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原政策法规司司长 李国斌
发展数字经济现在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化转型正在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紧扣三个要素,即数据资源、现代信息网络和信息通信技术。
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步伐,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我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世界第二,但是第二和第一差距还是比较大。在经济总量、经济产业规模上大而不强。最近五年来,把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也是国家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9.2万亿元,较去年增加3.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数字经济的统计,将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数值提供数字化的产品、技术设备及直接利用技术产品而开展的活动,被称为数字产品;而利用数字技术与相关实体经济相结合的,被称为产业数字化产品。
数字经济区域发展百花齐放,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跃升。疫情下,各地政府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从规模看,2020年,广东、江苏、山东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从占比看,北京、上海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50%;从发展增速看,贵州、重庆、福建数字经济增长仍领跑全国,其余省市数字经济增速为5%~10%。
5G与4G相比,具有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广覆盖特点。5G最重要的突破是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5G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使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预计在2020-2025年,5G将拉动中国数字经济增长15.2万亿元;其中5G带动的信息产业增加值部分,预计增长3.3万亿元;5G技术对其他产业贡献部分,预计增长11.9万亿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5G与行业融合将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我国在5G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网络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81.9万个,占全球70%以上,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独立网络。
在5G终端方面,5G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4月,全球5G终端756款,我国上市的5G手机有337款,累计出货量近3亿部。其中,2021年1月至4月,中国市场5G手机出货量9126.7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2.7%。不仅如此,为推进5G独立组网规模化应用,自2021年5月17日起,新进网的5G终端将默认开启5G独立组网功能。
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5G+远程会诊在19个省份60多家医院上线使用,5G+自动驾驶、5G+智慧电网、5G+远程教育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5G对中国消费者用户的影响已悄然发生,流畅体验促进5G用户在移动视频、社交等领域深度使用。短视频已经成为5G的TOP1应用。
总体而言,5G赋能实体、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性不断彰显,正日益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当前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融合,推动了机器、车间、工厂、信息系统、人乃至产业链与价值链各环节的全面深度互联,为制造业注入信息化的基因,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断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跃迁升级。
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实现全方位能力提升。一是带动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通过全面打通设备资产、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条,基于数据汇聚整合与智能分析大幅增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如国内某大型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在其标杆工厂实现人力节省50%,有效缓解了人工成本压力。二是推动产业创新能力取得突破,通过将传统基于人工经验的行业知识或模型沉淀封装为可复用、可移植的微服务组件,推动“数据科学+工业知识”深度融合,实现数据驱动的分析决策范式。如国内某原材料企业依托材料配比模型分析不同产地原料组合的质量效果,实现炼化合格率提升5%。三是实现产业生产与组织模式变革,通过对跨行业、跨地域、跨环节市场要素全面互联,催生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如广东围绕家电、模具、装备等产业集群,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共享制造,实现资源协同效率提升40%。四是推动产业形态发生重大变革,数字化转型不断由制造业延伸到建筑、能源、交通、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催生了一大批聚焦行业数据分析的新兴服务企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提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服务的上市企业较2016年增加了15%。
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我国“两个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一方面,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实体经济锻长板补短板的新引擎。深化推动数字化转型,可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场景丰富和信息技术产业应用创新活跃、产业规模领先、人才资本聚集的叠加优势,通过网络、计算、人工智能等与工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带动传统工业装备、自动化、软件等产业短板实现突破,逐步走向高端化,并推动锻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5G、工业智能等产业长板,不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两个强国建设的扣合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将推动形成新的创新体系、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同时也将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蓝海,推动网络应用从虚拟到实体、从生活到生产的跨越,不断开拓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发展新空间,为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新机遇。
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行业和社会的作用。一是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很多单靠人力解决不了或者很难解决的生产或者管理上的痛点问题,实现提质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效益和更持久的生命力。二是数字化转型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企业挖掘全新的价值空间,创造全新的蓝海市场,如正在快速发展汽车或者大型装备的后服务产品和市场,就是典型案例。三是数字化转型可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提升供需对接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要素价值。四是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新技术肯定会促进经济发展,不仅如此,还会在深层次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新型业态、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出现和兴起,还有发展理念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演进,这些都会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夯实双循环重要载体,因地制宜推进新基建与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协同发展。一是以数字经济发展建设为支撑,让新基建为数字经济赋能。发展新基建要重视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引领作用,提升城市群的经济辐射能力及治理水平,助力打造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二是要重视新技术的牵引作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点,需加快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绿色能源技术的融合应用,特别是在智慧交通、充电等动力装置和轮轨等新材料领域,更好地服务于细分市场和功能定位要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增强双循环发展动力。注重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努力完善创新链,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强化科技创新,打牢双循环发展根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创新环境,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科技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加强基础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创新突破,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聚集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网络,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离岸创新中心等平台枢纽,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要素集聚。
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双循环质量效益。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经验举措。搭建专业生产性服务平台,由政府引导平台企业探索将数字经济服务产品和实体经济定制融合的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建设数字经济园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引导企业联合开展协同创新,贯通研发、制造、市场环节,形成资源集中、分工细化、合作高效的产业生态,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制定“企业上云”奖补激励政策,通过“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财政贴一点”的联合激励机制,对企业上云通过财税支持、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奖补。
全面促进数字化消费,培育双循环新型动能。挖掘数字化消费需求,提高消费需求水平。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养老、交通出行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消费,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各类数字产品智能化升级。丰富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及开发利用。务实开展试点示范,提高数字化消费者的风险防范与识别能力。持续健全数字化消费政策体系,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推动在线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网上预约、网络支付、结果查询等服务,打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消费环境。引导低端消费升级,提升高端供给能力。对于低端消费升级,一方面针对低端消费高发场景发放消费券,最大程度覆盖低端消费群体的消费范围;另一方面完善数字消费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对数字消费产品实施“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盘处、信用管理”的全过程监管,提升低端消费质量。对于提升高端消费供给能力,要挖掘高端消费需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有针对性地投放高端产品信息。要加大政策扶持,支持高需求领域及关键硬件、高端软件、智能家居、高端数字产品等产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能力,留存高端消费、增加消费黏性,打造高端产品消费闭环。
持续扩大国际合作,拓展双循环发展空间。紧抓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机遇,强化“一带一路”合作,打造互信、互利、包容、创新、共赢的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数字技术防疫抗疫、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拓展数字贸易广阔发展空间,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线数字贸易发展,构建沿线国家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加强国家间数字经济治理合作,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形成数字经济国际治理新机制。
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数字治理议程,抓住疫情带来的发展机遇,拓展并引领治理新议程。抓住疫情推动下数字社会加速成型的机遇期,从发展角度强化数字社会治理的前瞻性议题策划与探讨,从而有力推动未来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结合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抗疫方面的最佳实践,积极围绕相关发展性议题加大策划力度。重视国际规则,加大对国际合作框架的支持力度。关注规则制定过程中能够促进合作、提升治理效能的合法机制与程序。持续加大国际规则领域的投入,特别在支持联合国等国际合作框架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国际政府间平台对相关国际规则展开探讨,除既有的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全球网络犯罪公约等议题,争取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等核心问题方面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全球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