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姗姗
今年是陈赓同志逝世60周年。陈赓(1903年—1961年),湖南湘乡人,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之一,开国大将。他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国防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周恩来同志曾说:“陈赓,你是一员虎将”。长征中,陈赓担任红军干部团团长,保卫了中央机关的安全;抗日战争中,率部在太岳地区反日伪“扫荡”屡战屡捷;解放战争中,指挥部队挺进豫西取得巨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我军现代化、革命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陈赓“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具有无产阶级的坚定性格,顽强不屈的革命魄力和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 陈赓四次赴南昌的经历,就彰显了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
1949年6月6日,陈赓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冒雨到南昌,这是我历史上第四次到此。第一次一九二七年,蒋匪南昌叛变,我险遭不测,逃入武汉。同年八月,南昌起义,从起义起至退出南昌止,我和李立三担任保衛工作,是为第二次。一九三二年冬,在红军中负重伤,返沪医治。被捕,押解南昌,蒋匪曾亲见我劝降,我始终不屈,是为第三次。这次则以胜利者姿态来此。前三次入城,或为亡命客,或为阶下囚,或者站不住,但均表现了我党之艰苦奋斗。无有前三次,则无今日人民之光荣。特志之,以纪此行。” 从“亡命客”、“站不住”、“阶下囚”再到胜利者,陈赓的四次南昌之行反映了我党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和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也充分体现了以陈赓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风雨飘摇的年代,信仰是一切真革命者和假革命者的试金石,陈赓的第一、二次南昌之行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
1927年,中国革命的关键年份。这年年初,北伐的国民革命军顺利打到长江流域,总指挥部设在南昌。当时,关于时局的信息纷乱复杂,刚从苏联学成归来的陈赓奉周恩来之命前往北伐军总指挥部了解蒋介石的“政治动态”。蒋介石曾在1925年广东国民革命军东征的一次战斗中被叛军陈炯明部击溃,是陈赓临危背起蒋介石奔跑数里后脱离险境,救了蒋介石的命。两年后二人在南昌见面,蒋介石高兴地和陈赓握手,极力劝说陈赓留下来,陈赓委婉地拒绝了蒋介石,但蒋介石还是送给了陈赓一笔钱和一张特别通行证,希望有朝一日陈赓能够回心转意,为他所用。此次两人在南昌的接触,让陈赓敏锐地觉察到蒋介石即将与共产党彻底决裂,身处险境的他即刻乘船奔赴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武汉,向周恩来汇报了自己了解的情况。此即为陈赓的第一次南昌之行。
陈赓出身于地主家庭,许克祥曾经是陈赓家里的雇工,每年冬夏两季许克祥都要到陈家去干活。这两个生活中的对立者日后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陈赓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舍生忘死,一生奋斗;而许克祥却踩着革命群众的鲜血,谋求升官发财。1927年5月21日,许克祥率领国民党军在长沙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在“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反动口号叫嚣下,他们封工会、农会和其他革命组织,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导致工农群众3000余人被抓,百余人遇难。这就是著名的马日事变。这次事变后,许克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由团长升任国民党的独立第二师师长,在此后几年,许克祥又继续与红军为敌,充当蒋介石的马前卒,多次“围剿”红军。1952年,陈赓在同军事工程学院的教授们座谈时说:“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我这个大地主的儿子成了共产党人,许克祥这个穷苦家庭的人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的刽子手。”信仰,决定了二者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也展现了陈赓是个真革命者。
