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接力治沙

2021-12-17 00:40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民权护林种树

1962年,洛阳林校毕业的翟际法来到民权林场。他来时,林区没有路,栽树送苗每天要走十几公里,忙起来顾不上回场部,就挖个地窨子铺上麦秸睡,吃饭是啃红薯干馍、喝凉水,更难忍的是干着重体力活却吃不饱。

老人的记忆中,当年的林场一片荒芜:遍地两三米高的沙丘,遍地烧碱的庵子和长不成庄稼的赖地。林带,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了雏形,但在他来的时候,差不多还都是零零散散不到一人高的小树。

111120亩,老人清晰地记得当年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而整个林场只有16个工人,加上一辆破自行车和一辆拉树苗用的马车。“我们恨不能黑天白日不睡觉。”老人说,为了植树,他们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有时候,一天要走三四十里地。渴了,随地找个水坑喝几口;困了,就在黄沙里挖个地窨子,铺草而卧。

“夜里得蒙着头睡,早上起来一抖被子几斤沙。”老人说,“11万多亩啊,差不多都是沙,可种树是咱的工作,不种不行,不快点种不行。”

一如愚公之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老人的两个儿子也先后成了这个林场工人。

1984年来到林场的二儿子翟鲁民,最初的工作是在林场派出所当民警。這份工作,也是翟际法给他选择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20年的辛苦努力,林场有了一定规模,但由于当时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林场的树木经常遭到破坏。“种好,还得养护好!”老人说,好多次他们头天种了树苗,第二天再去浇水时就少了许多,心里急,却无奈。二儿子高中毕业后,老人就动员他去林场当森林警察,“穿着制服到林地里走走,偷树的人就害怕了,情况就会好很多。”

翟鲁民说,他当民警的前些年里,林场共7个分场,除了每天骑着或推着自行车来回转,还经常挨村贴护林标语,挨户发传单宣传护林,请电影队到村里放映宣传片。“2000年后政策法规完善了,乱砍盗伐的情况基本也就没了。”

后来,翟鲁民被任命为分场场长。第一年,他领着分场的职工新造了2000亩林,并摸索着依托林业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种树就是种钱,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生命。”翟鲁民说,他理解父亲,更理解父亲当年为他作出的选择,也有着这样的感悟。

几年后,翟鲁民成了民权林场的副场长。舞台大了,干劲也更足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开始从“树养人”到“人养树”的转变,提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动员附近的农民,在林下种药种草,搞畜禽养殖,为脱贫攻坚出一分力,为生态旅游建设添一分彩……

“高栽洋槐低栽杨,柳树栽到坑里头,小口大肚海绵底,三埋两踩一提苗。”当年翟际法那一代老林业工人总结出来的植树经验,今天仍不过时。不同的是,今天的林业工人有了挖坑机,野外作业也不再住地窨子了。

已在林场工作10多年的林业工程师翟文杰于1985年出生,是翟际法老人的孙子。一家三代目前共有6人在民权林场工作。

猜你喜欢
民权护林种树
柬埔寨护林官员宣誓保卫国家森林资源
小狐狸的“哇——哇——哇”
种树
一起来种树
仿生蜻蜓护林机
浅析现代化史观下的个人现代化
金手指葡萄在河南民权的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中国古代民主性精华
张之洞的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