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召凤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再加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于严肃和压抑,很容易导致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其未来学习和发展。因此,探究激发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化因素的价值与策略,提升课程教学趣味性,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奠定趣味教学基础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一方面利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凸显趣味教学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平等的交流增强学生对学习乐趣的体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数学教学趣味因素的激发奠定良好基础。
以《认识图形(二)》课程教学为例。“七巧板”是本节课一个能够有效体现数学趣味性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该部分课程讲解时要特别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最大化凸显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导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七巧板,红蓝黄,有方有角又有长。你拼车,我搭房,大家玩得喜洋洋”“七块小板都用到,不能多来不能少。不能重叠,不能离,七块小板紧紧靠。先想想,再拼拼,拼拼、想想有创造”等儿歌,快速调动课堂气氛,在引入教学内容的同时,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上述过渡环节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七巧板”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想不想听听与‘七巧板’有关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宋朝黄伯思发明“七巧板”的故事,在加深学生对“七巧板”了解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授课阶段,教师应着重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以平等、和蔼的姿态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营造出学生喜欢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其更好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达到激发课程趣味因素的教学目的。
结合小学生兴趣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轻松、风趣的语言,引入儿歌、故事等趣味元素,能够有效营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趣味化因素的激发。同时,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互动与交流,也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结合课程内容特點与小学生兴趣爱好,创设出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趣味化教学情境,既能够凸显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化因素,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课程教学为例。在导课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以下趣味教学情境:首先,通过语言叙述的形式进行情境框架构建。比如,对学生说:“老师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数学教师,还是一个隐藏的记忆大师,能够快速记住复杂的事情。”当学生表现出惊讶和质疑的神情时,教师继续说:“知道有的同学会质疑我的身份,下面就让我向同学们展示下‘记忆大师’的能力。”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图文展示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情境创设。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背景图片,图片中画有31朵不同颜色的小花,每朵花对应一个序号,并且按照黑、白、绿、黄、蓝、红的顺序依次摆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花的颜色和序号特征,再让学生随机说出31以内的任意数字,在学生说出数字后,教师快速说出该数字对应小花的颜色。教师的“特殊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对教师投以崇拜的目光,还纷纷表示想要老师传授自己“记忆能力”。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利用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引入“有余数的除法”课程教学内容,在激发教学趣味性因素的同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把握小学生认知特点、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特点,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融合,创设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还能够显著凸显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引入游戏竞赛环节,增添课程教学乐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竞赛环节,能够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和认知水平,有效激发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因素,显著增添课程教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课程教学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分组游戏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以纵队的形式分为三列;然后,将三个小组分别命名为“日”组、“月”组和“年”组,并为小组每个成员分发能够代表某个日期、月份或年份的数字卡片;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大屏幕上展示某个具体日期,比如2020年4月13日,要求各小组中持有对应数字卡片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按照正确的表述顺序站在队列最前端,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排序或排序错误的组员则被淘汰。当学生熟练掌握上述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升游戏难度的方式,将本节课知识与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关联,从而进一步增添教学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整合与应用的能力。
游戏竞赛环节的引入,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因素,营造出活跃、欢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学习,转变为直观可见的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将抽象知识与形象思维有效结合,显著提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结合日常生活经历,突出知识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历的有效融合,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或情境,一方面消除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学习的恐惧感,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凸显数学知识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课程教学为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数”,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形式,进行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讲解。首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文具店货架”背景图片,图片中包含铅笔、直尺、橡皮、卷笔刀、文具盒、作业本等常见的文具,且每个文具下面对应一个小数形式的“标价”;然后,教师从学生群体中收集若干与图片相似的文具,并整齐摆放于讲台上;最后,让学生依次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文具购买活动。通过模拟真实生活经历,使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整数与小数间加减运算”及“小数间加减运算”等知识点。
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融合,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方式,培养其数学应用能力。另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突出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特点与学生兴趣特点,通过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引入游戏竞赛环节、结合日常生活经历等教学手段,充分激发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使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乐趣,从而实现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