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慧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全面培养。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再一次被提及,而且是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文件中。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还存在实施的形式化倾向明显、评价工作负担依然偏重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把时间花在填写综合素质评价表上,常常对此有所抱怨。研究人员也发现,初中与小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相比高中而言,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上更显不足。
其实,初中素质评价工作的政策出台并不晚于高中。早在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这是我国有关政策文件中最早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
不过,与高中相比,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从政策推进到组织实施都显得略逊一筹。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中毕业及高校招生体系。随后,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将综合素质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内容,对评价内容作出了统一划分。伴随着对高考改革研究的深入,各地各高校已陆续公布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的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尚未在全面高中阶段招生录取中体现重要价值,因而没有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足够重视,各个学校只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这项工作。
在2004年第一次以国家政策文件的形式提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概念后,200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中又指出,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突破性环节,应贯穿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工作研究与指导,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推进,形成规范的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列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进一步具体说明工作要求。
各省市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纷纷结合本地情况,进行指标内容的细化,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政策。例如:福建省南安市依照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出台南安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原则和评价表,创设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水平、社会实践、艺术素养等方面综合素质作为学生毕业和中考招生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并调整该地区的中考招生考试政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开发出不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以及各类电子系统,使信息收集更加方便快捷。比如,山东省枣庄市于2015年开发上线了“枣庄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为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做出指导及管理。深圳市的中学借助“智慧校园系统”对学生数据进行采集,打造出“智慧校園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生态系统”,以此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对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大数据分析,达成教学评价个性化、师生成长一体化的目的,促使教育更加公平,让教育质量水平获得提高。北京市于2012年9月在初一年级开始试行《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修订)》,规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服务平台进行管理、记录和评价,以客观记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代表性、关键性事实为主要方式。
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各地区也涌现出一批成果显著的优秀学校。这些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校风校貌切实发生转变。
梳理了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过程后会发现,要想真正解决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推进中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解读国家政策。其次,再借鉴部分地区和学校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方法等加以改进,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和务实性。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调动受教育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既能减少学生、老师、家长的抗拒心理,又能充分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在学校层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学校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从校级到班级,包括主题活动、评选、竞赛等,再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作为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二是鼓励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进行教师评价及学生互动,既让学生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反馈,又能够加强师生交流和同学交流,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向上动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编辑 汪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