读

朗读训练的方式多样,教师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师生赛读、讲评朗读等。无论是外向和内向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和别人相比的愿望,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比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的形式,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进行朗读训练,也可以加深对句子间关系的理解,读出感情色彩。教师不应该只是强调某一个词,应该大声地朗读,以避免肤浅指导。在朗读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标准作为标准,要去理解要求学生。在拿到一篇课文时,应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对多元文本的解读。我们可采用以读代讲的模式让学生反复、多层次地阅读,用学生自己的反复读来代替教师的讲,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读得好的地方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可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给予指正,让他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进行重新朗读,给予改正的机会。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朗读,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朗读水平低的同学,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在学生读得好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什么。你的声音实在是太甜美!你的声音,仿佛带我们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学生得到正面评价后,就会更有信心去朗读,化外在鼓励为内在动因。让学生评价别的学生的朗读,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学生形成认真倾听他人读书的好习惯,朗读的评价能力逐步得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会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课文差距较大时,可以根据课文背景,或观看影片、或介绍资料,以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感知文本,为学生的情感朗读做好感情的铺垫。如在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时,由于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个动乱的年代,自然对黄继光在危急关头接受任务,一次又一次地倒下又站立,最后舍身堵住敌人的枪眼,对部队最后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很难理解。笔者就先让学生观看影片,让他们对这个年代有所了解,了解黄继光的伟大,再让学生朗读,如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英雄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

五、注重语感训练,让学生会读

(一)语意正误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总是添字、漏字或者是把字词读错,有的学生能马上指出错误,有的学生则是完全听不出来,这就是学生对语意正误感受的差异。如果我们进行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就有助于学生提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语言形象的感受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有的学生眼前出现一个场景:诗人远离家乡,看到江南两岸的景色,又抬头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月亮,不禁忧伤,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这种看到的景象,就是学生对语言的形象感受。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借助语言形象理解诗意,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语意色彩的感受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通过语意提高认识,进行语感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对语意色彩的感受。

(四)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有的文章感情基调是悲伤、沉重的,有的文章是充满趣味性的。儿歌读得欢快些,写景状物的文章可以抒情优美些。

综上所述,在读中学会创新,才能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机。语文课上其实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学生的读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在读书声中受到美的熏陶。总之,朗读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更是一门高超的技术,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猜你喜欢
感情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