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恩 钟和
这个故事要从清朝书生李殿华说起。
虽然李殿华也读过一些书,但始终没能考取功名。他家在安徽合肥郊外的磨店乡,一生几乎未进过城,以种地为生。家中有一些田地,不过遇上收成不好,日子就过得紧巴巴。明白自己科举无望后,他干脆在家设立学馆,把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李殿华小儿子叫李文安,出生于1801年,和名字一样既文静又安静。李文安从小体弱多病,又不喜欢出去见人,直到8岁才开始启蒙。读书晚了,要想跟上就更难上加难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李文安13岁时才学完“四书”,相当于科举的门都还没摸着,李殿华懊恼不已。
不过,“执拗”的李殿华和“愚笨”的李文安有一个共同点,都具有超脱凡人的仁爱之心,或许这就是读书人被先贤熏陶后的本心。
这年的一天,李殿华于路边听见婴儿的哭声,凄厉无比。他循着声音找过去,发现出自一个女婴之口。在那样的年代,弃婴到处都是,何况这个女婴还长着天花,浑身发烫,明显命不久矣。
李殿华却不忍心,坚持把女婴抱回了家,四处求医,不仅想办法治好了这个小不点,还把她当成女儿养。
遗憾的是,女婴天花好了后,脸上却留下了片片白色麻点,丑得不行。此外,她知道自己是捡来的,在家从不把自己当小姐看,一直也没有裹脚,为李家忙里忙外,被村民嘲讽“嫁不出”。
幸好,她的勤劳得了李文安的青睐。李文安本就是一个懦弱的少爷,也没什么心眼,见女孩在自己屋檐底下受苦,心疼得很。这种心疼越积越多就成了喜爱。有一次晚上归家,看见女孩就睡在厨房门口,他轻轻地为她盖上了自己的外套。
这一幕正好被父亲李殿华瞧了个正着,心想小儿子一定是看上了这个捡来的女孩。正好一个丑得嫁不出,一个也娶不到大家闺秀,干脆来个“郎情妾意”,安排两人结婚。
当时,这件事成为村民的笑柄。李家人不仅娶了这样一个丑妻,而且还是哥哥娶“妹妹”。但是,他们不在乎这些言论,两人十分恩爱。
孰料新娘子有很强的“帮夫运”,她的非凡才能在婚后不断地表现出来。
她的身世后来搞清楚了,也姓李,是同县贫民李鸿谟的女儿。特殊的身世,使她不仅吃苦耐劳,遇事有“豁出去”的气概,格局也非普通女子。
科举考试向来都是登天之难,如果没有家庭做后盾是无法想象的。泼辣能干的李氏从未让李家受过欺负,李文安也就从未操心过家里的大小事,每天只埋头苦读就行。
这样一来,李文安就从那个最不被看好的孩子成了李家科举第一人,37岁时中进士。同一批进士当中,还有后来的湘军创始人曾国藩。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
李文安起初与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同年服官刑部。后官至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李文安性格比较内向,“资性中下”,但他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同年中始终与曾国藩拉得挺紧。那时曾国藩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编编史书,后来才当上礼部、兵部、吏部侍郎。而李文安早早就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去拜曾为师,跟其学“经世之学”。后来到了他们要奋发进身的时候,与老师的关系就派上大用场了。
李文安在官场上虽不如曾国藩飞黄腾达,也不及两个儿子李瀚章、李鸿章官位高,但他作为司法官清廉正直,坚持依法断案,在官场、民间口碑都很好。每到秋审最后断案的时候,常批览案卷到深夜,力求准确量刑,不冤枉一个好人。
1855年,积劳成疾的李文安病逝于团练公所,终年55岁。
李氏无疑是李家的大功臣。她不仅善于操持家务,还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六男即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兄弟;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记名提督、同县张绍棠,二女儿嫁江苏候补知府、同县费日启。
她的大智慧还在于,每当丈夫和儿辈遇有升迁,换作别的女人往往喜形于色,她却不然。她总是不露喜色,沉静地时时以盈满为戒,显示了“福人”的真功夫。
她晚年跟着两个当总督的儿子过,在总督衙门里当太夫人。她的儿子们帮助清廷打败太平天国后,有一年总督“换防”,李鸿章从湖广总督的位子上北调京畿,任直隶总督,留下的湖广总督的职位恰好由他的哥哥李瀚章接任。
当时老太太正跟李鸿章住在总督署内。总督要调换了,而老母亲是同一个,就不需要“挪窝”了。乡间邻里不无羡慕地传出话来:“人家李家是总督换防而老太太不用换防。”
她的后半生,不仅享受了一般官僚家庭的荣华富贵,还屡受皇恩。
她75岁生日时,适逢慈禧太后四十寿辰,清帝为笼络汉臣,推恩及亲属,特下褒赏谕旨:“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湖广总督李瀚章之母年近八旬,特沛恩施,著赏给御书‘松筠益寿’匾额一面,紫檀三,镶玉如意一柄,大卷江绸袍褂料二匹,大卷八丝锻袍褂料二匹。”
1882年,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久病不愈,皇帝又下谕旨,赏李鸿章一个月假期去湖北(李瀚章的督署)探望,并赏其母人参八两,以资调理。
李文安与李氏的子女都有出息,其中以李鸿章为最。
李鸿章集合了其祖父和父亲对待学习的认真刻苦,继承了他们基因里的那份聪明灵秀,同时还具备两人的仁爱之心。他1840年中秀才,1844年中举,1847年中进士。与此同时广交友,接受新思想,了解黎民之苦,学习曾国藩求强求富,为清朝在虎狼环伺的境地里,获得了几分喘息的机会。
后来,李鸿章官运亨通,至直隶总督,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深得慈禧太后的器重,慈禧称他为“再造玄黄之人”。
由于李鸿章的原因,李家成为当时显赫的家族。母以子贵,李氏的风光可想而知。
光绪八年(1882年),83岁的李氏去世了。光绪帝再下一道谕旨:“……朝廷优礼大臣,推恩贤母,灵柩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到籍后,赐祭一坛,以昭恩眷。”次年三月,载着李母灵柩的大船从汉口沿长江而下,一路上各地官员迎接送往不敢怠慢,中经巢湖、店埠河水路运至磨店乡,与丈夫李文安合葬。
纵观李氏的一生,若是没有得天花,父母就不会把她抛弃,她也就不可能成为李家的媳妇,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境遇了。其中有命运的跌宕,有人情的冷暖,有艰辛的付出,有苦尽甘来,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