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微

2021-12-16 07:09周保明关明阳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民生产

□周保明,关明阳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1 研究背景

2017 年原农业部发布《“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培养2 000 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培养出职业化、专业、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乡村经济才能发展,乡村振兴才能实现。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从业人口迁移至城市,转而从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这不仅导致了从事农业的人口总量减少、整体素质降低,还使得从事农业人口的年龄结构出现不平衡。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运而生。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并通过农业生产经营获得收入,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化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后者是被动从事农业生产、学习农业技能的人员,而前者是主动选择并且乐于投身农业生产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与社会服务型3 种,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应用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以及综合管理能力[1]。总而言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养“三农”的未来。

2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

2.1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部分农村地区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倾斜以及资金补贴等支持,使得其经济与产业获得了很大提升与进步。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即使目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但是部分地区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高原、山地及丘陵地区的农村,其农田水利、医疗交通以及电力电信等方面依然较为薄弱。在这些地区,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相对分散,而且农业生产方式仍旧延续之前的粗放经营、人工操作的方式,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很低,机械生产在这些地区难以普及,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升,农民收益难以提高[2]。

2.2 农业经济结构失调,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与农村的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不仅在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上比较落后(仅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机械化水平较高),而且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失调,农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产品生产链条过短,导致产业结构难以拓宽,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农民选择农作物时不结合市场需求而盲目种植,不能将传统人工生产模式转向现代机械化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以散户为主,不仅使种植规模无法扩大,无法取得规模效应,导致经济效益较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难度[3]。

2.3 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不足2 年提高到了10.6 年,但是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另外,成长于农村的人才往往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难以提供对口的工作岗位而选择留在城市打拼。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农业专业知识严重不足,对不同农作物适宜的土壤、肥料、湿度、温度等方面缺乏专业深入的认识,更多停留在“靠天吃饭”“坐等天收”的阶段。对于浅层次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尚难以掌握,更遑论标准化生产与管理。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政策的扶持力度,使农村不仅能够从外部引进农业人才,也能够从内部培养出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3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3.1 为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经济发展与产业进步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人才,农村经济发展与产业进步的核心就在于懂农业、爱农村、敬农民的人才,即新型职业农民。制约农村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在于缺乏相应的新型农业人才与职业农民。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部引进相应的高层次人才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现象。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够节约人才引进所需的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农民在接受教育与培训后不会因农村环境较差或难以适应农村生活等因素离开农村,不仅维持了农村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更提升了传统农民的人力资本。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4]。

3.2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土地收益

当前导致我国农村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村缺乏相应的懂农业机械化操作的相关人才。众所周知,美国、巴西等国家的大豆、小麦与玉米等农产品价格较低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现代机械化水平较高,效率提高使得其生产成本降低,促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可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获得规模效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会教授给农民专业的生产知识,也能够克服农业生产“向天要效益”的生产窘境,降低农产品生产对天气的依赖,减少农业生产风险,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3.3 吸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缺乏掌握新型生产技术及生产观念的农民,导致农产品生产以及销售仍以最初级的农作物销售为主,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较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相关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即使有想法也因不具备相应的启动资金而不了了之。多数企业无法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建立工厂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人才。在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有效推动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农产品生产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够吸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农村,提供工作岗位,提高农民的收入[5]。

4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助力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础建设

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地以各县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整体农民培养的基础设施较差,政府应积极联系具备培训能力的职业高校,使其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道承担农民理论培训的工作。另外,政府应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促进协同合作,以提高培养质量。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市场主体参与并与高校配合的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6]。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平台

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农家乐、家庭农场与小型微型农产品生产企业,针对部分符合相关政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业企业给予免征或减征等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业企业经营负担。政府应鼓励银行与保险等金融机构灵活采取低息贷款、风险补偿及创投融资等方式,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过程中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政府应鼓励、支持引导政策性农业扶持银行与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信贷支持与风险对冲。

4.3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水平相比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农村培养的人才难以留存。国家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目的是使此类人才能够长期且稳定地扎根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要想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除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之外,还应考虑缩小城乡间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距。因此,现阶段政府应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不断调整财政投入与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农村发展的基本资金投入[7-8]。

同时,必须加大力度促进城乡教育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以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民生产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耕牛和农民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