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
摘要:书法的章法研究是书法本体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在一幅书法作品所有的组成元素中,章法是最大的一个单元。本文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同类作品进行纵向比较,从而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隶书章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摘要:隶书;章法;美学;流变
一.西汉及以前隶书章法
(1)秦及以前的隶书章法
秦隶指战国时期的秦国及统一国家后的秦朝的隶书。秦隶处于隶书的萌芽期,具有不成熟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隶书初定,尚留有篆书余痕。隶书的基本笔画形态已经显现出来,特有的字形结构初露端倪。秦隶又称古隶,保持着隶书初有阶段的原生态特征。它高古稚拙,虽然法度不够严谨,笔画时有篆意,却体现出生动、质朴的美感,别有一种特色。它的主要载体为简牍。
字距紧密布局。就书法而言,这种介于篆、隶之间的形体特征和书写方式独具特色。对于成熟的隶书表现出古朴稚拙的一面。由于是日常手写而成,笔墨的表现更加淋漓尽致,较之金石文字又有轻松自然的特点。
字距宽疏布局。1957年在河南省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中出土竹简229枚,为战国早期作品。章法上字距疏朗,行距无规则。单字结构与章法的浑然天城为一体为风格。竖有行,横向各字错落灵动,是简牍作品的典型章法。一枝简上有两行以上的字迹、是研究墨写隶书的章法的重要资料。字形、笔划的相对不定型,导致了篇法上的“无规则”。字的排列紧密还是疏松,全听任何感觉以及简牍幅面的大小来确定,这种情况下的章法一定是不成功的。而以早期石刻隶书中无波磔一路为代表的那类作品,则主要以单字为结构与章法的浑然一体为风格——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大小,与单字笔划所分割空间的大小一致。这种结构方法,经常可以造就一种朴质的氛
(2)西汉隶书的章法
承秦遗绪的简牍、帛书隶书法。西汉前期的书法简牍大部分字形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其所具备的自由奔放和浑然天成的特点,都无造作的感觉。由于西汉所处的历史时期仍然属于篆隶转变的时期,所以此时的简牍书法仍然存在“篆书余意,若篆若隶”的特征。有的笔法线条圆润厚实,有的波荡离奇古怪,形和意兼备,“敦厚朴茂、风云飘逸”,由此便形成了西汉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马王堆简帛书,结体篆意多而隶意少,用笔则隶意多而篆意少。其横划的逆锋藏起,可看作是后来“蚕头”的发端,且在有些简中其顿锋角度大小,用力的轻重和它们所形成的样子,似乎更相近于更后一期的楷书。其“撇”划的快速出锋行笔及笔划本身的弯曲弧度,也是特别接近楷书的撇笔而不是接近成熟隶书的“波”笔。用笔中的为了快捷的变化,在一书体的草创阶段是最为内在的动因,而这一书体成熟、规范的用笔,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和较为普遍的大众的认可,才能够得以确定,才会最后基本一致地统一在某种形态上。
简牍帛书章法影响下的刻石章法。对刻石上的资料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西汉以及新莽时期的书体仍处于“篆隶嬗变”之中,从隶体的演變进程来看,刻石的进程明显晚于简牍的进程,因为在西汉中期,简牍上的隶书就已发展到形成体势左右背分、笔势左挑右波的八分书苏马湾刻石的隶书。比起其他现存的西汉时期的刻石,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了对篆书体势的改造进而形成了隶书的体势,用笔去保留篆意的特征,西汉隶书在章法上继续延续了简帛的章法风格。竖有列而横无行的章法参差错落,率意自然,应当防止零乱松散。
二、东汉隶书章法
(1)行密字疏的章法布局渐趋成熟
字疏行紧是隶书章法的一大特点。早在隶书的萌芽期,简牍上就已经呈现出这种章法特点。只不过那时简牍隶书的成熟度要远远高于石刻隶书,所以当此种章法在简牍上表现的尽善尽美时,使用范围较窄的石刻显然还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备,但这种情况伴随着东汉碑刻的大量涌现,隶书铭石化地位的确立彻底改变,磨合过后必然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成熟。
(2)不同风格影响下的隶书章法
端庄平正型.以《史晨碑》为例。字距、行距较大,字距又略大于行距,整篇排布严整而宽松,给人一种如入军阵中,顿时紧张、森严之感。再细观察之,则紧张之感消失,因为其单个字的结构中宫收紧,波磔开张,布白均匀,态度安详,又加之笔划全以中锋成就,浑圆含蓄,真气内敛,自然是气息沉稳,韵致古厚。
秀美流丽型
作为东汉隶书中字形结体最扁者,《曹全碑》弓长的主笔画,如横、撇、捺等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为了给予这些笔画充分的展示空间,尽可能的展现出他们的游刃有余,在章法上,字距远远大于行距,且有意识的加大或缩小某些字型。
雄浑沈厚型。以《西狭颂》为例,的章法横有列竖有行,排列整齐,行距字距适中,字距稍稍大于行距。这样,它既不同于一般汉碑那种字距远远大于行距,同时行距本身也比较大的具有空疏之感的布字方法,又不同于一般摩崖刻石的那种字距行距都较少、甚至没有什么距离的篇章结构。恒笔划的上凸和下凸,竖笔划的左右外凸,都是“圆”处理;而这些被变化的笔划起收之处,则一般都是“方”处理;反之,笔划本身如果挺直,则它们的收起处一般就是圆笔。
三、魏晋至明代隶书章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章法
西晋时期,虽然石刻文字仍然保持着隶书的基本法度,但已多是隶楷杂糅的过渡性字体,“刻板”是这一时期隶书的典型特征,许多作品也只有通过行紧字松的章法排布,来证明它们还是作为正体书—隶书的真实存在。东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行草兴盛,楷书得到全面发展。南北朝时期基本完成了隶书向楷书转化的过程,文字的应用进入到楷书时代。在楷书蓬勃发展的事态下,篆、隶被人们长期遗忘,致使当时篆书无法识别,隶书不会书写已经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四、清代隶书章法
乾隆以后,嘉道年间,清代隶书的发展逐渐进入高潮。其重要特征不仅表现在隶书书家的骤然增多,还表现在他们在隶书创作中伟大的创造力。他们学习隶书,直追其源,取法汉碑,并且是广泛涉猎,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独特的时代气息,融会贯通,赋予隶书新的内涵,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更为可贵的是,这一时期以后,隶书开始应用于已经面世的所有幅式中,但无论是条幅还是中堂,抑或对联、扇面等,都充分考虑到了隶书正文与落款的互动关系,这也是从整体着眼章法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