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环辉 许燕芳 颜桂云 张东鹏 袁宇琴
(1.厦门中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2.福建省方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3.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8)
双柱墩的构造简单,空间利用性强,在我国的桥梁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地震动下带系梁双柱墩的墩-系梁连接点处最易受到破坏,如图1所示,在抗震设计中需采取措施保护该节点。在双柱墩结构中,横系梁结构仅作为连接构件,地震动作用下系梁的开裂或者损坏不会影响桥墩的正常使用,在抗震设计中一般使系梁最先进入塑性耗能状态,以减小墩底地震响应和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保护桥墩安全[1-2]。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反应谱衰减速率较慢,长周期段内的谱值大于普通地震动,且远场地震下结构的减隔震效果明显比普通地震动差[3-4]。
图1 墩梁节点破坏
采用减震控制技术减少桥梁结构损伤,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吴徽等[5]研究表明,加入BRB的框架结构在大震后仍有较好的承载力。BRB支撑先于结构屈服消耗能量,且震后易更换。李晓莉等[6]研究表明,BRB主要通过改变力的工作路线来减小墩身轴力,规则桥墩的单斜式支撑比人形支撑更易加大基础剪力。王晨等[7]提出的预制装配式梁端钢板耗能铰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可实现“弱梁”的结构形式,保证地震下结构变形和耗能集中于节点上。更换钢板可实现结构功能快速恢复;康婷等[8]提出新型承载-耗能梁柱节点,具有易装配和更换特性,不仅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其连接构造安全可靠。肖晓菲等[9]提出,钢质可控铰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新体系,该体系使结构损伤位置集中于防屈曲支撑和钢质可控铰上,实现震后可恢复功能。
每种减震装置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单一减震装置难满足结构抗震设防要求。为此,针对双柱墩梁桥,提出新型减震控制方案,研究其失效机制与减震性能,为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提出两种新型减震方案:①新型减震结构Ⅰ:系梁端部替换为金属耗能铰,如图2(c);②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同时使用金属耗能铰和BRB支撑,如图2(d)。地震动下金属耗能铰进入塑性状态消耗能量,保护柱-梁节点不受地震破坏,实现塑性区域可控;BRB支撑可增强结构抗侧向力性能,避免结构发生位移倒塌破坏;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同时采用金属耗能铰和BRB支撑抵抗地震力,能实现“弱BRB支撑-中金属耗能铰-强墩柱”的结构多道防线设防体系,实现震后可恢复功能。
(a)抗震结构 (b) BRB减震结构
(c)新型减震结构Ⅰ (d)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图2 双柱墩模型
(a)抗震桥梁
(b)新型组合减震梁桥结构Ⅱ图3 梁桥总体布置图
图4 支座布置图
桥墩抗震模型如图2(a)所示,系梁、桥墩配筋率按规范规定设置;BRB减震结构布置如图2(b)所示,是用BRB支撑将抗震结构的系梁中点与桥墩墩顶、墩底连接形成的,表1为防屈曲支撑的主要参数;新型减震结构Ⅰ的布置如图2(c)所示,是将抗震结构系梁端部外侧替换为金属耗能铰,金属耗能铰由高强钢腹板、屈曲约束金属连接板和销轴组成,如图5(a),参数如表2所示[9]。在实际工程中,将金属耗能铰两侧端板预埋进梁端混凝土,用耗能元件和销轴连接,图5(b)中A点为金属耗能铰梁端混凝土开裂,B点为耗能元件屈服,C为耗能元件屈曲,D点为金属耗能铰破坏;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如图2(d)所示,组合使用金属耗能铰和BRB支撑抵抗地震力。通过结构配筋设计,控制双柱墩承载能力强于系梁上金属铰的承载能力,系梁上金属铰的承载能力强于BRB支撑,使结构失效顺序为:首先BRB支撑屈服,然后金属耗能铰屈服,最后桥墩墩身屈服。
(a)金属耗能铰形状
(b)金属耗能铰骨架曲线图5 金属耗能铰
表1 BRB支撑性能参数
表2 金属耗能铰骨架曲线数值
采用位移控制方法中的主节点目标位移控制,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主节点为盖梁中点。初始目标假定为结构总高度的1%、2%、4%,得到结构基底剪力Vb与顶层位移Uroof之间的关系,双柱墩结构的各个特征节点的名称如图6所示;位移推覆作用下抗震结构、BRB减震结构、新型减震结构Ⅰ和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失效顺序,如图7所示。
