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视域下的乡村振兴问题思考

2021-12-16 03:57潘皇珍
山西农经 2021年2期
关键词:逻辑资本资源

□潘皇珍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问题在乡村建设中日渐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需要引入资本以促进经济发展。资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遵循的资本逻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深层动力,另一方面是在无限制增值的过程中引发悖论暴露自身弊端。正确认识资本逻辑并在利用其促进发展时进行科学的扬弃,以战略目标引领资本逻辑,定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谱写农村发展新篇章。

1 资本的生产动力与乡村振兴的前提

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历经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即从商品到货币再成为资本的过程,在运行中无限制地增值和膨胀,形成资本自身的逻辑。这种逻辑可为经济创造出深层动力,因而资本也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进行乡村建设,必定要将乡村放置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将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客观条件。

1.1 资本内含创造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实质,从劳动力的角度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资本本身并不能够实现增值,而是依赖劳动这种特殊商品,由社会的剩余劳动转化来实现增值。资本不是物,而是需要借助物的力量来追求价值增值的社会关系。从生产力的角度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肯定了资本逻辑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资本逻辑下,资本为追求剩余价值改进生产技术扩展市场,推动人类创造生产文明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内在深层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必然需要发挥资本逻辑创造生产力的作用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想要实现乡村振兴,也必然要遵循资本价值增值的逻辑发展乡村经济。

1.2 资本为乡村振兴创造经济生产活力

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必须坚定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核心要素,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按照其资本逻辑来运行。从改革开放初始,我国通过引进国外资本和将资源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使资本以物质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当前,不论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是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三农”问题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针对乡村振兴中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3]”。乡村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并未充分进入到市场中优化配置,处于未“资本化”的状态,缺乏流动性和增值性,导致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只有将乡村中丰富的资源进行“资本化”,乡村资源才能得到投资者的有效保护,通过优化配置进入市场流通,挖掘出乡村资本的活力,摆脱落后生产力的限制。这就需要资本投入,通过综合而持续性的政策支持弥补当下缺口,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驱使乡村经济体系流动与扩张增长经济,为建设美好乡村奠定基础。

2 资本双重逻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

从资本逻辑在生产力上的表现作用上看,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解决乡村振兴的窘境。乡村所拥有的资源“资本化”后能为资本扩张提供经济发展条件,加上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才能解决乡村稀缺的资本需求。资本下乡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实现了经济扩张,然而资本力量在社会经济生活基本矛盾中(主体欲望与客观资源的矛盾)所发挥的作用,使资本扩张在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可胜数的巨大问题,构成资本扩张的社会代价[4]。资本无限制追求价值增值的逻辑与乡村资源、空间的有限性终会形成资本的扩张悖论,具有创造性和破坏性,导致乡村发展价值迷失和面临可持续性发展难题。

2.1 资本的扩张:赋予乡村生产的力量

资本进入经济体系,不断吸收各种生产要素到资本运行体系中,构成资本不断增值的扩张机器。实现增值的必要条件包括外部资源和市场空间。资源和环境为资本扩张形成条件,不仅可提供物质基础且可吸引投资,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5]。当前,我国通过强化财政投入、撬动金融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作为解决乡村振兴资金问题的渠道。引入资本和技术,为乡村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质上也是为资本扩张拓展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将乡村充裕的资源实现“资本化”,如在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为资本在乡村扩张提供新方式,从而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我国在逐步完善“三权分置”的土地改革的同时,加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的产权改革制度设计,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本,让农村隐藏的资本激发出来并发挥其所长。

在资本扩张到乡村的前提下,乡村有了更加鲜活的可供乡村资源活跃起来的资本。这种力量驱动城市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随着资本向乡村扩张,乡村市场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为乡村生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等注入了活力。

2.2 资本扩张悖论:引致乡村弊病的根源

乡村是集自然、经济、社会特征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乡村振兴是为了实现生产、生态、文化等多功能的优化互存。资本在服从于自身逻辑扩张至乡村会引发“资本扩张悖论”,不能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资本突破空间区域由城市扩张到乡村的同时,也意味着向自然界扩张。在资本效用原则和增值原则的驱使下,资本在乡村中把自然当成“有用物”,使乡村自然资源变成资本可利用的对象,由资本来统摄和主宰。乡村特色和本土文化特色也会因为资本的逐利性而改变原来的面貌为资本所服务,致使乡村特色失色,引发“生态悖论”。

