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青山寺小考

2021-12-18 02:20胡梦飞
山东档案 2021年5期
关键词:重修庙宇济宁

文·胡梦飞

青山寺,原名“焦王祠”,又名“惠济公庙”,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城南7.5公里处的纸坊镇青山上。据县志记载:“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始封之焦在河南弘农,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东山脚下,现青山东侧有东、西焦城村,并有古焦王城遗址。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封焦王为“青山君”;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因祈雨“有应”,封焦王为“宁应侯”;宣和三年(1121),改封为“惠济公”。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扩建,始具现在的规模。因庙宇位于青山,故俗称“青山寺”。

一、宋元时期的青山寺

青山寺的前身为“焦王祠”,始建年代不详。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封焦王为“青山君”。由此可知,焦王祠最迟创建于东汉末年。光绪《嘉祥县志》记载焦王祠碑:“在庙左,建宁二年立;青山郡碑,即焦王祠碑。”焦王崇祐庙碑:“在庙壁,崇宁三年立,文详艺文。特封惠济公牒碑,宣和四年立。”祈雨三应碑:“在惠济公庙,明昌元年立。”道光《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按宋淳化六年新修三门,乡贤吕应记。”现在的青山寺山门前仍有宋碑一块,名为“青山君庙三门之记”,记载当年北宋皇族、济州知事赵德恭(962-1006)主持修建三门经过。

青山寺碑林

因北宋崇宁元年(1102)赐庙额曰“崇佑”,故青山寺又称“崇佑庙”。嘉靖《山东通志》卷十八《祠祀》记载崇佑庙:“在县南十五里青山之阴,庙与焦王城相近,祀古焦王。碑文云周封神农之后于焦,以国为氏,神其苗裔也。自汉建宁初已著灵德,号‘青山君’。……金元以来,凡有祈祷感应如响。”宋元时期,青山寺祈雨颇为“灵验”。光绪《嘉祥县志》卷一《祀典·先贤祠》记载惠济公庙:“当春夏之交,乞灵者数百里不绝。”元人赵衡正在其所撰《惠济公庙记》中记载元大德五年(1301)夏五月旱,济宁路总管睦公使知事宋铎请祷于神。汲水半瓶,负至坛次,是日果大雨。后又两次祈雨“获应”,于是,令嘉祥县达鲁花赤伯岳䚟、嘉祥县尹刘憨、主簿杨仲明、典史王楫董其役,于大德六年(1302)十二月兴工,次年三月落成。元至正年间,因屡次祷雨“辄应”,在嘉祥县尹刘敬的发起下,当地民众共同捐资对庙宇进行重修。至正三年(1343)十一月,时任嘉祥县簿的苏若思在其所撰《重修青山惠济公庙记》中论述了重修庙宇的原因和经过。

二、明代青山寺的变迁

明代青山寺的祈雨功能更为突出。青山寺内所立明代祈雨碑共有五块,分别为正统九年(1444)《青山庙祷雨铭》碑、正德十一年(1516)《郡守李侯祷雨有感记》、嘉靖五年(1526)《县令路公祷雨有感记》、嘉靖十二年(1533)《嘉祥张侯祷雨记》和万历二十二年(1594)《甘霖应祷序碑》。除正统九年(1444)《青山庙祷雨铭》碑外,其余四块碑刻均立于惠济公大殿前感应泉两侧。

惠济公大殿前的感应泉

值得一提的是明正统九年(1444)的《青山庙祷雨俸金以补之,并定例每年将香火钱的一半用作修葺之资。明崇祯四年(1631),当地妇女自发捐资创建奉祀碧霞元君的泰山行宫。由此可以看出,碧霞元君信仰在明代中后期得到了妇女们的响应,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铭》碑,该碑由正文和铭文两部分组成,由时任总督漕运右参将、锦衣卫指挥佥事、南直隶庐江人汤节所撰,太常少卿兼经筵侍书、河北广平人程南云篆额,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江西临川人王英书丹。道光《济宁直隶州志》中只收录了铭文的内容,对正文则未加收录。该碑详细记述了汤节于青山庙祈雨的原因和经过:“距济宁州西南四十里有邑曰嘉祥,邑之南十里许有青山惠济公庙,凡遇旱蝗疾疫,人感于此祷焉,罔不响应,由是谒谢者无虚日。正统八年四月,临清、济宁以南天气亢旱,田苗枯槁,河道浅涩,漕船难行。即恭奉命总督,乃命沿河郡邑祷求雨泽,卜于五月十二日济宁设坛躬伸恳祈,遣州卫官耆径行庙前龙井后,投词取水。次日,果获显验,大雨随至,禾苗秋成有望,漕运亦得通行,爰洁牲醴于是焉。十六日,诣青山庙恭谢,并缀鄙词刻石于庙以识其岁月云。”碑文的结尾为铭文,铭曰:“青山之巅,有庙岿然,惠泽泓泓,济利绵绵,官耆谒祷靡间后先,节颛奔谢,匪媚匪愆,禾稼敷秀,亦通漕船,缀词镌石,神德远传,尚冀孚惠,祚国永年。”

万历十六年(1588),当地信女已在惠济公大殿北创建了供奉送子娘娘的子母殿。因子母殿所供奉送子娘娘主要掌管生育,故此次捐资的皆为女性,共有邵门张氏、姚门杨氏、冯门彭氏等50余名。由于惠济公庙灵应卓著,因而香火旺盛。万历四十年(1616),知县刘之亮利用庙宇香火钱对惠济公庙加以重修,不敷之处捐出

三、清代以来的青山寺

顺治十年(1653),由于受到神灵的“佑护”,当地民众再次对庙宇进行重修。由于年深日久,风雨损坏,泰山行宫“神像残损”。乾隆年间,当地民众自发结社捐资重修神像和庙宇。庙内所立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泰山圣母神像碑记》论述了此次重修的经过:“粤自天地判而五岳峙,惟泰山为最灵,故圣母之宫□□在在建焉。年久远,风雨损坏,神像残损,观者莫不叹神之所依也。兹有本邑社五十余家积聚数十金,重塑金身,□□辉复,彩殿□□,四壁□□,诚为善举,故勒石以志不朽云。”

雍正十一年(1733),嘉祥知县李松利用每年三月中旬所得“香火之资”再次对青山寺加以重修,并为此专门撰写碑记。嘉庆二年(1797),当地社众共同捐资对惠济公大殿进行了重修。道光十三年(1833),当地民众再次捐资对正殿、寝殿、配殿、山门、泰山行宫等进行重修。同治十年(1871),当地士绅民众再次捐资对泰山行宫与惠济公寝宫进行重修,庙内所立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顶殿泰山行宫与二殿惠济公寝宫碑记》对此作了详细记载。此次重修历时三年有余,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才得以完工。

近代以来,随着移风易俗运动的开展和科学理念的传播,青山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鲜有重修或祭祀的记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的变迁,虽然青山寺的香火已经大不如前,但其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变得日益突出。1999年,惠济公庙所在的青山风景区被公布为济宁市自然风景区保护区。2006年,青山寺、焦国故城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青山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重修庙宇济宁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破旧庙宇的白月光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济宁有线“屏屏通”便民惠民生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