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生态连绵带”项目实施的评估及优化策略

2021-12-16 08:38庄勋桐
中国园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泉州规划生态

庄勋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逐步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东西部经济发展又出现较大的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向了城市[1],进而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福建泉州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2],由于外来人口聚集、土地资源紧张,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很多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3],如热岛效应增强、水土流失严重等。无序的城市扩张建设所造成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泉州本地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如何协调泉州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进行生态网络的构建已成为当地政府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泉州提出“生态连绵带”这一创新性的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即在泉州原有四山脉、两江、海湾生态本底基础上,构建自然资源相互衔接、连绵成片的生态体系,打造新的城市的格局[4]。相较于现有的以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带等自然道路和人工廊道为主建立的郊野公园和绿道[5],本文所定义的“生态连绵带”不仅依托泉州市域城镇的自然山水脉络,打造滨海环湾、环城绿带及10条轴向生态廊道,还串联了山体、水体、湿地、田园等自然资源,形成相互贯通、连绵成片的生态网络体系,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为市民提供舒适优美的城市绿色空间[6]。可以说,“生态连绵带”连接了包含绿道和郊野公园在内的多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以绿为底、以水为魂,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

城市发展重心已由重规模、重速度向重品质、重内涵和重生态转变,美好生活成为城市发展的价值新取向。泉州“生态连绵带”规划项目契合“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7]。为营造未来高质量城乡田园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创造条件,为未来城市能够呈现出“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织、城乡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象打下基础[8]。

本文在以往对于单一城市绿道和郊野公园的建设研究基础上,将尺度扩大到整个城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已完成的6个泉州“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加以评估,确定出示范项目中规划建设效果最佳的项目,再从生态保护修复、园林景观营造、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历史文化展示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泉州“生态连绵带”后续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处理

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次研究的已完成6个“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分别是:晋江“一山”慢行系统,面积约为150hm2,地形地貌基本特征以山地为主;晋江田园风光示范区,面积约为30hm2,地形地貌基本特征以农田和水系为主;晋江沿海大通道生态连绵带,面积约为620hm2,地形地貌基本特征以农田、林地、湿地和河流为主;鲤城区“水线”慢行系统,面积约为400hm2,地形地貌基本特征以林地、湿地和河流为主;丰泽区“山线”慢行系统,总面积约为50hm2,地形地貌基本特征以山地为主;台商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面积约为308hm2,地形地貌基本特征以农田、林地、湿地和河流为主(图1)。

图1 泉州“生态连绵带”6个示范项目区位

1.2 研究方法

评估手段主要通过专家论证和游客问卷调查形式来评判建设成果。专家和游客对成果给出的看法和意见,即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可通过AHP分析法和李克特量表双重科学的评估体系,较为准确地评估出6个示范项目规划建设的优劣情况,并由此获取其在生态保护修复、园林景观营造、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历史文化展示等的规划建设关键技术和难点重点,为后续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1.2.1 分析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在2020年8月20日召开研讨会,邀请了规划、生态及园林等7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研讨会确定了泉州“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的研究内容和问卷调查指标对象。

通过专家研讨确定影响“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规划的要素指标,建立“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规划评估AHP分析法的层级模型(表1)。

1.2.2 问卷调查

本研究根据专家的建议意见设定问卷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修复、园林景观营造、可持续发展理念及风貌特色展示4个与“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密切相关的准则层进行评估。同时将上述4个准则层分别细化到各自内部的影响因子,即为指标层共14项。不同指标分为“很好”“好”“中”“差”“很差”5个等级,由使用受访者自行填写。

调查时间安排在2020年9─11月,为期2个月,每个项目调查时间为5d,采用随机访谈方式,在各个示范项目内对不同活动空间、不同时间的人群,逐一向游客解释此次调查问卷的目的和填写要求,以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内容。

1.3 研究结果

“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实施评估需要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评价过程,如何确定评价各因素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至关重要[9]。本研究采用AHP分析法建立“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实施评估体系模型,并结合李克特量表的计算,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

1.3.1 准则层和目标层权重值

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研讨会结果,运用AHP分析法针对“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实施评估,明确决策目标层与4个准则层、14个指标层之间的关系,而且4个准则层和14个指标层内部指标间均具有较高正相性,指标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独立的部分。分别对各层级指标进行比较计算,从而得出它们间的权重(表2)。