图6 节点分布图
图7 结构失效顺序图墩顶、墩底混凝土开裂 墩-系梁连接点混凝土开裂 系梁端点混凝土开裂 系梁端点破坏,结构失效 BRB支撑屈服 墩-系梁连接点混凝土开裂 系梁端点混凝土开裂 金属耗能铰耗能元件开始屈服 金属耗能铰完全屈服 系梁端点混凝土开裂 金属耗能铰耗能元件开始屈服 墩-系梁连接点混凝土开裂 金属耗能铰完全屈服
(1)抗震结构失效顺序
推覆位移为20 mm时,墩顶和墩底开始出现塑性铰,桥墩基底剪力-墩顶位移曲线增长率不发生改变;推覆位移为40 mm时,节点1混凝土开裂,曲线增长率开始下降;推覆位移为273 mm时,系梁混凝土开裂,曲线增长率持续下降;推覆位移为334.5 mm时,系梁进入屈服状态,此时墩-系梁连接点破坏,桥墩的承载能力下降,桥墩失效。
(2)BRB减震结构失效顺序
推覆位移为20 mm时,墩顶、墩底出现塑性铰,桥墩基底剪力-墩顶位移曲线的增长率不变;推覆位移为35 mm时,BRB支撑开始屈服,曲线呈增长趋势,BRB支撑完全屈服破坏后,基底剪力-墩顶位移曲线的变化规律与抗震结构曲线的相同,BRB支撑可以提高桥墩的抗侧向力刚度,延缓桥墩节点的破坏时间点。
(3)新型减震结构Ⅰ失效顺序
推覆位移为26 mm时,墩顶、墩底出现塑性铰,桥墩基底剪力-墩顶位移曲线的增长率不变;推覆位移为62 mm时,金属耗能铰耗能元件开始屈服,曲线增长速率下降;推覆位移为78 mm时,节点1混凝土开裂;推覆位移为100 mm时,金属耗能铰完全屈服,曲线的增长率不变,系梁端点不会发生塑性破坏,实现了系梁端部塑性铰外移,避免墩-系梁连接点处发生破坏。
(4)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失效顺序
推覆位移为20 mm时,墩顶、墩底混凝土开裂;推覆位移为35 mm时,BRB支撑进入屈服状态,基底剪力-墩顶位移曲线增长率不变;推覆位移为102 mm时,金属耗能铰耗能元件开始屈服,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金属耗能铰进入屈服状态的时间点较新型减震结构Ⅰ晚,说明BRB支撑耗能可延缓双柱墩结构进入损伤的时间;推覆位移为144 mm时,节点1混凝土开裂;推覆位移为183 mm时,金属耗能铰完全屈服,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说明金属耗能铰能实现系梁端部塑性铰外移,避免结构在墩-系梁连接点处发生破坏,不会降低桥墩的承载力。
综上所述:地震下BRB减震结构的BRB支撑首先屈服,消耗地震能量,增加桥墩的抗侧向力刚度;地震下新型减震结构Ⅰ的金属耗能铰最先开始耗能,结构承载能力不发生退化。墩-系梁破坏节点外移至金属耗能铰,抗震结构发生破坏时,金属耗能铰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地震动下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BRB支撑最先达到屈服,可减少地震动对桥墩结构的地震响应。随着地震动能量增大,桥墩的塑性发展集中于金属耗能铰上,实现塑性耗能区域可控;震后可通过更换BRB支撑和金属耗能铰,使桥墩结构快速恢复承载能力,保证桥墩安全,实现“强墩柱-中系梁-弱支撑”多防线设防抗震理念。
相比于普通地震动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对结构的损伤破坏更严重[10]。因此,选取CHY032N、ILA005-V、ILA041-N这3条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为目标地震动,地震动信息如表3所示。图8为以上3条地震动需求谱曲线与四类桥墩的结构能力谱曲线的交点。
表3 地震动信息
图8(a)中0.1g的CHY032N的需求谱曲线与新型减震结构Ⅰ无交点,说明金属耗能铰屈曲破坏后双柱墩结构转变为单柱墩结构,墩底地震响应急剧增大,此时新型减震结构Ⅰ发生破坏,满足不了地震动需求;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地震需求谱不似规则地震动需求谱呈现规律性,因此结构对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设防烈度要比普通地震动高,才能保证结构安全;图8(b)和(c)表示四类双柱墩结构都能满足地震动ILA005-V和ILA041-N的需求。在抗震设计时,可根据地震动需求谱和结构能力谱的交点对结构进行设防。
(a)CHY032N
(b)ILA005-V
(c)ILA041-N图8 性能点分析
综上分析: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抗震性能最好。将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和抗震结构放入全桥模型中分析,得到梁桥在峰值加速度0.1g的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的地震响应,揭示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减震性能。桥墩墩柱钢筋参数与抗震结构相同,主梁看作弹性结构,不考虑配筋,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梁桥模型如图3(a)所示。抗震梁桥模型如图3(b)所示;地震动信息如表3所示,输入结构地震动为纵、横两方向,纵向地震影响系数为1,横向地震影响系数为0.85。由于BRB支撑和金属耗能铰基本不会降低桥梁的纵向地震响应,因此,本节地震响应着重分析双柱墩的横向地震响应。
