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云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21-12-17 05:49林锦辉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施蔬菜农业

林锦辉

(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福建漳州 363000)

漳州是全国著名的冬季“南菜北调”重要基地[1]。云霄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3.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规模在2万亩以上,位居漳州前列,蔬菜产业对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额在1 000元以上,已成为助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本文作者通过调查的形式分析云霄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风险(Threats),剖析其优势和劣势,研判发展机遇与风险,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2]。

1 优势分析(S)

1.1 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

云霄县位处漳州东南部滨海地区,其中部至东南部为沿海平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年均日照时数2 068 h,降雨量1 730 mm,常年无霜期347 d以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温、光、水、热及昼夜温差等自然气候资源优势。云霄县开发秋冬季蔬菜潜力大,各类蔬菜瓜果产品不仅品质优,且上市季节佳,特别是11月至翌年3月5个多月时间,正值全国其他省区生产淡季,番茄、甜椒和黄瓜上市,销路好、价格高,深受市场欢迎。地理区位优势上,与海南省等南方主产区相比较,云霄县距华东、华南市场更近,厦深铁路、沈海高速、324国道、省道多线贯穿境内,交通便捷发达,运输成本更低,更具价格优势,已成为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场的特色蔬菜重要供应基地,同时填补了海南、昆明部分特色品种断档产季的市场空缺,形成区域蔬菜产品供给互补优势。

1.2 多元投入扶持发展政策优势

近年来,云霄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政府扶持引导为辅,以及向品种结构优化要效益的原则,在国家、省市级补助的基础上叠加县级补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设施栽培、农机购置等方面给予倾斜补助。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已基本形成塑料大棚、双膜覆盖、膜下滴灌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全县设施蔬菜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由普通型设施大棚(亩造价1.5万~2.0万元)—连栋立柱式大棚(亩造价4万元)—智能温控大棚(亩造价20万元)—智能玻璃温室(亩造价46万元)跨越式发展。全县蔬菜设施栽培呈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1.3 蔬菜特色品种结构布局优势

云霄县蔬菜主栽种类,设施栽培的包括番茄、甜椒、辣椒、黄瓜、哈密瓜等,露地的有包心芥菜、生菜、西兰花、白花菜、绿芦笋等。各乡镇因地制宜发挥当地气候、地理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形成一大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专业村(表1)。这些设施与露天蔬菜专业村的形成、搭配,有力地带动了县域蔬菜产业化良性快速发展。

表1 云霄县地方优势特色的蔬菜专业村

1.4 蔬菜栽培集成技术优势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云霄县从山东寿光等地大量聘请生产种植能手,与当地农技人员、菜农共同努力,总结出一系列适用当地的“良种+良法”蔬菜生产技术体系。成功引种西洲蜜哈密瓜、红英达甜椒、金币番茄、津优黄瓜等10多个优良新品种。引进和使用自动化穴盘播种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大棚王”旋耕机、弥雾机等设施设备和新农机,开展秋冬季蔬菜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推广应用,蔬菜产量与质量均明显提高。设施蔬菜产业核心区本土龙头企业——漳州绿州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州公司”),每年示范推广农业“五新”技术10多项,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达100%;已取得自主知识产权19项、农业品牌认证产品7个;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构建“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蔬菜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产品“一品一码”可追溯管理。

1.5 龙头企业产业化带动优势

绿州公司是福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漳州市首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功挂牌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核心区连片1 000多亩高标准设施大棚基地,为福建省级副食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省级智慧农业核心示范基地、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核心示范基地。公司采取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机制创新,联合创办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4 000多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服务体系,把生产、加工、保鲜、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连锁基地经营网络,基地遍布本县6个乡镇,规模逐年扩大到3 000多亩,有效促进了企业、产业做大做强,模式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全县农户1万多户,增加就业机会1 000多人,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企业获利、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多赢效果。

1.6 设施蔬菜种植比较效益优势

云霄县现代设施规模化使用,有效提高了蔬菜稳产保供能力,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提前安排适销品种订单生产,产品与其他南方产区相比,土地、劳力、运输等产销成本较低,价格有一定竞争优势。近年云霄设施蔬菜主要品种定植至采收期为9月至翌年2~3月,亩纯收入6 300~11 900元(表2)。若品种茬口安排妥当,可种植两季蔬菜瓜果,如绿州公司基地8月大棚种植一季哈密瓜,11月采收后再种一季番茄,两季亩纯收入可达16 000~17 000元,效益可观。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近10倍,种一亩设施蔬菜的效益是露地蔬菜的2~3倍。

