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聪智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加强治疗病区, 河南 开封475000)
呼吸衰竭是急诊重要疾病类型之一, 是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 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下降, 导致在静息状态下无法维持有效气体交换, 表现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病理、 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1]。 出现呼吸衰竭后需长期进行机械通气才能维持正常呼吸, 减少对肺功能损伤, 但长期机械通气可能会出现胃肠胀气、 误吸、 口鼻干燥、 皮肤压伤及排痰障碍等不良反应, 对患者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长期机械通气还将产生强烈依赖感, 一旦中断使用会出现强烈不适。 研究[2]表明, 对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呼吸功能提升,利于患者后期康复。 为此, 本研究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康复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50例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 纳入标准: ①经血气分析、 肺功能检查、 痰液检查显示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②意识清醒, 可正常交流; ③自愿参与本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②严重失血性休克; ③合并心血管疾病; ④不配合治疗及护理, 或中途退出。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 对照组男15 例, 女10 例; 年龄52 ~ 83岁, 平均年龄 (69.54 ± 5.17) 岁; 病程3 个月~4 年, 平均病程 (2.64 ± 1.30) 年。 观察组男14 例, 女11 例; 年龄51 ~ 82岁, 平均年龄 (70.10 ± 5.20) 年; 病程4 个月~5 年, 平均病程 (2.83 ± 1.61) 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膳食营养、 吸痰护理、药物指导等。 观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①病情评估。 医生及护理人员结合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检查资料结果, 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 正确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 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训练, 避免运动量过大, 促进呼吸功能康复。 ②康复活动。 病情严重患者由昏迷状态逐渐苏醒后, 可适当抬高床头, 保持呼吸畅通。 同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状况适当进行关节活动, 提升肌力, 避免肌肉萎缩。护理人员还应定期按摩, 提升血液循环速度。 待患者可坐立时, 指导其进行抬腿等下肢功能训练; 待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可下床进行站立、 慢走等训练活动时, 护理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 ③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如压力、 氧流量等, 适当调节参数, 提升呼吸舒适度, 避免误吸事件发生。 ④饮食护理。 呼吸困难患者会出现生理障碍, 影响营养摄入量。 大部分患者还将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 导致食欲下降, 消化、 吸收功能衰退。 患者营养供给不足会严重影响后期康复。 因此, 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及营养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搭配方案, 确保每天摄入足够营养物质, 促进恢复。 饮食以富含维生素、 蛋白质、 热量、 膳食纤维食物为主, 每天多吃新鲜蔬菜、 水果, 促进胃肠道蠕动, 避免便秘发生。 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最少饮1 000 mL 水。 ⑤心理护理。 长期依靠机械通气将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其出现烦躁、 焦虑等负面情绪, 加上患者年龄较大, 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 易出现抵触情绪和抵抗行为。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水平、 理解力等进行健康宣教, 详细介绍呼吸衰竭的诱因、 治疗方式等, 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消除其心中顾虑, 提升治疗配合度。 同时, 护理人员应多与家属沟通交流,让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 鼓励和支持患者, 给予患者社会支持和家庭温暖, 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 ⑥呼吸道护理。 治疗过程中, 分泌物会影响呼吸通畅, 若不及时清理分泌物, 将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因此,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情况, 及时清理, 确保呼吸通畅。 定期叩背、 翻身, 促进痰液排出, 避免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还可使用雾化吸入, 将痰液稀释, 避免痰液积滞。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显效: 呼吸困难及急促等临床典型症状完全消失,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有效: 呼吸困难及急促等临床典型症状明显缓解, 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 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无效: 呼吸困难及急促等临床典型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趋势,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 压疮及肺炎。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76.00%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 低于对照组的32.00%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
呼吸衰竭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 意识障碍、 心跳加快及发绀等,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 将导致肺功能障碍加重,引起呼吸衰竭, 严重情况下还可导致患者死亡[3]。 目前, 临床针对呼吸衰竭患者主要采用机械通气, 提升其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 从而减少对呼吸道的损伤, 促进呼吸功能快速恢复。 由于呼吸衰竭病情较为严重,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还应做好护理措施, 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4], 以提升治疗效果。
常规护理干预核心在于疾病, 缺乏对患者人文关怀, 患者可能长期保持负面情绪, 导致治疗效果较差。 呼吸衰竭患者长期卧床治疗, 长期缺乏运动, 致使肌肉萎缩, 身体各项器官、系统逐渐衰退, 从而延长治疗周期, 影响康复效果。 覃宝邦[5]的研究表明, 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的心理状况, 提升身体各项机能, 对后期康复效果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与于盼盼[6]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在提升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康复效果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析原因为, 早期护理干预更加注重早期康复,让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可有效提升肌力, 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 对呼吸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7]。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与就医感受, 只有不断改善护理干预模式, 才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康复出院[8]。 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 周到的护理服务, 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对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提升治疗效果, 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