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帅丽 (江苏省徐州市新元小学,江苏 徐州 221111)
随着国家对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以及素质教育观念在教师和家长中的普及,教学不再仅仅是将课本知识教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能够充分自由探究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小学数学教师更是需要发现以往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之处,从而更好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在小学就建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更加注重生动有趣和知识性、科学性的平衡,充分尊重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来编写教材以及设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能像初中数学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一样偏重解题能力,而是应该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并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初入数学殿堂之时就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小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兴趣学习数学有助于其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快速学习.而在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模块,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过往知识,更轻松地理解数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求解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模块开始打起,所以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研究的课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它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通过数学考试和在考试中拿高分,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利用基础数学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的方面.但当前的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还是坚持以往的陈旧理念,认为教会学生按照解题步骤按部就班得到题目的答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当前社会要求的是全面发展、思维开放的全新人才,以旧观念培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而忽略学生思考过程只判断结果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在小学时期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改变观念,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
1.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代代数学专家基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并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而编写的,它具备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具备生动性和有趣性,其中所设计的一些题目都是适合小学解决问题模块教学的题目.小学教材关于问题的描述往往都简洁明了而又充满童趣,在文字叙述之外也配有形象的插图作为例子,非常便于小学生阅读和理解.所以教师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生动的图案和例子来讲解,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课本,如果只是照搬课本也容易让学生在看过书本后就失去兴趣,教师应该在课本讲解的基础上拓展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选取学生身边的一些例子,真正做到在教学时让教学内容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比如学习“确定位置”这一章节时,教材配备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位置的上下左右以及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基于教材讲解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了,但是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能够看着教材上的图片回答位置关系.教师应在利用教材的同时给出高于教材的教学案例,比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班级里的座位,根据座位判断相互之间的左右关系;还可以询问教学楼里不同教室的关系.这样让学生对于位置上下左右的概念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例子,而且对生活中的位置关系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对这类题型也不用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2.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小学生由于正处在初入学校的年纪,还不熟悉课堂的纪律和严肃性,若是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依照课本去讲解知识,就会使得课堂的趣味性不够,从而不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很容易造成学生提不起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频频走神,这不仅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严重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提高教学课堂的趣味性,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充分利用好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中,并通过教师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逐渐爱上数学.
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时,教材中给出的题目是让学生对图上物体进行加减,学生无法实际接触物体,只能通过看和记的方式来进行加减操作,不仅难以在脑海中构建立体的问题,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可以选择用玩具来让学生学习加减法操作,运用“教师手里拿着几个玩具,分给学生几个,还剩几个”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际物体进行数学操作,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并顺利给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希望小学生能够在数学考试中拿到高分,更希望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带入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去解决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增设一些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所学习到的课本知识来进行实际应用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时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对数学产生更多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厘米与米”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尺子等测量道具,鼓励学生自由测量教室里面各种物体的长度,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测量生活中不同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对于长度的概念有一个具体清晰的认知.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由测量长度转到测量身高,并让学生思考长度和高度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充满兴趣,且能串联起以往的知识,在心中逐渐构建数学知识的体系.
4.注重归纳总结
数学是一门各种知识互相交融的学科,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二次复习巩固,加深对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薄弱点在哪里,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归纳总结的最终目的是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出自己的一套数学体系,了解自己擅长的知识和不太清楚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适当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这两个学习内容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串联,也能引申出对数的认识、比较大小等其他的数学知识.通过10以内的数字引申到100以内的数字,可以让学生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扩展,比如从100到1000的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到100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这种更深层次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有余力时探索更多的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不是记忆单一的章节知识,而是将当前所学习的知识和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解决学过就忘的问题.在初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各自数学基础体系的搭建,基础搭建完成后,就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树的构建.在知识树搭建时,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检查有没有错漏的地方,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体系的构建并树立自我学习目标.
5.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解题
要求学生拥有独立完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要学生抛弃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遇到问题时不能快速解答,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对自身不够清楚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加强提问环节,适时询问学生的思路并邀请学生去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课下鼓励学生向拥有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请教.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合作观念,多种解题方法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时能做到举一反三,快速解题.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立小组单位,采取小组长联合组员学习的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安排数学知识竞赛,决出优胜组和优秀个人,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合作,在合作中保留竞争.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持续研究的课题,如何在尊重小学生天性和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培养其解决问题等基础数学素养,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领域.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进取,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创新自身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就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升自身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