表2 云霄设施蔬菜主要品种的种植效益

2 劣势分析(W)

2.1 设施生产投入成本较高

设施农业属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据测算,云霄县每亩设施蔬菜前期投入约20 000元。一方面,普通设施大棚每亩一次性设施投入约13 000元(按6年折旧计,每亩每年固投分摊成本2 200元左右),包括设施大棚(亩约11 000元)、水肥管道系统等设施(亩约2 000元)。另一方面,种植生产投入亩成本约7 500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土地租金850元、农业投入品4 650元、人工费用2 000元。基于前期投入较大,大部分普通农户资金筹措不到位,成为制约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主要瓶颈。

2.2 土壤连作障碍逐年加重

当地设施蔬菜因大宗品类结构较为单一,如云霄县东厦镇常年连作多以茄果类为主,缺乏不同品类作物轮作及水旱轮作,棚内生态环境条件逐年恶化,造成土传病害日益严重和土壤营养元素失衡;土壤缺少雨淋冲洗、富营养化,造成营养障碍、死苗减产;土壤积累硝酸盐而酸化,易发生亚硝酸气体毒害等不利因素,导致整体呈逐步减产、综合效益减弱趋势。

2.3 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高

对于劳动密集型设施蔬菜产业,云霄县设施栽培总体机械化与智能化作业水平仍不高。土壤耕作、播种、微灌、施肥、环境监控等绝大部分生产作业仍以人工操作多,不仅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还因多凭经验感觉把握不精准,造成水肥等资源浪费,也难以持续营造出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健身栽培条件,影响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 机遇分析(O)

3.1 政策机遇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又先后出台《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意见》(2020)、《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财政补助项目资金管理的通知》(2021)、《漳州市关于做好2021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2021)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支持设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扶持补助:钢架大棚、基础设施;集约化专业育苗设施设备;物联网应用技术、水肥一体化系统、栽培基质;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设施设备;田间预冷、冷库等冷链系统;蔬菜精深加工生产线等方面建设,有效助力设施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2 市场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步和人们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鲜销蔬菜的需求量、高品质和多样化等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休闲观光、健康体验等各种新业态也有新需求。市场需求正从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化,设施蔬菜未来发展需要满足生态安全与高产优质高效,并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持续开发设施蔬菜名、优、新、特产品,建设、推广一批“设施蔬菜特色采摘、体验、观光园+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精细、精准、精致、精品”订单、定制蔬菜,完善线上线下销售,实现优鲜新质多元化蔬菜产销快捷对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机遇。

3.3 新型经营主体的大力发展

至“十三五”期末,漳州市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云霄县已登记注册1 950多家涉农经营主体,其中涉农企业200家、家庭农场1 4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2家。“十四五”期间,国家、省市将继续扶持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培育、壮大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示范场、示范社,发挥其服务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功能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产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发展。

4 风险分析(T)

4.1 自然风险

云霄县具有自然气候资源优势,但春夏季灾害天气也较多,易受台风、洪涝、干旱及秋冬低温冻害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影响。如2016年10月21日,云霄县受台风“海马”侵袭,14级强台风横扫全县设施大棚,造成东厦等沿海乡镇1 000多亩大棚受灾倒塌变形,蔬菜作物大量绝收减产,经济损失惨重。2020年9月7日,云霄县东厦镇佳州村遭遇连续大暴雨,当日晚造成215亩设施果蔬基地内涝,其中189亩棚内哈密瓜植株全部泡水超过48 h,全部成灾。

4.2 市场风险

设施蔬菜为保护地栽培,产量较高且相对稳定,可实现周年规模生产。规模生产伴随规模营销,同时兼顾做好规模种植与营销相当困难。若掌握品种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3],无法获知品种需求变化准确信息,易造成盲目跟风组织大宗规模生产,产生大规模营销市场风险。一些品种产能过剩、产品集中上市,导致“供大于求”、行情价格异常波动,“丰产不丰收”“菜贱伤农”“菜金菜土”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产业链不够完善,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及工艺仍存短板,对市场鲜销冗余产品及时吸纳、消化能力还不足,客观上也潜伏市场风险。如因市场变化造成预估收益与现实收益落差太大,种植户、企业出现后续资金不足,也严重制约、阻碍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4.3 劳力与土地流转的双重约束