同时,资本下乡后,为满足资本扩张的条件,乡村的人力资源同样需要供给资本消耗,但滞留在乡村中的劳动力一般难以满足资本的需要,且乡村中的人力资本培植难度大,导致劳动力外流,农村陷入人口断层的空心化,引发“社会悖论”。在资本无限的扩张意志下,人们被诱导进行大量浪费性消费,从而引发人的价值迷失,滋生占有和享乐主义思想。马克思曾说,资本逻辑“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6]”。资本遵循其扩张逻辑将触角伸向农村,可能导致招商引资中个别人利用职位之便占有和享受资本带来的财富,不惜贪污腐败而忽视农民的利益。在资本的驱动作用下,投资者也可能借此机会侵占农民田地,使农村的弱势群体在资本的掌控下没有权利可言。

“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的一切经济权利[7]”。资本力量把人塑造为只追求价值增值的机器,田园诗般的乡村关系被资本逐利的本性和竞争抬头的个人主义所取代,导致人性和价值观的迷失。乡村大多选择“以旅促农”的发展方向,一旦乡村中的资源被无节制消耗,当地本土的文化特色和伦理价值迷失,资本在遵循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逻辑下发生扩张转移,使乡村经济在失去资本的支持下被打回“原形”,难以保障乡村可持续性发展。

3 以战略目标为引导超越资本逻辑实现乡村振兴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资本在扩张至乡村的过程中,既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又导致乡村生态环境遭破坏、乡村伦理价值迷失和乡村传统文化消解等。但终归到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资本,也不可避免要遵循资本逻辑。只有超越资本逻辑,重申人的逻辑,以战略目标作为引领,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建设。

3.1 遵循资本逻辑下超越资本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将资本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如此。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作为重点。发展乡村产业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作为依托,将乡村中的资源资本化并驱使其在市场中进行流动转化为资本,进一步释放乡村市场活力以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资源按照人的需要进行最优配置来发挥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资本驱使乡村中的资源在社会经济体系下不断扩张,不断把新的资源纳入到社会经济流通网络推动经济发展。毋庸置疑的是,资本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在社会生产中不断扩大在生产,具有文明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资本在遵循效用和增值原则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遵循资本自身的内在本性,利用资本盘活乡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又要防止资本逻辑对乡村其他领域的侵蚀和危害,避免乡村出现由资本主导而引发的种种不良现象。因此,在利用资本逻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避免导致出现资本在市场中作为主导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绝对主体现象,对资本逻辑的积极作用和市场弊端进行科学性扬弃,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资本的积极促进作用,扬弃资本“唯我”发展的固有消极发展逻辑,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3.2 以战略目标追求积极引导资本逻辑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资本本身不是罪恶的,将资本置于罪恶之地的是利用资本的对象化的人。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应摒弃“以物为本”的逻辑,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用美好的目标追求美好乡村的实现。

第一,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资本逻辑”广泛影响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政府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有效监督,找到乡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才资本的有效途径,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确保相关企业在乡村建设中实现发展[9-12]。

第二,要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在利用资本进行发展的同时,应尊重客观规律,进行资本和生态关系的博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红线不放松,坚守生态法律底线,加强乡村污染治理,保护乡村特色资源不失特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乡村[13-16]。

第三,实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追求。在引进资本的同时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合理利用市场和资本,展现乡村优秀文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传承和发展[17]。

第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的伦理道德水平,在利用资本时摒弃个人主义,确保乡村社会和谐有活力[18]。

第五,实现农民脱贫、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又一前提。利用资本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乡村摆脱贫困并实现经济发展。在引导资本下乡中,要引导企业家抱有慈善之心,调动社会要素积极为乡村贡献一份力量[19]。

4 结束语

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首先要“啃下”农村这块牵制整个中国经济脉络的“硬骨头”,因此要充分合理地将资本引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资本在不断扩张寻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具有双重逻辑的性质,资本力求全面发展的趋势,必然会对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科学认识资本逻辑的双重性质,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引导资本,让资本逻辑更好地为乡村建设服务。在发挥资本良好作用的同时,警惕资本逻辑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利用资本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注重“人的逻辑”,抵制资本逻辑在乡村建设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对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逻辑资本资源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逻辑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创新的逻辑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资本策局变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