表2 泉州“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实施综合权重值

1.3.2 问卷情况

本研究分别前往已完成并投入使用的6个“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每个项目都向游客分发问卷表100份,合计共发出问卷表600份,收回584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572份,占总数的95%。

表1 泉州“生态连绵带” 规划建设实施AHP分析法模型体系

受访者人群主要年龄在35~60岁之间, 接受调查的使用对象中男女比例基本接近,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群占42%,以锻炼健身为主的人群占58%。

根据李克特量表对现场问卷的统计分值进行计算,将14个指标层的评估情况按下列区间分值综合排序(表3)。

表3 泉州“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实施指标层综合排序

1.3.3 数据整合结果

根据上述所建立的模型结构,并基于多指标指数的分析,将泉州“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实施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准则层)的指数设定为Y,将影响准则层的主要因素(指标层)设定为Xi。对于不同示范项目的各自指标层来说,每个指标层的综合得分满足下列计算公式:

式中,n为有效问卷数。

不同“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的不同准则层指数为Y,在结合权重的基础上,Y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Wi为各个指标层的权重值[10]。

2 泉州“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评估分析

2.1 准则层分析

通过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泉州“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中确定的4个准则层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态保护修复(0.454)、园林景观营造(0.261)、风貌特色展示(0.167)、可持续发展理念(0.118)。

2.2 指标层分析

从图2中的6个“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的14项指标得分情况来看,各指标的分布大致在2~3.5区间,即评估标准在“好”与“中”之间,且以 “好”为主。从图3中6个示范项目指标层平均得分情况来看,则更直观地得出指标层中的保护总量(C1)、掇山理水(C4)、植物造景(C5)、园建小品(C6)、绿道系统(C8)、雨水收集利用(C11)6项处于“好”的等级。

图2 泉州“生态连绵带”6个示范项目指标层问卷得分情况

图3 指标层问卷平均得分柱状图

2.3 整体项目评价

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综合得分最高的台商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是6个启动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图4)。接下来本研究就根据调查结果对台商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的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以作为未来“生态连绵带”总体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参考。

图4 泉州“生态连绵带”6个示范项目综合评估柱状图

3 台商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综合分析

百崎湖“生态连绵带”项目位于泉州市中心城区东郊的台商投资区内,区位条件优越。周边用地规划以商业居住、行政办公及科研教育为主。基地内有大量农田、鱼塘、河流、防风林带等(图5)。

图5 台商区百崎湖生态态连绵带鸟瞰

3.1 生态保护修复

从表2的计算结果来看,生态保护修复明显高于其他3项,说明它在台商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项目规划建设中所处地位尤为重要。在规划建设中对现状山、水、林、田、塘等特色自然条件进行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1 农田

园区内对于农田的保护和保留为场地带来了交互式的游览体验,使人们可以从忙碌的工作中走出来,感受田间的魅力和乐趣,对田埂路的修缮也确保了游客们使用时更加便捷和安全。对农田加以农业作业改造优化,加以农田景观化利用。多样的观赏作物打造大地景观,保留了独特的农田机理,这是在现代城市中所感受不到的大地景观。场地中还有农田科普教育、农田采摘、农业观光体验等提供给游客的活动空间,增强了地块的内容活动。3.1.2 湿地

湿地景观是场地的另一大特点,大部分游客们热衷于停留在亲水的公共空间,项目在园区内对现状水系加以疏理,保留与提炼现状鱼塘肌理,打通鱼塘,形成交错的水网空间,使观鱼成为场地中的另一项特殊活动的同时,维持了场地原有的生产力。在构建生物群落时,要加大对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力度[11]。场地中应用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等,例如芦苇、美人蕉、再力花等,有效调节水环境的内部营养,以防止出现水环境营养过高的情况,确保水质可以得到切实净化,为动物提供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与食物。同时,在岸边种植落羽杉等植物,使得陆生水生物种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位互补,带给游客多层次的植物美学体验,确保在生物群落的作用之下,生态环境可以逐步达到自我净化的目标[12]。

