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宁 林璐
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方式,而且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内在关联,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认识,建立意识形态网络舆论话语引导机制,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提升话语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4-0068-1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海量数据的几何级数增长,人们的生活日益置于大数据场域之中。一方面,海量数据信息精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依赖权力垄断进行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革,人们不再依靠垂直式威权结构建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按照智能化算法“定制”进行价值的再调适、形象的再塑造,这致使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这是党第一次从根本制度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规制与确认。因此,面对大数据场域,深刻剖析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内在关联,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意义
大数据是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电子存储信息”,它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生活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充分融合,意味着意识形态环境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变化性,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国家治理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伴随着信息化和数据传输网络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数据信息传播媒介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关注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4]。因为大数据不仅可以承载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职能,赋予其更加科学的内涵,而且还可以以开放直接的方式反映民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这无疑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地位的内在要求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影响、表征民族身份的重要途径,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主权尊严和国际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就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争夺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以及军事优势大肆推行“西化”“分化”战略,试图通过其价值观念、政治主张和民主范式的输出达到“制度趋同”的目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更是充分证明建构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所具有的覆盖范围广、信息流动快等优势,通过推特、脸书等国外社交网站,将本国的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世界各国人民。“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6],“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优势和主导权。
(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贯穿于其他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要经验。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海量化数据汇聚的时代,大数据作为数据处理的新技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治理资源,更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因为数据已经不单纯是信息的传递载体,而是连接一切向人类展示新世界、新空间,形成“认知—行为”动态交互的符号[8]。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的途径,使意识形态网络治理逐渐成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谈道,我们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6]319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掌握社会成员思想需求,把执政党所信奉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转化为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如何提高对大数据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知,创新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方式,不断增强大数据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自洽性;如何通过有效整合各方面的数据资源,形成对意识形态治理的精准预测和整体判断,防止主流意识形态的“标签化”“空泛化”“虚置化”,等等,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和凝聚思想共识的现实需要
一个完整的社会治理体系,既需要一整套强制性的“镇压性国家机器”来规定各个阶级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又需要“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来发挥维持社会稳定和凝聚思想共识的作用,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导致传统的社会治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以及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制度优势,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成为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话语权和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仅是一项微观、局部的工作,更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持续稳定和思想凝聚共识的全局性战略。因为在大数据时代“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6]319。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导力和战斗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利用大数据技术传递主流意识形态,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使社会各个角落都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全体人民沿着既定的政治方向和目标行动,使整个社会治理呈现出有序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机遇挑战
大数据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逐渐从重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互联网时代”进入到借助计算机等存储设备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预测的“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它使意识形态治理更加具有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它又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在“价值中立论”“网络自由论”的裹挟下将传统意识形态建设带入到一个集成化、碎片化、虚拟化的“无人地带”,致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淡化甚至被消解的危险,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大数据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带来机遇
1.创新话语载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果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一种权力的观念性存在,总是需要借助于某种载体将其思想资源具象化,有效地传输并分配给社会成员。由于大数据时代各种多媒体信息传播、交流平台的兴起以及思想观念交流与碰撞的便捷,传统话语载体之间的条块分割与离散状态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其缺陷日益显露,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一系列主体性建构的问题,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价值。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坚持传统话语载体优势的同时,不断在大数据场域中创新话语载体。比如,近几年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微博、微信、微视以及客户端等,它们通过关注机制或者跨终端、跨平台软件,在精准把握人们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及时分享、传播最新动态和最新思想,可以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黏度;再比如在词语载体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各类热词也出现在大数据中,“奥利给”“后浪”“厉害了,我的国”等网络流行语无不体现着人民生活的现实面貌以及对祖国的深厚情怀,等等。这些既可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亲和力,又可以避免党的理论宣传话语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话语相疏离。
2.拓宽话语路径,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不仅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同时还需要借助一些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实践证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路径只有与时代特征、现实需要以及新兴传播技术相契合,才能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理念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把握其多渠道、多层次、多元性等特征,有助于我们拓展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扩大意识形态的宣传范围。因为大数据的普及性以及海量数据经过分析所产生的巨大价值,迫切要求党和国家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使用信息和更新信息,构建起一种成功地面向生活的、充满活力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及时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舆情事件做出回应,进而达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的目的。比如,在传播路径上,除了采取传统的理论宣传模式外,还可以采取个性化的网络创作方式方法,融入时代性、先进性等内容,形象生动地进行理论宣传,使理论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真正地入脑入心,更好地发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以及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作用。
3.细分话语受众,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感
人民群众既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价值主体,又是实现其价值的实践主体。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只有实现对人民利益诉求的关注、回应与满足,才会真正地发挥“社会水泥”与思想旗帜的作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保持意识形态的灵活性和连续性以及不断进行“适应性创新”成为可能。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网络受众的浏览记录、搜索频率、关注热点等各种表现所留下来的数据痕迹,洞悉受众的喜爱、偏好、需求等,通过云计算在遵守“主体差异性”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对不同受众推送不同层次的理论内容。通过“猜你喜欢”“你感兴趣的”等内容的推送,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快捷性与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二)大数据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挑战
1.大数据杂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舆论导向的销蚀
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离不开大数据的信息搜集和传递,反过来,大规模的数据又为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增添更多的话语,一定程度上销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9]。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扩大了意识形态的宣传范围,但另一方面,又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各种数据信息相互交织,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进而导致大数据杂糅现象日益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销蚀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具体体现在:一是数据混杂相互干扰。智能的算法、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以及新的數据处理技术使互联网上每天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良莠不齐、杂乱无序,甚至完全以商业利益为导向,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力。二是数据隐性渗透加剧。互联网所具备的历史记录、浏览痕迹等功能,使人们的习惯偏好直接通过用户数据日志呈现在数据平台上。西方国家正是凭借其网络空间的技术优势,精准设计各种话语陷阱,使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开始鼓吹和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新自由主义的优越性”,借以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目的。
