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途径探寻

2021-12-16 12:38:51陈炳玉惠州市第三中学广东惠州516001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过程

◎陈炳玉 (惠州市第三中学,广东 惠州 516001)

1 前言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进化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本质上就是一部创新史,人们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事物来代替旧的事物,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更新换代,而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的教学界就已经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随后该教学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现代化的教育也为我们这个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这些人才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但是在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那就是我国的创新型人才的数量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还是少之又少,我们当前的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培养还非常不到位,我们的教育也必须由传统的“接受性教育”向着“创新性教育”转变.

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灵活的方式方法,在思考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新的“再创造”过程,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探究的方法,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开始认识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结合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提出问题的途径进行研究与分析,对于我国教学改革的实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 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

在目前的初中课堂之中,教师们大多数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整体上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和落后,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的总体氛围是相对比较沉闷和乏味的,很多学生对课程根本提不起兴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数学公式的时候,首先会将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向学生推导整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基本上不需要学生的参与,他们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即可.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导致云里雾里,也不知道该怎么提问.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很快地掌握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所以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不认真听讲,也不会根据教师讲课的内容进行提问.

2.2 学生本身不愿意提出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自己在学校应当听老师的话,老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如果真的是对某些知识存在疑惑他们也不敢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下也具有强烈的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也未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所以很多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地提出问题而打断数学课堂的教学进度.

3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途径探析

3.1 鼓励学生,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们平等、融洽地沟通与交流,保持和蔼的形象,与学生之间拉近距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勇敢地与教师一起探索数学问题,并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独立地思考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探究式的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们创造提问的机会.在新课改的模式下,学生才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仅仅充当引领者的角色,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避免强制性地灌输知识.当然,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问题导入法进行教学,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可以设置一些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总体性设计,对背景知识先做出一定的铺垫与叙述,可以先从勾股定理的历史知识讲起,在数学界普遍都认为勾股定理是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证明的,但其实在我国古代更早的时间已经有人发现了这个定理,当教师在课堂中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生们一定会非常好奇,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我国古代谁发现的?这个定理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在这种情境之下,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勾股定理的内容之中,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学习和掌握勾股定理的知识,并且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保持充分的耐心,对每一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解答,并且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表扬和奖励.尤其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对他们这种勇敢提问的举动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当然,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心急,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提出错误问题而对学生进行苛责以及全盘地否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教师也应当对学生这种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给予适当地鼓励并且期待学生下一次有更加精彩的表现.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数学、提出数学问题的信心,对于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2 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初中时期正是人的大脑活跃的关键性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形成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且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他们在更加宽松且活跃的气氛中更容易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并且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因此,在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心理与生理上的特点,捕捉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好奇心,利用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为数学课堂创设出独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小游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数学方面的手工操作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活跃、更为轻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放松的氛围中勇敢地提出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在七年级数学的“有理数乘方”这一节课程之中,教师就可以使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积分奖励,只要学生在课程中提出了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有关的问题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当学生的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拿这些积分来兑换奖励.这种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的热情,并且效果非常显著.在“有理数乘方”这一节内容教学中,乘方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概念中的精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乘方的内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进行讲解:假设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那么我们先对折一次,然后再对折一次,这时纸就会越叠越厚,当然在这样举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使用折纸的方法来体验这一过程,这时教师就需要抛出下一个问题:这张纸这样对折20次其厚度就会比30层的楼房还要高,如果这样对折27次,那么其厚度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在这时,很多学生都会对教师所说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疑惑,那么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进而自然地将话题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来,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3.3 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初中生年龄相对比较小,他们具有灵活的思维和活跃的状态,所以,教师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入手,结合初中生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特点创设出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与生活中的内容还是相对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教师可以应用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联想,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传染病这一关系到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入手,给学生创设出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具体内容为:在一次流感中,有一个人被传染上了流感病毒,经过两轮传染之后,一共有121个人患上了流感,那么在每一轮的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当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学生的兴趣立刻就会被激发出来,很多学生会跃跃欲试地来解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提示,本话题总共出现了几个数量关系,你们对于“两轮感染”这句话有着怎样的理解,待学生们沉思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可以接着引出下一个教学内容,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设定未知数,从而列出方程,能否采用其他的方法使得方程式更为简单?接着,教师可以把讨论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展开小组之间的讨论,对于其中的不解可以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掌握本节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结合学生所列出的不同方程来对比分析出最简单、最直观的方程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掌握了不同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3.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应当公平公正地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要尽量使用温和、耐心的语气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和解答,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班级之中都有胆子比较小的同学,他们往往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愿意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这些同学发言,并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引导.此外,教师也应当结合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所以教师应当结合他们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把课堂教育向着顺势教育的方向转变,同时评价体系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奖励措施,所以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奖励,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探究,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3.5 运用有效的技巧,使得学生会问问题

在培养初中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应用相关的策略与技巧,使得学生学会问问题.首先,可以使用“what—if—not”的提问策略,该提问策略是由美国学者所提出的,主要应用于某个给定数学问题采用“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将会是怎样”的思考,通俗地来说就是对问题进行原有属性上的否定之后,通过对某些条件的变换而得到新的推论,而这种提问技巧的应用对于初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在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的中线相等”这一个命题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对该命题先进行分解,找到该命题的关键点,然后需要对某一关键点进行否定.例如:如果该命题说的不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结论成立吗?第三步就需要根据这个否定的内容来提出新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说,“what—if—not”的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更多的问题,该技巧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而且以新的问题为基础再提出更多的问题,在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握数学思想的相关方法,对数学的方法能够更加熟练地应用与掌握,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其次,还可以在课程中使用比较联系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存在着极大的联系,数学学科亦是如此,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点之间其实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想想“为什么”,要观察和比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比较联系法来进行提问:“这三种三角形的相同点是什么?”它们的角与角、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会使得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学生更容易找到新的问题,从而对数学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帮助意义.

4 结语

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初中数学是数学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该阶段的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学习会对学生未来的知识架构以及思维方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地吸收与利用,并且将课程中提出的问题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的因此在未来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让数学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体系.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过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