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鑫
摘 要:城市历史档案有助于保护城市的文脉和文化遗产,具有为历史建设建档、形成航测影像数据等作用,应采取推进长春记忆平台有关建设、做好历史测绘收集、加强其管理等措施,做好历史测绘档案管理工作。
关键词:城市记忆;测绘档案;历史;探究
近年来,各城市相继开展了以保护城市文脉和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长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古迹、工业遗产和文化遗存众多,也是首批全国城市设计设点城市。随着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测绘档案的价值不断被挖掘。本文试在城市记忆视角下,结合“长春记忆”数字平台建设工作,探究历史测绘档案的应用、收集和整理工作。
1 测绘历史档案和城市记忆的概念及关系
1.1 测绘历史档案
指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内各单位履行测绘管理职能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本单位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电子数据等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按照使用性质不同,测绘档案一般分为基本测绘档案、专业测绘档案、特业测绘档案和现实参考档案。按内容、精度和比例尺可分为全国性测绘档案、地方性测绘档案和专业性测绘档案。
1.2 城市记忆
目前,各地“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主体、内容、方法不尽相同,但基本是以城市历史街区、遗迹和建筑原貌拍摄建档为主,建立、抢救、征集、整合有关城市形成、建设、发展各方面各种载体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完整展现和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构筑和完善城市记忆、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提供服务。
长春是一座建城200余年的城市。虽然历史不长,却有着宏大曲折的时代背景、跌宕起伏的家国情怀、悠久深远的历史影响。作为伪满时期的“新京”,形成了现有长春城市结构和布局的特色风貌。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春在共和国历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在汽车制造、电影、光电、生化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為做好长春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高保护管理效率,普及保护相关知识,完善长春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建设,市测绘院计划开展“长春记忆”数字平台建设工作,力争做到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1.3 测绘历史档案和城市记忆的关系
加强测绘成果及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测绘保障服务水平,为政府重大项目决策、招商引资、土地利用、抗灾、防灾、环境保护,以及交通、水利、气象、旅游等部门提供大量现实性强的基础信息资料。
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保存的集体记忆,历史地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延续和保存城市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是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座座建筑是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是城市文化气质的体现者,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城市的发展才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才能拥有同一份记忆,才能让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一座城市的文化要靠城市记忆来承载,城市记忆工程作为重要的社会支撑,极大地推动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的全面进步。历史测绘档案和管理部门及人员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先行者和见证者,也是城市记忆工作的排头兵。
2 测绘历史档案的利用
2.1 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为加强吉林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吉林省2021年度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2021年底前,全省将完成再一轮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
测绘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建筑的总平面、立面、剖面及主要构件等。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能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相关建筑的历史沿革概况、功能布局、装饰手法及文化传承记忆,为我们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支撑。同时测绘成果也将建立电子档案,便于有效长久保存和利用。
2.2 保存航摄影像数据成果
历史航空摄影底片是地表地貌变异兴废的真实反映,是珍贵的历史测绘档案资料。不同历史时段的城市山水林田湖草分布、农林垦殖程度、各等级交通线路走向、城镇人口疏密,都全面真实地反映在航片上。
长春市测绘院通过对航摄底片高精度扫描,采用多维度空间影像管理技术建档,建立了历史航摄底片信息化档案,实现了可长期安全保存历史航摄底片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历史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制作了历史航片正射影像,可为自然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以及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服务。
2.3 做好其他方面的利用工作
从重大测绘项目到应急保障,从区域发展规划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如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利用手段的不断创新,历史时空数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0年,市测绘院为市政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档案成果资料50余批次,为规划、交通、水利等部门提供重要历史节点测绘档案资料,助力完成城市规划发展、轨道交通建设、水系监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研究分析长年积累下来的历史测绘档案,科学规划,确定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升了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多次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测绘档案资料,用于城市执法、违法用地认定、权属纠纷化解等;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不同历史时期测绘档案,用于了解居民住地变迁和地名演变等情况。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相关部门及时提供各种地图档案和基础地理信息电子档案,为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基于长春记忆平台的测绘历史档案工作
长春市测绘院保管着自1988年成立至今全部测绘基准资料、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馆藏历史地图档案资料册等各类业务档案、成果图及测绘科学书籍(期刊)、仪器设备、标准计量等专业测绘资料。截至2020年底,测绘档案超过4万件,数字档案数据量超过500TB。
为将这些珍贵数据收集好、保管好,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数据,自主开发了“长春市测绘档案管理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的归档检查,大幅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归档速度,保证了归档质量。
“长春记忆”数字平台将历史文化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结合,以长春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建设“长春记忆”数字平台,集成长春社会、自然和人文专题信息,在统一的时空基准下,将历史地图、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等数据纳入“一张图”进行管理,重现长春城市变迁,再现长春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景观,宣传和展示长春独特的空间格局和文化遗产。
3.1 建设“长春记忆”数字平台
根据《“长春记忆”数字平台建设工作方案》,按照“精心策划,先行先试,分步实施,科学推进”的原则,逐步实现“三个一”,即历史资源“一张图”、一个平台、一类规范制度。
“一张图”:历史地理信息“一张图”整合建库。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地理及规划管理资料汇聚、整理和入库。共计历史地图、历史地形图、历史影像图和历史三维数据4大类、50多种数据。“一个平台”:搭建长春记忆数字平台。主要包括历史地理、规划等信息展示、查詢和统计功能建设。目前,初步搭建了一个系统,实现了“长春记忆”数字平台的部分功能(城市变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类规范制度”:标准规范建设。编制长春记忆数字平台相关数据收据、整理与建库标准、后期长效运维管理、数据更新维护等管理方法,制定实施了《历史地理及规划等资料的汇聚与整理标准》《长春记忆数字平台建库标准》和《长春记忆数字平台管理办法》等,规范了平台建设。
3.2 收集好测绘历史档案
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建筑建档测绘工作涉及较多部门,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内容相互交错,种类较多,对档案的整理和积累提出了挑战。为保证测绘档案的齐全完整,应做好档案收集工作。首先,完善和丰富长春历史文化档案数据。收集长春历史规划数据、重要历史事件资料文献、老照片和地图等,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并依托历史测绘档案开展历史三维复原模型制作。其次,严格把控档案数据的形成过程。依据《长春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测绘档案管理规定》和《测绘档案归档范围》,按照档案管理制度形成档案资料,保证资料的完整准确,符合质量标准,齐全完整。最后,做好档案资料的积累。在提交测绘成果时,要求必须完成测绘档案资料收集,同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进行必要的更改或补充,持续推进。
3.3 加强测绘历史档案管理
3.3.1 完善测绘历史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测绘历史档案管理制度,在提交测绘成果的同时规范责任制度,贯穿到整个生产工作流程,每个环节节点都设置责任人,确保档案成果完整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
3.3.2 规范测绘历史档案归档工作。收集测绘历史档案应做到及时、规范归档,并保证归档数据的完整性。绝不能为了赶项目进度,造成档案管理的混乱。归档应鉴别分类,避免重复归档。
3.3.3 提高保密意识。坚决不能私自留存涉密地理信息,经审批获得的涉密地理信息使用完毕后,必须按相关规定及时归还、注销或者销毁。全体涉密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人员应了解相关保密法规制度,明确保密义务和责任,确保测绘档案机密安全。
3.3.4 搞好异地备份。历史测绘档案极其珍贵,为妥善保管,应实行异地备份,最大限度地避免档案数据的丢失。在异地存放时,应保证安全保护措施得当,确保数据安全。
(作者单位:长春市测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