3.1.3 林地

园区充分保留原生态林,给游客带来在林间探索、漫步和休憩的体验,加强修复现状植被,以种植泉州的乡土树种为主,连接了断裂的绿色斑块,同时提升整体林地的季相变化,带给游客完整、亲近自然的体验(图6)。在植物的选择上包括两大类:耐盐碱和抗风植物。具体种植树种如下。

图6 保留的木麻黄防风林带

耐盐碱植物:榕属植物、秋茄、澳洲火焰木、小叶榄仁、黄槿、水黄皮、海南蒲桃、银海枣、华棕、蒲葵、夹竹桃、红千层、红刺露兜、马鞍藤、蟛蜞菊、狗牙根、假俭草、芦苇、香蒲、美人蕉、芦竹等。

抗风植物:南洋杉、黑松、落羽杉、台湾相思、木麻黄、杧果、朴树、海杧果、银叶金合欢等。

3.1.4 地被和草坪

在保证必要的硬质铺地的同时,利用百崎湖生长较好的蜜源植物、鸟嗜植物和野花地被草坪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公共空间,其中大草坪是最受游客欢迎、停留时间最长的主要场所之一。

3.2 园林景观营造

从表2可以看出,台商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的园林景观营造准则层的评估为第二位,说明了景观营造的重要性,因此规划建设中应运用巧妙的造园手法和艺术形式更多地体现自然、乡土和野趣的大地景观风貌特色。3.2.1 掇山理水

自然式的驳岸设计处理和微地形变化丰富了整个场地的竖向结构,满足了景观的功能要求。根据植物生态群落的需要和绿地本身的竖向景观要求进行植物配置,组织和分隔不同的空间和功能分区,形成绿地的植草沟自然排水,与场地内的雨水花园形成统一的雨洪管理系统,确保“海绵城市”理念的实施。地形的变化带给游客不同的空间感受,丰富了游览体验。

3.2.2 植物造景

受访者对百崎湖“生态连绵带”的植物造景评价很高,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再结合场地内现有的植物群落,组成新的植物群落结构。大多数游客们认为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给硬质铺地增添了自然气息,让他们在漫步、锻炼时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为主体的植物景观群落作为园区的绿化主基调。在植物景观层次上,乔木、灌木、地被多层次的合理配置形成良好的林冠线和林缘线[13]。

3.2.3 园建小品

泉州文化融合了中原、闽越和海洋等文化特色,从而形成地域性极强的建筑风格。闽南建筑以红砖、白石和燕尾脊而闻名于世。园区内的游客服务中心、室茶、廊亭等建筑风格、材料应用及施工工艺均采用闽南传统样式和做法(图7)。在给游客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充分地利用这一元素,彰显了极具代表性的地方风貌特色。

图7 建筑特色

3.2.4 绿道系统

对于大多数的泉州本地或周边居民来说,绿道系统是百崎湖“生态连绵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傍晚工作时间之后,绿道成为居民和游客的主要使用场所。河道两侧近7 000m的绿道串联了基址的山、水、林、田、湖等基本元素,绿道与主题功能结合,构成了四大主题体验线,分别是运动休闲体验线、生态湿地体验线、田园风光体验线、果林荷塘体验线,让人们可以获得不一样的自然体验。绿道上设置多个等级不一的驿站,便于游客驻足、观赏,多层次的道路系统也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提高生态体验的舒适度与便捷度。

3.3 山水田园特色

泉州主要地貌特征为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5,形象地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台商区的“生态连绵带”风貌特色由山地、河湖、农田和海湾等风貌要素组成,将基地内的山体、沿线防风林地、鱼塘水域等纳入绿色空间体系,从而达到“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中风貌特征的细致梳理和全面保护。真正实现都市人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想[14]。

3.4 生态工程措施

3.4.1 雨水控制和利用

园区中运用了大量的绿色基础设施来改善场地的雨洪情况,通过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等滞留系统,延长地表径流时间,削减雨洪流量。设置梯级植草沟收集绿地和道路的雨水径流,承担地表的污染径流的收集、净化和排放。再通过渗透性材料的应用,有效进行雨水回用。完善的雨洪管理在减少地表径流、净化水质的同时,也为游客们带来了独特的景观体验。

