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防汛抗灾能力的提升策略分析

2021-12-15 11:16王博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抗灾汉堡海绵

王博

摘 要:为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防汛抗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梳理城市在提升城市防汛抗灾能力方面的做法,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应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打造“海绵”道路,运用智能技术完善应急预警系统,通过公众参与提升城市抗灾能力,强制实施水灾保险以减少经济损失,加强防汛基础设施人文旅游开发。

关键词:城市抗灾海绵城市

前言

2020年,我国暴雨爆发力强,特大级记录级别暴雨天数和流量多,支线河流洪水爆发快,长江流域重庆段全线告急,洪涝灾害强度已接近2016 年。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所造成的洪涝灾害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长期慢性重大灾害之一。借鉴国际城市防汛抗灾经验,对提升我国城市防汛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国际经验及借鉴

1.1 德国汉堡低洼地——渗渠系统

该系统是由各个因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 减轻排水管道的负担。该系统代表了“径流零增长”的排水系统设计新理念,使城市范围内的水量平衡尽量接近城市化之前的降雨径流状况。洼地- 渗渠系统遵循水循环的自然原理,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尽量使得雨水下渗,减少城市化进程对于地表径流的影响。

1.2 日本东京的自然地面

日本东京有一些小河流,虽然河道只有10米甚至更窄,但却明显被下挖加深,河底和两侧岸壁硬化,枯水期岸壁高度可达3~5米左右。这样可在河道宽度有限的情况下,增加河道行洪能力,防止河道在接纳过多排水后溢水倒灌。一条改造后的小河虽不起眼,但在连通沿河区域的雨水管道后,就可以成为带动一个地区“毛细血管”的动脉。而市区周边的主要河流则多保留了宽阔的浅滩,用于雨季泄洪和接纳市内排出的洪水。近年来,东京转变了过去单纯“排涝泄洪”的思路,更多重视绿地、砂石地面对雨水的自然吸纳作用。尽可能地保持城市中的自然地面,尽量减少城区中无谓的硬化面积,并将道路路面逐步更换为环保的透水沥青,在源头上避免雨水的汇聚,减少排水系统的压力。

1.3 德国汉堡的风暴潮研究系统

汉堡是德国北部主要贸易和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距离易北河入海口110公里,人口180万。历史上每逢大风暴雨,海平面上涨,海水和河水倒灌入城,水灾频发。1962年经历了特大洪水灾害,总共有6万人房屋被毁,死亡315人。被淹面积达12500公顷,约占汉堡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风暴过后,汉堡市在易北河北岸建立起了防洪基础设施,包括78公里的堤坝、潮汐门和泵站以及6个防潮水和风暴的屏障[1]。2013年,汉堡遭遇30多年来最大洪水袭击,水位一度高出海平面6.9米,城区多处被淹没。2013年6月,汉堡及德国邻国再次遭受洪灾,造成总损失117亿欧元,相较于2002 年,2013年易北流域降雨强度较低,引发的山洪较少,对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害较小。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统计数字表明,2013年汉堡洪涝造成损失相比2002大幅度减少,这与政府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如增强防洪系统、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高度暴露的地区实施建筑禁令和智能警报系统都有着极大关系。德国汉堡引用风暴潮研究系统进行分级风暴预警和应急疏散,最大可能预防洪水可能带来的危害。汉堡风暴浪涌警报服务WADI可实时评估汉堡水位和天气测量数据,提供准确的预测。民众可通过免费的手机短信、广播等接受来自WADI的预警信息。

2 政策建议

2.1 提升城市韧性,规划应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触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的反思, 绿色复苏的声音愈发强烈。公园、花园等自然绿色公共空间在建设韧性城市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城市规划应配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并基于市民的需求,如,花园城市不是绿化面积越大越好,应打造大小适宜、地点便捷的绿化带和公园。应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和自然要素互相影响的关系,制定全面、综合、长远的韧性城市规划。在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及专项水域规划阶段应充分调研已有生态、空间格局。开展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水安全立体系统的海绵城市规划,建立多层次、立体的海绵城市水系统。此外,应结合城市发展目标及划定功能分区性,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范围及区域。划定海绵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中的山体、水体、排洪等基础设施、绿地等成为城市重要组成。在規划中充分结合现有地形考虑城市空间布局中各个体系如何合力构建,使各系统在构建海绵城市中发挥最大作用及效益。

2.2 建设洪涝智慧应急系统,提升流域管理水平

学习国际智慧预警技术,利用当前先进的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实施技术保障,推行低影响开发,推广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建设现代化防汛排涝指挥系统、智能应急响应系统,提高运行调度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此外,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流域管理水平,实现流域水资源管理及防洪减灾的信息化、现代化,积极提升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2.3 完善防洪常态化管理,加强公众参与提升城市抗灾能力

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在应急管理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城市应对非常降雨的常态化管理和相关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城市防洪风险管理办法,积极进行城市防洪减灾的宣传,树立市民对水灾的风险意识,了解暴雨预警等级,掌握防洪灾自救技能和方法。在不可避免的城市内涝情况下,使人们能够保持冷静,并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自救。

2.4 加快水灾保险法制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防洪工程

在很多发达国家,洪水保险往往是防灾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巨灾保险在灾难救助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做实资金保障,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增加城市水利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化融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发挥投融资平台在防洪工程建设中主体作用。

2.5 增加人文旅游元素,多元开发城市防洪基础设施

可结合城市发展目标,试点开发具有人文旅游价值的重点城市和项目。基于城市空间中的山体、水体、绿地等自然景观,结合城市历史人文发展底蕴,综合设计开发,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结合现有元素的合力构建,让排洪基础设施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

结语

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要明确细化、落实到人,做到思想不放松、防汛力量不减弱、防汛措施更加到位,确保城市安全度汛。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在防汛抗灾一线创先争优,坚决打好防汛抗灾这场硬仗。

参考文献:

[1] 石磊,樊瀞琳,柳思勉,张津悦.国外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9,(16).

[2] 韬略方正.抗洪视角下国外城市的应急管理[OL].https://3g.163.com/news/ article/FIQ74UR70519D828.html.

[3] 新华网.东京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启示[OL].http://money.163.com/ 12/0728/06/87FT7LT400253B0H.html.

猜你喜欢
抗灾汉堡海绵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党员抗灾队”活跃田头地边
印尼海啸已致数百人死亡
参加汉堡节
汉堡还可以这么玩
五河县稻茬麦生产制约因素及抗灾高产栽培技术
创意无限的另类汉堡
各级青联组织积极防汛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