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月明照武夷

2021-12-16 06:25:18刘仕章刘宝顺丁伶俐刘欣
中国茶叶 2021年12期

刘仕章 刘宝顺 丁伶俐 刘欣

摘要:梳理茶学家、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先生学习、工作的经历,归纳其茶学论著内容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姚月明先生在茶学,特别是武夷岩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从中发掘姚月明先生所展现的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茶人精神,给业界以启示。

关键词:姚月明;武夷岩茶;茶学成就

Looking Up at the Moon Shining On Wuyi

——In Memory of the Leader of Wuyi Rock Tea Mr. YAO Yueming

LIU Shizhang1, LIU Baoshun2, DING Lingli1, LIU Xin1

1. Wuyishan Futing Tea Industry Co., Ltd., Wuyishan 354301, China;

2. Wuyishan Tea Bureau, Wuyishan 3543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udy and work experience of Yao Yueming, a tea scientist and leader of Wuyi rock

tea, including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on tea, his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ea research, especially

Wuyi rock tea were also included, and explored the spirit of tea man shown by him in order to give enlightenment to

the tea industry.

Keywords: Yao Yueming, Wuyi rock tea, achievements of tea science

武夷山灵秀山川孕育出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驰名中外。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姚月明一生兢兢业业为武夷茶产业无私奉献,在武夷岩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认知和探索,对武夷岩茶在海内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武夷岩茶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今年是姚老诞辰90周年,本文梳理姚老茶学论著内容与特点,总结他在武夷岩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贡献,并从中发掘姚月明先生所展现的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武夷茶人精神。

一、姚月明生平和茶学论著

姚月明,江苏无锡人。1951年考入复旦大学茶叶专业,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复旦茶叶专业由上海迁入安徽合肥,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姚月明师从著名茶学家陈椽教授。1953年毕业后,他分配至福建省崇安(现武夷山市)茶叶试验场工作,曾先后任茶场第四作业区主任、茶场加工厂厂长、科技站站长、副场长、场长、党委书记、地区茶科所所长、武夷山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姚月明先生扎根武夷山,先后负责武夷山名丛普查、新品种培育、武夷茶树病虫害调查、武夷耕作法调查等工作。1955年,他参与勘察设计及实施崇安茶场扩建工作,并负责该场茶叶初制加工,探索武夷岩茶机械化生产,成功研究设计出四锅联炒式杀青机和福建省第一条萎凋槽及双列联动摇青机。

上世纪60年代,他培育出武夷名丛北斗,近年已不断扩大栽种面积,产品质量优异,获得茶农认可和市场的好评。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福建茶叶研究所联合承担了武夷岩茶基础理论研究、武夷岩茶新工艺研究、武夷岩茶初制加工机具研究等3个国家课题。曾主编《武夷文史资料:茶叶专辑》《建茶志》等,从各方面较为完整地梳理武夷茶之大端,是了解武夷茶的宝贵资料。1997年起,参编《中国名茶志》,任福建卷主编。

退休后,姚月明还经常奔波于大小茶厂,协助茶农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培训,并出席全国有关的茶事和茶文化活动。2006年2月15日,姚月明先生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75岁。他终其一生,献身于武夷山这片碧水丹山、岩骨花香之间,为继承和发展武夷岩茶做出了卓越业绩,被后人尊称为“武夷岩茶泰斗”。

二、对茶叶生产的贡献

姚月明在武夷茶耕作法、武夷岩茶初制机械化、武夷岩茶创新工艺,乃至武夷岩茶的品饮艺术和武夷茶文化的传播等方面皆有建树,对武夷茶业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 开展武夷茶科学研究

在茶园管理方面,姚月明对武夷耕作法、复壮茶树规划、茶园间作绿肥、茶树病虫害等研究皆有涉及。其中,以武夷耕作法中的客土为基础,进行不同种类肥料的肥效比较试验,开展不同肥料对武夷肉桂品质影响的研究,从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等角度,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在制茶机械方面,1958年,姚月明设计使用了福建省第一条萎凋槽和四锅联炒式杀青机;1959年研制设计成功第一台乌龙茶专用的“双列联动摇青机”,并于1966年发表《双列联动式乌龙茶摇青机研究报告》[1]。

