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修史的传统,历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提升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熏陶与教育。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基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史料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一、史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高效、有吸引力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来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史料作为导入,可以让学生了解时代的风貌,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为本节课教学的展开打下良好的氛围基础。在备课时,教师要注重导入史料的选择,要利用简单、凝练、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向学生展示教师想表达的内容,确保导入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史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选择了秦始皇的话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无穷世矣”作为导入,然后提问:“这则史料是什么意思?他的愿望是否实现了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史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了解了秦始皇的宏伟愿望,留下了思考的问题,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技能的进步。
史料导入是历史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它可以起到铺垫引出教学内容的作用。此外,史料导入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多元评价,增强学生的历史认识
历史评价是多元化的,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时,容易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一概而论,用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观点的史料,让学生多元地认识历史事件,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欲望。此外,利用多元的史料还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历史的客观认识,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便注重运用多元的史料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出示了不同历史人物对曹操的评价:材料一,李世民评价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材料二,东汉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子将评价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材料三,毛泽东评价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材料四,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材料,让学生结合史料谈谈自己认识的曹操。通过史料的内容学生总结出曹操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是一个无情的上位者,颇有诗才,善于御下,善于治国等,还能答出曹操喜欢猜忌,善于收买人心等。经过这些讨论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了曹操,培养了学生全方位、多元化认识历史人物的习惯,让学生获得了技能与方法的提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曹操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客观认识历史的观念。
历史评价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史料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训练,可以锻炼学生提炼史实、分析因果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
三、情境再现,提升学生的历史感受
历史学科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所以学生记忆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特殊学情,教师可以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情境的再现,让学生感受时代的风貌,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为其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进行史料筛选时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尤其是从网上获得的史料,教师要追根溯源,确定其年代与出处,如此才能保证史料的真实与客观,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时,教师就可运用史料再现宋代商业的繁荣,提升学生对宋朝商业风貌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宋代商业繁荣的景象,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利用史料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欣赏了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在讲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运用孟元老的语气呈现了“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等史料。教师在出示史料时,搭配相应的图片,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带来双重冲击,增强了学生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感受。史料出示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北宋的商业生活,加深学生的认识与感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史料进行了情境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地认识了宋代商业的发展。
利用史料作为元素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便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四、史料总结,树立学生的客观思想
历史事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运用结果性史料来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让学生根据史料总结事件的影响与结果,可以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的客观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念。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总结,教师可以将文字史料转化为图表史料,让学生阅读起来更加清晰明了。
例如,在教学《中华民国的创建》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史料总结历史事件的结果。首先,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辛亥革命的成果,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了解袁世凯复辟的背景。在这些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了解完整的中华民国创建的过程。在完成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幕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史料展示了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社会状况。材料一为农民家里的对联:“地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材料二为展现当时社会风貌的图片,既有西洋式的婚礼,又有三妻四妾的地主阶级;材料三为社会上商业种类的变化。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得出“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完全改变当时的社会风貌,封建思想仍然深植人心”的结论。学生总结完成后,教师继续说道:“这些也就为之后的袁世凯复辟打下了基础。接着,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幕: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史料弥补了教材上历史事件的缺失,让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更加立体,增强了学生客观认识历史的理念,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思想上的持续进步,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更加流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史料的运用,要让学生认识到教材的编写与教师的讲解都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等多方面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