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大量青壮劳力进城务工、非农化流失日趋严重,不仅导致农业劳力短缺,季节性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劳力成本大幅上涨,而且剩下的劳力年龄较大,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能力较低;同时,很大部分农户群众恋土情结较重,仍存小农经济意识,顾忌土地流转后劳作和温饱保障、设施投入大、产品难销等一系列问题,以致土地流转阻力更多,农业用地成本不断上升。劳力与土地流转的双重约束,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技术集成化管理的设施蔬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5 对策建议

5.1 构筑设施农业发展新理念

设施农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产业兴旺的一项有效举措。注重运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设施蔬菜产业,通过新闻媒体、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宣传、借鉴以色列、荷兰、日本等国外和山东、上海、台湾等国内发达地区,以及本地特色设施农业实例的成功典型和先进经验案例,传播、培育设施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新理念,营造发展良好氛围,坚定农民发展信心和决心。深化实施现有“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农技推广”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提升设施蔬菜产业“五化”(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规模化种植)发展建设水平。

5.2 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结合现有投资渠道,进一步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国家相关涉农资金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倾斜支持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业主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卷帘机、温室滴灌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设施设备,提高设施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鼓励设施温室大棚及棚内蔬菜作物,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最大限度规避和减少灾害损失,切实保障设施生产和农民群众利益。

5.3 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型经营主体、科技示范主体等各种农技培训资源,加强设施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培训,以现场“手把手”及外出观摩学习等形式,培育大批企业基地、田间生产的技术骨干、带头人、团队,有效提高农民整体技术水平。招聘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设施农业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科特派”新设施新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实践,增强一线技术推广应用普及能力,“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农业五新”集成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全面提升设施蔬菜生产科技含量。

5.4 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优化升级

品种是直接关系着设施蔬菜产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引进一批,试验一批,示范一批,筛选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抓好品种的引进储备与更新换代,规避主栽品种老化及市场需求钝化,促进设施蔬菜品种多样化、产业结构与收益多元化。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设施、新品种试种展示圃建设完善,推进工厂化育苗进程,每年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增产提质潜力大的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设施种植的品种以大面积推广,推陈出新。

5.5 注重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带动

坚持科企深度合作,着力打造培育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利用绿州公司“闽南设施蔬菜联合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协作创新平台,同时聘请先进地区专家担任企业技术总监,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撑。依托省级蔬菜产业园、省级智慧农业、省级农创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对龙头企业高标准核心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提升,引领物联网信息应用、蔬菜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智能精准节水灌溉、基质栽培(包括气雾、水培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绿色防控、生物农药使用、增施生物菌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大棚水旱轮作等关键先进技术应用,健全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辐射带动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基地重要窗口示范作用,促进全县现代蔬菜产业科技创新提质发展。

5.6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质转型

5.6.1 推进融合三产发展以创建福建省现代蔬菜产业园及“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建设为依托,按照现代设施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三位一体进行规划,主要建设涵盖设施蔬菜智慧农业、果蔬加工、闽台农业合作及休闲观光,通过现代蔬菜产业园区核心区的提升建设[4],促进全县绿色高质高效设施蔬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6.2 重视建设数字农业政府牵头发展数字农业,重视数字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加快建设“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农业信息网链平台,跟踪、收集当地大宗特色蔬菜品种的全国主产与主销区的年、季产供销经济数据及气象灾害信息,建立数据动态分析模型,密切关注、监测分析供需形势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生产基地、种植户科学安排种植,精准把控生产到消费的供需变化、基地端与市场端的产销衔接,最大限度地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盲目跟风种植、产能过剩、“菜贱伤农”问题。

5.6.3 深入发展多级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产地初加工处理中心,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主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对市场鲜销冗余产品的吸纳消化能力和农产品入市品级。

5.6.4 畅通运营电商物流在龙头企业自主运营基础上,建设县域社会化电子商务、乡村邮政快递和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整合县乡村三级一体化信息电子商务物流营销体系,对接第三方运营大平台,构建、畅通县乡村“农特产品进城”与“生产物资下乡”双向流通“最后一公里”渠道,促进全域设施蔬菜产品货畅其流,增产增收,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设施蔬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