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健乐
摘要:足球是一项以脚为主,控制和支配球,两支球队按照一定规则在同一块长方形球场上互相进行进攻、防守对抗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且因足球运动对抗性强、战术多变、参与人数多等特点,故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因此,在青少年学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推进足球课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并且还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小学生群体好动且好奇心重,故其对趣味性事物具有天然的探索欲望,从而其可被有效调动学习兴趣,进而学习效果得到较大提升。为此,教师应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足球课程的趣味性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足球;小学生;体育教学;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5-034
新课程改革进程逐步推进,教育各方要求学校重视科目间的均衡发展,避免学生偏科现象,从推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体育课程便是保障小学生群体身体素质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及教师应重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小学体育课程涉及较多的运动形式,足球教学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教学任务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技巧高超的足球运动员,而是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足球运动形式以及技巧、锻炼身体协调性、掌握团结合作的技巧以及增强思维灵活性,因此足球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響。学习兴趣是学习质量的保证,教师应寻求合适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推进其学习成效的提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自主创设的,具有较强的渲染性,从而可以为学生营造有趣且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质量的重要基石,只有保证学生的兴趣集中在课堂中时,才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为此,教师应在足球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集中于课堂学习中,例如,教师创设激励式教学情境,讲解“脚尖垫球”技巧,首先教师简单讲解“垫球”的动作要领,并且要求学生自主练习,其次教师开展男子组与女子组的垫球比赛,男子组与女子组的前三名可以获得下节课免去课前跑圈的奖励,由此激发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垫球技巧的兴趣,最后教师鼓励未获得名次的学生,并且在下节课再次开展比赛,奖励进步较多的学生,由此创设激励式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产生。由此可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推进其主动学习课程知识,进而促进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实现教学成效的不断提升。
二、巧用趣味游戏,提高足球技巧
游戏包含竞争与合作,因此其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比赛进程中自主实践运动技巧,从而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此,教师应在讲解足球技巧时,运用趣味游戏,例如,教师在讲解“带球跑”这一技巧时,首先讲解并展示“带球跑”的技巧与要领,随后要求学生在十至十五分钟内自主练习,其次教师开展“带球障碍跑”的游戏形式,设置二十五米的距离,并且在此段距离内放置圆锥,要求学生在带球跑的过程中绕过圆锥,此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带球跑”这一技能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过人”这一实践性技巧,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在障碍带球跑的游戏中展现的不熟练的部分以及难点,再次针对讲解,引导学生查漏补缺,从而推进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游戏趣味性的基础上锻炼足球技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由此可见,教师巧用趣味游戏,有助于推进学生技巧的提高,从而保证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促进教学成效的不断提升。
三、适时开展比赛,引导学生参与
比赛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形式,与他人比赛、与自己比赛,才可促使参与者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心态的逐渐平稳,因此教师应重视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引入比赛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因为足球所需场地较大,时间较长,因此在开展比赛时教师应注意把控比赛规模,例如,教师可开展“点球比赛”,其不需学生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跑动,首先,教师先讲解足球射门时应如何发力,以及如何运用假动作迷惑守门员等具体步骤,从而拓宽学生对“射门”这一技巧的理解,其次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六组,每一组选定守门员,随后开展两两小组的比赛,进球多的一组为获胜组,获胜组可获得教师奖励,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点以及掌握不牢的点,开展针对性讲解活动,由此为学生答疑解惑。由此可见,教师适时开展比赛,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比赛中,从而调动其学习课程内容的热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主学习意识,两方面共同推进趣味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综上所述,首先足球课程教学对小学生群体的身体、心理及思维发展都具有较大影响,其次小学体育课程是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小学生对趣味性的追求是根源于其天性的,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制定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应正确认知小学体育课程中的足球教学的意义,结合学生群体特点,采取趣味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雯浃.浅谈如何增强小学体育足球教学的趣味性[J].考试周刊,2019(87).
【2】何满仓.浅谈小学体育足球教学趣味性的探讨[J].新课程,2016(28):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