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敏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江山市供电公司,浙江江山,324100)
配电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常需要接入分布式电源,实现多主体供电,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各节点电压出现超限问题,影响整体电网运行稳定性。基于此,有必要加强对配电网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分析,这对维护电网运行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配电网类型以辐射式电网位置,在没有接入DGs(是指由多个计算机组成一个电力控制系统)的情况下,系统在运行时,潮流方向由首端开始,然后流向末端。反之, 配电网既要为负荷供电,自身也成为一种多电源供电系统,这必然会改变电网潮流方向与大小。当DGs向电网注入功率时,在对应节点处,电压会有所提升,从而影响电网电压质量。而对接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系统来说,为促使节点电压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文章引入了电池储能系统,在节点电压出现越限现象时,引导储能系统参与功率调度过程,从而能够有效调整电网电压,维护电网整体电压稳定性。在有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情况下,如果忽略线路损耗,那么线路节点电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在(1)中,V0表示节点0处电压,V1表示节点1处电压;P1表示节点1处的有功功率;Q1表示节点1处的无功功率;PDG表示节点1在接入分布式电源后,系统的有功功率;QDG表示节点1在接入分布式电源后,系统的无功功率[1]。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在配电网中增加分布式电源的有功注入量,P1-PDG值会逐渐变小,一旦有功注入量足够多,P1-PDG值会变成负数,从而致使V1>V0,在这一情况下,对支路1末节点电压值而言,将会比首端节点电压值要大,由此可证明,随着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之中接入,在该节点处,电压可能会处于升高状态。
文章通过接入储能系统,用于电压越限问题改善,具体可采用以下表达式:
在(2)式中,PESS代表的是调度储能系统的充电功率。若该公式合理,那么P1+PESS-PDG会成为正值。此时,在支路1两端,相较于末端,首端电压会更大。而在节点1处的电压越限问题便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通过上文我们能够了解到,科学利用储能系统,能有效确保各节点之间的电压稳定性,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因此,文章采用节点电压与实际电压之差的平方来作为地址分配的依据,来保障储能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具体表达式如下:
在(3)式中,Vj表示的是某节点实际电压值,VN表示的是网络额定电压值。在某节点之中,如果电压出现了较大偏移量,可选择这一节点,作为储能装置的接入位置,从而在该装置的帮助下,实现对该节点电压的控制。
在实际进行储能容量配置时,应在满足节点电压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加强配电网经济运行成本的控制。在储能系统之中,建设成本的大小,一般与能量和功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实际进行模型建立时,应以储能系统在接入配电网后,实际构建经济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具体函数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在(4)式中,f1与f2分别代表配电网的运行成本与配电网储能建设成本。前者具体是指,在电网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能成本,具体可用以下函数公式表示:
在上述(5)式中,m(t)代表的是在t时刻下,配电网与外界交互功率实际电价。P(t)则代表的是配电网与上级网络交互的功率。
后者是指储能实际的建设成本,具体可用以下函数公式表示:
在上述(6)式中,α与β分别代表单位功率成本(单位:元/kW)与单位容量成本(单位:元/kWh);Cinstall代表的是储能安装建设单位成本;P与S则分别代表的是储能额定功率与储能配置容量,NESS则表示,在配电网之中,实际接入储能电源的数量。
(1)潮流平衡约束。在实际开展优化结果的计算时,应满足配电网有功与无功平衡约束,具体由以下公式表示:
在上述(7)式中,Pi代表的是注入节点i的有功功率;Qi代表的是注入节点i的无功功率;e代表的还是节点电压实部分量;f代表的还是节点电压虚部分量;Gij代表的是节点导纳矩阵的实分量;Bij代表的是节点导纳矩阵的虚分量;n代表的是节点总数量。
(2)节点电压约束。先通过实施潮流计算,获得在馈线内部,相应电压指标,从而能够确保在各个节点之中,电压变化均在规定范围内。约束条件用以下公式表示:
(3)储能功率约束。该约束的存在,主要是保证在储能系统进行充放电时,始终在合理范围内,不超出上限或者下限。具体约束条件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在上述(9)式中,-Pmax与 ≤Pmax分别表示储能系统充放电的下限与上限。
(4)支路电流约束。该约束条件的存在,主要是确保各支路电流始终在标准限值内。具体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在上述(10)式中,Iimax代表的是第i条支路电流上限,d代表的是系统内支路总数。
为对上述策略准确性及可行性进行验证,文章选择IEEE 11节点的配电系统,如图1所示。在该系统中,将基准电压设定为12.65 kV,实际功率值设置为10MVA。在节点4、8、11处,接入了0.45MW与3MW的光伏电源与4MW风电[2]。储能系统功率成本为1650元/kW,单位容量成本为1270元/kWh, 假设基础建设成本为10万元/次。在配电网与外界交互中,在0至6点与22至24点,实时电价为0.3元/kW·h。在6至8点与11至17点时段,实时电价为0.5元/kW·h。在8至11点与17至22点时段,实时电价为0.8元/kW·h。
图1 包含DGs的配电网算例示意图
在储能选址结果方面,由于在本次研究中,采用潮流计算,获得了各节点时序电压值,本次选择第 12时段实施分析。从最终结果来看,在节点1位置,节点电压与基准值的差值平方最小,究其原因在于,该位置与母线位置比较接近,因此在该节点处,如果注入功率,几乎不影响节点电压,因此无需在此位置进行储能系统的安装。而通过结果可知,在7、8、9节点位置处,电压偏移量最大[3]。为保证配电网运行稳定,并确保选择的储能位置不相邻,
因此应选择在中间节点8处,接入储能系统。而在节点10位置处,则是除了上述7、8、9节点之外电压偏差最大的位置,同样满足储能系统接入位置不相邻条件,因此也可以选择在该位置处接入储能系统。
在对储能容量配置结果分析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条供电线路典型日负荷, 包括商业负荷和居民负荷等。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某地典型日的负荷曲线,该曲线包括风电出力和光伏出力,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负荷曲线与DG出力曲线
由于在本次研究中,馈线支路较少,并且在实际配置储能系统时,需要投入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配电网系统中,不宜接入过多储能系统。具体的储能接入方案可包括两种,第一种接入方案,直接入一个储能系统,接入位置在节点8,储能系统的额定功率为1200kW,储能容量为2780kWh,需要消耗成本为629.7万元。而第二种接入方案则接入两个储能系统,第一个储能系统接到节点8位置,该系统额定功率为400kW,储能容量为1517kWh;第二个储能系统接入到节点10位置,该系统额定功率为580kW,储能容量为1040kWh。总投入成本为554.5万元。
通过对比两种方案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第一种方案,第二种方案显然更优,且消耗的成本也最低。究其原因在于,单独在节点8接入一个储能系统,需要提供非常高的功率,才能保证节点10的电压处于规定电压范围之内。单个高功率储能系统成本更高。通过在节点8与节点10接入两个小功率储能系统,同样能解决电压偏移问题,而且实际消耗成本更低。因此方案二属于最佳方案。从实践来看,通过采用方案二对配电网储能进行优化配置后,结合如图3所示的各节点电压时序变化曲线图,我们能够了解到电压越限情况没有再出现,整个时段均处于0.95至1.05pu之间,有效实现了问题解决。
图3 接入储能系统后全时段电压标幺值
配电网储能系统的接入,对于整体电网电压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实际,加强对配电网储能系统的优化,促使系统中各个节点电压的越限情况得到解决,确保系统中各节点电压幅值 都在规定范围内,更好地维护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