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目前教师所能够采取的教学方式变得非常多样,为了尝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把握语文知识并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教师就要学会灵活应用教学方式,让语文课程与教学方式之间的配合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最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习得更多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何灵活选择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灵活选择;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5-014
随着目前各种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而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选择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方式与课程之间的适配度不高,学生在接受学习内容时难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随着“双减”方针的颁布,教师也要学会根据课程内容来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激情,让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语文学习,还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与运用水平,让学生在教学方式的带领下不断提升。
一、灵活选择多媒体教学,保证课堂活力
将多媒體系统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如何使多媒体教学,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在语文课堂中借助多媒体系统,能够将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事物或者作者用简单言辞描绘的事物,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理解时的难度降低。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通过多媒体系统,让学生学会借助多媒体的力量作为自己的学习基础。
例如,在学习《长征胜利万岁》这节课时,需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文故事背景的调查。学生在课前通过搜索相关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长征的艰辛,教师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总结出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小故事,并在课堂上完成讲解。在导入环节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理解为什么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包围追击,中央主力红军进行了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后,开启了困难重重的长征之途。学生在课堂上再次观看教师整理的视频,就能够更快的投入到情绪当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将教材中的场景搬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来,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时能够以主人公的姿态投入到作者所写的文字中,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及通过课本中具体人物的演绎,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刻透彻。除此之外,创设情境不仅仅包括学生的自主演绎,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背景的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境创设,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
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为了让学生在欣赏这部小说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还原阿Q的人物形象。每名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阿Q的话语或动作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阿Q,只有学生领悟了人物形象,明确认识到阿Q的革命性与落后性,才能够在欣赏这部小说时,把握作者所描绘的深刻思想内涵。
三、设计追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往往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答案,或者是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然而追问就是在提问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问,紧紧抓住回答中的漏洞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找准追问的契机,也要设计好追问的问题,以保证追问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出了模棱两可的答案,教师就要追问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答案,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有逻辑的说辞,既不否定学生的回答,又让学生在原文中去找线索,让学生搜索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给出了错误答案,教师不要立刻否定,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或分析自己的逻辑漏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时,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教师就可以在这时设计好追问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思路上进行思考,看他们是否还是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追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思考,将思考问题和分析的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追问课堂也只是为了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能够把握学习中的主动权,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语文课堂才会变成师生互动的课堂。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授课情况,灵活变换教学方式,在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仍然要以学生主体为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只有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才有机会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感知能力,从而在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中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云霞.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性[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4(1):52-52.
[2]吴洗灵.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 新课程(中学), 2018(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