3.4.2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

百崎湖“生态连绵带”项目中的3D打印桥──山水桥(图8)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高分子材料人行景观桥,景观桥提取场地内山、水、林田、塘之意境,以简洁动感山水流线为元素,营造出山峦起伏、行云流水的视觉效果。桥梁后期结合雾森梦幻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建成后受到游客们的一致好评,白色的桥身、独特的外形使其成为园区内年轻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点。

4 泉州 “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优化策略

4.1 生态廊道的连续性

百崎湖“生态连绵带”当前面临的是廊道的连续性被城市道路等项目用地割裂的问题。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主要考虑满足河道过洪断面要求、竖向高程及工程投资等方面问题,缩短了桥体高架部分,从而常常忽略生态廊道的连续性。但“生态连绵带”的规划建设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和尺度大小,不仅要确保其连续性,也要保证其必要的宽度。但由于泉州城市建设中的道路、建筑等建设原因造成廊道的隔断。

今后“生态连绵带”的规划建设应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过程,注重生态廊道连续性和宽度的规划[15];结合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生态连绵带”的规划编制工作,使其成为满足生态功能连绵不断的生态廊道。

4.2 农田保护和利用

泉州“生态连绵带”的原始场地内存有大量的农田,这些农田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和粮食来源,一味地改造破坏了原本的资源耕地,也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民生和社会问题。

因此建议在严禁耕地“非农化”有关政策的指导下,考虑自然景观的适宜性、功能性、生态性及社会景观的文化性和继承性,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知农田景观,可以将农田肌理规划建设成几种类型:马赛克式、图案式、点缀式、梯田式、农田林网式和混合式[16]。不同的农田肌理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同时再植入不同的农业交互活动,在保证原有的农业产能的同时,给当地居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创造一个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农田生态景观系统。

4.3 绿色能源使用

“生态连绵带”的规划建设尺度和规模都相当大,这意味着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成本来维持“生态连绵带”的整体管理,除此之外,能源的消耗和排放成为场地的另一个大问题,如何降低日常运营管理成本,减少其排放是风景园林师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充分借助项目位于东南沿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发挥其在海洋能、风能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可能,积极实施“生态连绵带”在绿色能源应用领域的示范效应,切实做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利用等清洁能源应用项目,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应用模式。

4.4 地域文化特色展示

泉州“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普遍存在着基址文化历史挖掘不足、传统手法阐释片面、形式元素表达肤浅等问题。规划建设中普遍采用大泉州共有的海丝文化、红砖元素等,同时元素符号表达也较为牵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项目基址内蕴含着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百崎回族民俗文化和郑和堤等文化内涵,但尚未很好地加以挖掘和利用。

因此,笔者认为历史文化底蕴除了挖掘和表达区域大背景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基址沿线固有文化、历史的东西,也可以是当地的建筑、材料或习俗等;其次可以从物质性景观元素和非物质性景观元素同时挖掘[17]。地域文化既要注重地域的“物”的营建,还需要考虑注入“活”的元素,即本土人文生活、地方情结、历史文脉。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这才是地域文化景观展示的最终目标[18]。

4.5 管理机制的探索

“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和管理涉及范围广、尺度大。建成后的“生态连绵带”日常管理工作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管理机制的建立建议尝试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引入“社区营造”管理理念,即在政府指导下,沿线各社区把社区管理服务延伸到各自辖区范围内的“生态连绵带”项目的日常管理中。加强整合其生态、综治、景观、文化、经营及自愿者等多项服务问题。借助“生态连绵带”整体生态和景观价值,不断提升社区的集体社会资本,为社区经济和 “生态连绵带”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5 结语

自工业文明兴起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之道。“生态连绵带”的规划和建设是生态网络空间建设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实践,是当代生态技术和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新尝试,也是城市中可观、可感、可亲近的自然生境,构筑了城市的自然生态本底,承载着人民的美好生活,彰显着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不断总结和完善“生态连绵带”各方面的规划建设经验,能进一步提升多元价值,发挥其维育生态质量、优化人居环境、增进百姓福祉的综合功能,从而引导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向着生态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猜你喜欢
泉州规划生态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生态之旅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