反革命者越疯狂,真革命者就越坚强。面对反革命者的疯狂杀戮,共产党人只能用“革命的武装来反对反革命的武装”。1927年7月27日,陈赓跟随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住在花园角二号,这里是前敌委员会的指挥中心。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革命队伍迅速占领了南昌城。这时,陈赓和李立三在政治保卫处负责保卫工作,担负着保卫党和军队领导机关的重任。他们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接管了江西省银行,把没收来的大批财物运送到总指挥部,充当起义的经费。南昌起义成功后,起义军按计划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陈赓调任第二十军一营营长。8月下旬,陈赓部与国民党军在江西省东南部的会昌遭遇。在掩护部队撤离过程中,陈赓左腿三处中弹,膝盖、胫骨、腓骨三处被子弹击穿。在战友们的帮助下,躲过敌人的搜索,经过千辛万苦,与周恩来、贺龙等会合。经过医生的努力救治,陈赓受伤的左腿避免了截肢的命运,但他还是因此落下了终生残疾。此即为陈赓的第二次南昌之行。
两次南昌之行,陈赓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境遇,第一次面对高官厚禄;第二次面对的是疾风暴雨,险遭不测。陈赓缘何都能从容正确面对?1903年,陈赓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在祖父的影响下,陈赓“时思弃读从戎”。 1916年底,13岁的陈赓毅然投军,旧军队里面生活困苦、疾病流行,但陈赓都咬牙坚持下来了。1916年到1920年,南北军阀在湖南混战,护法战争、驱逐张敬尧的战争,等等,陈赓全都参加过。在这个过程中,陈赓“目睹连年战争惨状,战场遗尸遍野,民家十室十空,对军阀战争深表怀疑,遂萌退志”。1921年,陈赓脱离旧军队来到长沙。在长沙,陈赓受到五四运动和长沙蓬勃革命形势的影响,政治觉悟日益提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1922年12月,19岁的陈赓经何叔衡、易礼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幽默地说:“第一年有党,第二年有我”。自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陈赓就从未动摇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黨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陈赓一生都在践行着“对党绝对忠诚”的诺言,而这在他第三次南昌之行中再次得到突显。
1932年9月,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陈赓右腿膝盖不幸负了重伤。当时,战斗任务十分艰巨,陈赓重伤不下火线,即使躺在担架上仍然坚持指挥部队作战,直至战斗结束。1932年11月,受伤2个月的陈赓拖着伤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上海,向党组织汇报了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经过等,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医院接受治疗。1933年3月,陈赓腿伤治愈,组织决定派他到江西苏区工作。不幸的是,在离开的前一天,也就是1933年3月24日,陈赓在上海被捕。
陈赓被捕后,首先被关押在上海的巡捕房。为了从陈赓口中套取情报,敌人对陈赓严刑拷打,同时派大叛徒顾顺章反复跑到监狱中来劝降。陈赓对着顾顺章破口大骂,说自己绝不做他那样的叛徒,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勇精神。敌人使出了各种歪招、毒招来对付陈赓,都不能让陈赓屈服,随后他被押解到南京。
列车到达南京时,国民党宪兵司令谷正伦故意拿着一封蒋介石的电报,亲自到火车站来“接”陈赓。这封“有备而来”的“电报”上写着:由于陈赓在广东和北伐期间的历史,要尽量给他“舒适”和“鼓励”,以便使他“悔过”并且加入国民党。电报上还说,如果陈赓愿意“起誓归顺”国民党,将给他高级的军职和美好的“前程”。陈赓完全不予理睬。为了劝降陈赓,敌人又派陈赓在黄埔军校的同班同学和他的学生来“看望”他。这些昔日校友故意穿着镶金边的将军制服和闪亮的皮靴,来显示他们的高级军衔和“光明的前途”,他们告诉陈赓:蒋介石“舍不得”杀害黄埔军官,欢迎他“回心转意”;他们还问陈赓,“红军那种苦生活你也受得了?”陈赓用最辛辣的语言,历数国民党的祸国罪行,讲述工农红军如何不费吹灰之力,把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些“说客”被骂得理屈词穷,只能垂头丧气地走了。