在武夷茶制作方面,姚月明从理论至实践都有丰厚的成果,发表《岩茶加工原理及形成特殊品质问题探讨》《武夷肉桂初制技术》《岩茶焙制的理论与实际》等多篇研究报告,对武夷岩茶的加工理论有所总结与突破,并在制茶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据郑汝平回忆,姚月明结合传统工艺和对武夷茶叶的科学研究,独创一套“姚氏焙法”,強调焙火要“霸气”,要一步到位,要焙透、不返青,至今仍是武夷岩茶精制工艺的典范[2]。

姚月明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对武夷岩茶有专攻外,还关注到武夷山其他的茶品,如正山小种、龙须茶、莲心茶等。经姚月明攻关而制成的“崇安茶场高级莲心”,外形内质优异,成为当时国家的主要外交礼茶[3]。

2. 指导武夷茶叶生产

一位茶叶专家的成就并不拘囿于个人的著述,也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具体到他如何指导地方茶叶的生产上。作为茶叶科技人员,姚月明总是投身武夷岩茶生产的第一线,与各大茶厂保持密切联系,指导生产工艺,为武夷山茶叶严把质量关;作为茶业界的前辈,他从不以名人自居,不管任何人,只要热爱武夷岩茶都会得到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

他德艺双馨,育茶、育人,在纪念姚老的《武夷月明: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纪念文集》一书中,收集了《姚老教人做茶毫无保留》《才高不自诩,位高不自傲——忆恩师姚月明》《思君不归又一载》等回忆文章,都记录了他为了武夷茶的蓬勃发展不遗余力地扶掖后进,反映出姚老待人温和、和蔼可亲的性格。据曾受姚月明指导的刘宝顺、潘天淦、郑汝平、刘峰、刘国英、王顺明、王国祥等晚辈茶人的讲述,姚月明在制茶技术上从不保守,教人做茶更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在这些晚辈当中,有的后来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3. 传播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一脉,底蕴深厚,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写诗作文,予以歌咏。它与武夷山水文化、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产业曾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因国力的落后与常年的战乱,一度式微。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业的发展不能仅仅是产量与品质的提升,更亟需文化的滋养。姚月明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对武夷茶文化予以持续关注与研究,撰写《漫谈武夷茶》《武夷茶悠久的历史》《略谈武夷茶名》《建茶史微》《闽台乌龙同根同祖》等系列文章,虽多为科普性的介绍与探讨,然于当时茶文化还未如此兴旺的情况下,已然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特别是他1992年退休后,还成立茶人俱乐部,引进无我茶会,继续推动武夷茶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将武夷岩茶的品饮文化上升成为一门艺术、一种修为。

三、姚月明茶学精神

宋代苏轼以建茶譬喻君子,言“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于《叶嘉传》中更刻画了清白可爱、风味德馨的茶人形象。文人品茶,也观照了内心,成为伦理哲学的重要面向。正如姚月明常说“茶品如人品,品茶如品人,茶如其人。要想做好茶,先要学会做好人”。这不仅是一种自律,也是对茶人的一种鞭策。他坚守茶人品德,在武夷山这个山沟沟里一待就是50余年,无论是在事业鼎盛时期还是退休,都执着地进行武夷岩茶研究,在事茶待人等方面,发扬茶人精神,其精神令世界茶人为之敬佩。

姚月明大学毕业后,初到崇安茶叶试验场,便投入到茶场的恢复性建设和科研实践中去,住在茶厂简陋的砖瓦实验室里,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展现了一种不怕艰难,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在执掌崇安茶场取得巨大成绩后,他并未满足现状,继续创新,从实践中探索,常发新见,在品种培育、茶叶制作方面,取得了更顯著的成果,持续推进武夷茶业的发展。他曾指出:“岩茶的机械化初制,它的工作效率及成茶品质,比手工制造有一定的优越性,同时亦是今后必然发展的方向”[1]。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创新、求知的精神,才有了今天武夷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声名远播。

姚月明为武夷茶的发展无私奉献,致力于岩茶研究50余年,他的一生既是敢于创新的武夷茶人的一生,也是焕发茶人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姚月明, 谭素芳. 双列联动式乌龙茶摇青机研究报告[J]. 茶叶科学, 1966, 3(1): 53-54.

[2] 黄锦枝, 黄集斌, 吴越. 武夷月明: 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纪念文集[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9.

[3]  金心莲, 邬文英. 武夷月明  岩茶人生[N]. 中华合作时报, 2004-09-22(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