2.多元网络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冲击
在开放化、数字化、虚拟化相互交织的多维坐标中,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世俗化进程中的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借助于大数据平台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一方面,在多元网络文化交织的过程中,一些原有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被打破,而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规范又尚未建立起来,由此产生了“规范”真空,致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纷然杂陈、此起彼伏。特别是大数据场域的出现,给人们宣泄情绪、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即时性舞台,这就进一步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力、整合力;另一方面,从国际来看,西方敌对势力不仅没有放弃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反而凭借其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采取更为“中立”的吸引眼球的形式,加紧了全方位扼杀和围堵中国的步伐,使一些干扰主旋律的思想声音不绝于耳,一些诸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化无政府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等思想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必然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疏离感。这一切都极大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价值。
3.西方霸权话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安全的挑战
“在信息权力与时间的交会处,永久的记忆创造了空间和时间圆形监狱的幽灵”[10]。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的传播与整合的效率逐步上升,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面临着信息殖民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时刻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11]。一方面,西方国家直接利用大数据科技优势,进行意识形态“侵略”。目前,网络空间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因而西方发达国家也掌握了很多互联网域名和根服务器的控制权。它们通过网站、服务器等数据载体不断争夺网络意识形态霸权,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例外论”,刻意制造中国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假象,不断抹黑污蔑中国共产党,甚至通过歪曲报道来煽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仇视和不满。另一方面,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大数据技术的网络监控系统,而在这些监控的背后藏匿的是无休止的、操纵性极强的意识形态渗透。其目的就是试图把数字网络完全变成传播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技术平台,这就势必会冲击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甚至危及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策略选择
21世纪,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社会各方面的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大数据时代应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我们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6]220,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优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一)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认识
大数据时代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要回答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它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12],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必须是整体性地而不是片面性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掌握“对内言说的权威”和“对外言说的自由”。因为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才能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真正领会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属性、现实依托和未来指向,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才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才能高屋建瓴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必须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到社会生活各方面,这样才能在真假难辨、数据杂糅的舆论传播中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建立意识形态网络舆论话语引导机制
良好的意识形态网络舆论话语引导机制不仅可以承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职能,赋予意识形态管理更加科学和现代的内涵,而且还可以以开放直接的方式反映大数据时代网络民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及时对重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做出回应,对网络空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霸权现象进行抨击,进而促进意识形态管理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深化对网络平台思想宣传规律的认识。大众传播的发展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运作范围,它使象征形式能传输到时间与空间上分散的、广大的潜在受众[4]。它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突破了传统参与制民主存在的缺陷,使大众的广泛参与、意见自决和有效表达更为畅通。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改变以往单向度的、强制性的、中心化的思想宣传方式,通过聚焦社会各种焦点、热点和疑点问题,积极丰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另一方面,要健全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2015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要“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意识形态网络舆论话语引导机制,可以使我们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数据资源的能力,全方位预测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走向,防止出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虚置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3]
(三)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提升话语国际影响力
今天,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标识和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2012年,美国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就设立了大數据高级监督组来协调政府对该领域的投资,并编制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规划》,明确把大数据战略提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美国先后启动了80多个与大数据相关的项目,涵盖国防、能源、医疗、新闻舆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同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也制定了《澳大利亚公共服务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2012—2015》,旨在增强政府机构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法国政府2013年宣布投入1150万欧元,大力实施《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以便抓住大数据发展机遇,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英国在2013年也发布了《把握数据带来的机遇:英国数据能力战略规划》,旨在促进英国在数据挖掘和价值萃取中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为英国公民、企业、学术机构和公共部门在现代信息经济条件下创造更多收益,等等[14]。这些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革命性影响,一方面,为维护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自身话语国际影响力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为西方国家利用大数据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重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3]212。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围绕大数据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由此可见,持续推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提升话语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今天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系列挑战的重要举措[15]。《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5》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通过,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对实施大数据工程的高度重视。
(四)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当前,互聯网作为最大信息汇集交流平台,集纳了多元主体、多元文化、多远思潮。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混淆视听、扰乱思想的错误言论此起彼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一些人在网络空间主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随意曲解、任意肢解或篡改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有一些“网络大V”极尽所能之事配合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煽动宗教极端主义,鼓吹推翻国家政权,宣扬民族分裂思想,等等。这些都进一步明确了在大数据时代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面对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各级党委必须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意识形态法规相继制定、修订、实施,也为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遵循。这要求在政治立场方面,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新闻舆论的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网络上的各种错误观点;在工作作风方面,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分清大数据背后的主流支流,动态感知网络舆情和网络行为态势,及时向党中央或者上级党组织报告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情况;在责任归属方面,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问责机制,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管理责任。这既是推动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从决策层面向执行层面转化,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高效化的现实需要,又是在大数据时代推进网络空间有效治理、营造绿色生态网络空间、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3.
[4]〔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8]〔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9]郑洁.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17,(11).
[10]〔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delete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M].袁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16.
[11]徐继华,等.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324.
[14]张勇进,王璟璇.主要发达国家大数据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15]袁堂卫,张志泉.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