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赟
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总目标。在其指引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理念?采用哪种教学策略可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问题成为每个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就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展开分析、讨论和探究。
一、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强调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能力、适应数字化时代并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与责任担当的态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意识。具有信息意识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敏锐感觉到信息并能对信息的准确性、价值取向作出合理的判断,能根据具体需求运用恰当的方式获取信息,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并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
2.计算思维。对于學生来说,计算思维是信息时代的必备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能够采用计算机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设计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并能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学生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去掌握和运用,学生要适应未来数字化学习环境,掌握运用数字化工具的思路、理念、方法,为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信息社会责任。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一员,应遵守信息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理性分析判断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和人文问题,用积极负责的态度去参与信息社会活动。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1.坚持需求导向,明确学习方向,强化信息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由传统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转变为面向学科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不仅仅要传输知识,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尝试与借鉴的教学方法,它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列举目前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学生已有一定的Excel操作基础,但缺乏主动利用表格软件去计算分析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教师将整章内容作为一个项目,设计了“某同学一周零用钱来源及去向分析”的任务,以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为探究学习的整体框架,分为“分析任务建立表格”“计算并处理数据”“形成报告呈现结论”三步来实施。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实际需求,并根据任务需求分析数据加工处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选择合适的加工工具,最终得出结论并形成有效的分析报告。实践证明,以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能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去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教学效果良好,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2.触类旁通,启迪计算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算法思维,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程序性思维,问题性是算法思维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只有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有所体现以及提升。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算法思维也随之潜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需求应运而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说教式”向“能力迁移”转化,设计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运用。
例如,“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一个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算法不清晰、程序逻辑混乱、语法不准确等问题。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标,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理论到实践,采用合作探究的模式,从读懂一段小程序开始,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设计解决“学生开学报到流程”的问题。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懂条件语句,再由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并提出解决“报到流程”的算法,进而编制出一段解决此问题的程序。经过“交流讨论—体验过程—实践探究—归纳提炼”的过程完成教学。采用此种方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经历了数次算法的运用,逐渐提升了计算思维。
3.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不仅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塑造着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特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变身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究者,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满足资源数字化的运用与创新,即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数字化的资源和工具,按照实际的需求选择与运用数字化设施、软件、设备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保障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渠道等,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硬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例如,在教学“图形图像的加工与处理”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机房、微课、微视频、作品范例、经过筛选的学习网站链接等数字资源,使学生在有硬件支撑和软件支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有针对性地探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发现由于学生操作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运用软件的能力也有所差别。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就可推荐一些学习平台或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熟悉相关软件的操作,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设置分层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探究能力,又可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为适应将来的社会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4.渗透思政元素,赋予信息社会责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将信息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正确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实践教学中的每一堂课都有德育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文字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时,可用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版面作为实例;在教学“二维动画制作”时,可根据垃圾分类模型进行模拟动画制作;在教学“图形图像加工”时,可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这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在课堂上频频出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在发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目标的引领下,教师不仅要明白应该教什么,更要明白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认知特点、不同章节知识的特点,设计更有利教与学的课堂活动,选择安排最适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