图9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抗震梁桥结构,和新型组合减震梁桥结构Ⅱ的主梁横向位移时程对比。可知: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放入全桥中,地震下主梁横向位移较抗震结构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为主梁横向位移峰值点较抗震结构的减小28.8%,峰值出现时间点不变;第二种为主梁横向位移较抗震结构的下降程度较小,但峰值出现时间点后移。总的来说,两种减震方式都能减小主梁横向位移,保护主梁安全。
(a)CHY032N
(b)ILA005-V
(c)ILA041-N图9 主梁横向位移
表3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抗震结构与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特征节点地震响应和减震率。可知:墩底、墩-系梁连接点的纵向响应在减震后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特别是墩-系梁连接点纵向弯矩减震率达到13.4%;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墩底横向剪力有所增加,增长率为21.7%;墩底横向弯矩减震率达到31%;墩-系梁连接点和系梁端点地震响应减震率在29%~42%范围内,表明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减震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控制墩柱的地震响应。
表3 桥墩地震响应大小
图10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抗震结构,以及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墩顶横向位移时程对比。可知:各墩顶盖梁中部设置横向单向固定支座,因此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墩顶横向位移于主梁横向位移的减震变化一致,但墩顶横向位移的减震率比主梁横向减震率略大,为30%,说明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能较大程度地减小墩顶横向位移。
(a)CHY032N
(b)ILA005-V
(c)ILA041-N图10 墩柱横向位移
图11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抗震结构和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各个支座的横向位移和横向剪力的对比。可知:中墩支座横向位移基本为零,减震后几乎无变化。桥台、边墩的支座横向位移减震都有较大程度减小,桥台的支座位移的减震率为29%,边墩的支座位移降至3 mm以下,可保证边墩单向活动支座的安全。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桥台处支座减震率为28%,桥墩处支座响应变化不明显。总的来说: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能较大程度的减小单向活动支座的地震响应,保证支座的安全。
(a)横向位移
(b)横向剪力图11 支座地震响应
图12为三条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BRB的滞回曲线。可知:BRB支撑几乎在一开始就达到屈服强度200kN,三条地震动作用下的BRB滞回曲线的耗能、变形基本相同,说明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的BRB支撑在地震作用下,进入屈服状态,充分消耗地震能量,保证桥墩结构安全。
(a)CHY0.32N
(b)ILA005-V
(c)ILA041-N图12 BRB滞回曲线
(1)加入金属耗能铰和BRB支撑的减震结构的基底剪力-墩顶位移曲线与抗震结构的差异较大,新型减震结构Ⅰ的曲线位于抗震结构的曲线的下方,地震下金属耗能铰最先进入塑性耗能状态,使系梁端点破坏节点外移至金属耗能铰,保证墩-系梁连接点安全。
(2)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在地震下,BRB支撑首先进入屈服状态,减少地震动对桥墩结构的地震响应,随后墩-系梁连接点塑性发展集中于金属耗能铰,实现塑性耗能区域可控。且该结构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可通过更换BRB支撑和金属耗能铰使桥墩快速恢复承载力,保证桥墩安全,实现“强墩柱-中系梁-弱支撑”多防线设防抗震理念。
(3)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能较大程度上减小桥梁横向地震响应,纵向地震响应基本不发生改变,在抗震设计时可采用新型组合减震结构Ⅱ来抵抗横向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