南京不能让陈赓归顺,敌人又把陈赓押赴南昌。如果说前两次到南昌是来去匆忙的话,那么陈赓三进南昌待的时间还算长的,不过较之前两次,这次他是作为犯人被押解来的。正在南昌督战第四次“围剿”苏区的蒋介石亲自出马诱逼陈赓。蒋介石再次向陈赓封官许愿,但陈赓斩钉截铁地说:“我绝不会出卖我们的党”。他把蒋介石骂得怏怏而去。陈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瘦吾身而肥天下”是陈赓的政治宣言,陈赓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为民承诺,而他的第四次南昌之行又是他为民情怀、人民立场最生动的体现。
1949年5月22日,担任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的陈赓指挥部队解放了南昌。为了不扰民,进城的部队就在街头露宿,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苦,没有一个人动老百姓一颗粮食。除了已经入城、严格执行中央城市政策的部队,陈赓还遵照中央统一部署,命令其余部队都不进城,就驻扎在离城30里地的莲塘。因为长时间指挥作战,陈赓那段时间在日记里经常写到“头晕目眩”、“耳鸣如雷”、“头痛欲裂,几至不能支持”等字眼,但是,陈赓丝毫没有歇一歇、享受一下的想法,他本人也带头驻扎在莲塘附近。直到6月6日,陈赓才应邀进城。这就是陈赓的第四次南昌之行。共产党带领的军队纪律严明,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迅速地帮助恢复城市秩序,这让南昌市的群众深受震动:共产党人打战真的是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不是发战争财。所以,人民军队所到之处,尽受群众欢迎,尽是欢乐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纪律的关键是政治纪律,政治纪律的关键则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陈赓的第四次南昌之行还体现出共产党人严明的政治纪律。
陈赓指挥的二野四兵团经过激烈的战斗解放了南昌。此时中央通盘考虑,决定由从东北南下的第四野战军接管江西。陈赓接到命令后马上驻足城外,并且安排工作组先进城,对敌人遗留的物资一律封存,以便移交随后接防的四野部队。5月23日,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决定不去南昌”。1949年6月6日,陈赓一生中第四次踏进南昌,22年后重回故地,陈赓心中思潮万千。军管会主任陈正人提出要举行迎军、劳军活动,但陈赓婉言谢绝,他说:“我们是路过的部队,任务完成后就该走了。这里是第四野战军的防区,为了扩大解放军的影响,应该让南昌市的人民欢迎他们入城,慰劳他们才合适。”
陈赓过南昌而不入的优良品质在其后的广州解放战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中央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陈赓率领部队执行大迂回任务。这支部队从江西出发,日夜兼程,每天行程达到100里甚至150里,目标直指广州。迅如闪电的二野四兵团让广州守军闻风丧胆,弃城逃亡,广州不战而破。面对如此“大好形势”,之前力主占领广州、再进广西的陈赓却命令第四兵团不进城而是继续追击敌军,占领广州的任务则交给四野十五兵团。因为根据中央部署,陈赓部的主要任务是追击逃敌,如果让逃敌退到海南,则对海南岛的解放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陈赓部队解放广州后,不入城,不作片刻休息,奋勇前进,长途追击,终于把从广州逃跑的残余敌军六个军歼灭在途中。在其后的上级嘉奖令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一胜利对于解放琼崖和解放广西均有重大意义,对于你们坚决执行毛主席指示的精神,连续十昼夜穷追猛打的精神特予表扬。”叶剑英也特别指出:广州这么大的城市,物资又这么多,部队到了城边,发现是空城,不进城而去猛烈追歼逃敌,如果没有很高的觉悟是做不到的。陈赓的这种觉悟,即来自于他严明的政治纪律,坚决服从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个城市逐个解放,正是由于人民军队服从组织统一领导,才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谋划,保证了党的解放事业顺利推进。
信仰是核心,忠诚是底色,人民立场是根本,讲政治、守规矩是保证,这就是陈赓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新时代,我们要向以陈赓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学习,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既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不断锤炼政治品格,筑牢信仰之基,站稳人民立场,严守政治纪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