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宏志
1
忽地,想起崇祯五年冬的那场大雪了。
按现在朝廷的要求,那年应该叫天聪六年。但原谅他,下不了决心随旧朝而去,就姑且留这么点念想。
前朝灭亡后,他在《快园道古》里说:“世乱之后,世间人品心术历历可见,如五伦之内无不露出真情,无不现出真面。”这是他的真感受。听闻有人私下嘲他:“既心怀旧朝,世道沦丧,何不弃世而去?”其实,前有理学大家刘宗周绝食而死,后有好友祁彪佳自沉于湖。他是有过死志的,但正如他在《陶庵梦忆序》所言,“每欲引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说他懦弱也好,怕死也罢。他不做清朝的官,姑且苟活于世,是想着不能就这么去了,他想把《石匮书》写完。
忠孝两亏,仰愧俯怍。
聚铁如山,铸一大错。
——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无需作假。
2
自天启七年八月崇祯皇帝继承大统,先戮魏忠贤及其党羽崔呈秀尸,后削阉党冯铨、魏广微之籍。崇祯二年,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分六等论罪。这些举措清除了魏忠贤那阉贼和客氏的势力,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
崇祯五年六月,黄河于孟津决口,军民商户死伤无数。百姓流亡,到处乞食,无路可走,便聚而造反。
八月,朝廷命朱大典巡抚山东,救莱州。先杀叛敌陈有时,后兵分三路,金国奇、陈洪范、王之富等诸军皆带三天粮至沙河,孔有德迎战,被打败,二十日莱州城围始解。
九月,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等啸聚山西,分路出击,连续攻克多州县。朝廷乃令宣大总督张宗衡、巡抚许鼎臣分地守御。十四日,李自成攻陷修武县,杀知县刘凤翔。
……
崇祯五年,虽皇帝勤俭勤勉,兢兢业业,然疑心日甚,两年前永平四城失守时,秦良玉慷慨誓众,袁崇焕昼夜驰援,忠义之举犹如亲见,但旋即秦良玉率兵回乡,袁崇焕已被处死。整个大明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不过那些事他大多只是耳闻,离他甚远。倒是眼前父亲的病情,让他担忧。
3
那是崇祯五年的冬天,十二月,他居西湖。
大雪已經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各种飞鸟的声音都消散了。正如唐时河东先生所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久处室内,整个人就如孤山上的树,干枯,冰冷。这一天晚上,戌时,正是更定的时候,心头微动,喊上家仆,撑一叶扁舟,穿着皮衣,带着火炉,欲往湖心亭观观雪。
大雪飘飘扬扬,水面平静,湖上冰花一片弥漫,远处的孤山边缘柔和起来,只见得到依稀的轮廓,天和云,山和水,浑然一体。
天地间,入眼处皆是皑皑白雪,月光并不明亮,依稀的月映在天地间的雪上,如泼了一地水银。寒气清冷,沁入肌骨。
此刻,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那一道痕迹,只有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只有他的一叶小舟,只有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在小舟之上极目远望,茫然一片。这景致无以用笔墨传达。苏子在黄州赤壁时于舟中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当真不假。那一刻,面对那一场大雪,确有宠辱皆忘、人生彻悟之感。
那日,他到了湖心亭上,不想已有两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炉子前忙碌着,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苏子夜游承天寺,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还有张怀民,眼下自己却无友人可邀,所以,此时此地,得见游人,且行事如他所想,不能不说是奇事。
他心里很是喜悦,那两人看见他,也很高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咦?这也是他想同你们讲的呢!
言罢,他们邀请他一同喝酒。他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有意多问一句详情,想到“人生如逆旅,他亦是行人”,无需多言,如此甚好。
北风吹,夜渐深,雪愈急,且回转。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痴情的人呢!”
4
崇祯二年,带家班去兖州为父亲祝寿,舟过北固山,抵金山寺,已二更,进寺里,想到韩世忠于金山及长江退金人的一出戏,就喊家仆拿来锣鼓灯笼,到大殿,唱、念、做、打。众僧人醒后,不知是人是鬼,不敢阻拦。
崇祯五年的冬日,冰天雪地,万籁无声。年末,父亲去世。
后来想,那一年,实在不是什么好年景。东北建虏,中原闯逆,渐趋势大,大明已有破败之相。
过了几年,李自成进了紫禁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大明没了。
再后来,清兵来了,旦夕之间,国破家亡,书生无用,四处逃难,家人离散。
顺治二年闰六月,好友祁彪佳沉池殉国。
同年九月,山水知己王思任殉节。
如今年老,繁华不再,锦衣不再,大明不再。如余康熙四年撰《自为墓志铭》所言:“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当真恍如隔世啊,那场大雪,居然已经那么久了么?
就记下来吧,且让后来者看看。
再也没有如那天一般的大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