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景
摄影中置景式叙事的传统源远流长,即便是从摄影史上追溯,都可以在 19 世纪的摆拍中找到源头,比如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的《人生的两条道路》和亨利·佩奇·罗宾逊(HenryPeach Robinson)的《弥留》,更进一步可以追溯到艺术史中的架上绘画。通过对画面进行设计和摆拍,塑造环境、情节和人物,把多层次的信息层叠在一张照片中,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叙事的角度,因此也需要观众花费更多的时间與精力解读作品中的潜台词。
置景式叙事作品往往包含对空间环境的创建与改造,其中包含了对造型艺术的综合运用,最终可以将创建或改造的空间环境作为作品呈现,但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将其转化成一张(组)照片。因此,即便最终是照片的置景式叙事作品,亦同时包含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两个维度。对于观众而言,其欣赏作品的角度,既包括对平面照片的解读,也包括对空间环境的解读。
另外,从情节和人物的角度来看,造型艺术叙事的间接性特征就体现出来了。因为静止状态的限制,情节并不存在时间上的过程,所有的叙事情节由空间环境与人物之中的细节层叠并定格而成,以替代时间进行延续化叙事。观众对情节的理解,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发现、组合与推测。人物的表演亦是通过静止的状态传达,其表情、神态以及动作都是与情节产生互动的方式。因此,观众在充分理解空间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与细节上的刻画,最后才能推导出作品的情节,也就理解了作品叙事的逻辑。马良的创作中包括了许多元素,它们组合在一张或几张并无时间顺序的画面中,共同完成叙事。
马良
1972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学习美术,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术学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广告影片的美术指导和导演工作。2003年开始摄影,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30余场,参与重要的摄影及当代艺术群展百余场。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将摄影工作室装入一辆卡车及一辆旅行车,用10个月时间穿行全国35个城市,用搭建临时照相馆的形式免费为1600个陌生人拍摄了结婚照、全家福风格的照片3万余张。项目报名人数超过2万。2010-2014年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坦白书》《人间卧底》,广受关注。2014年至2017年,为向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曾经的戏剧导演致敬,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以等人身高木偶为角色的大型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成为首部入选纽约国际演艺协会年度大会(ISPA)戏剧单元的中国作品。2017年下半年,回到摄影创作领域,继续用影像媒介进行创作。2020年拍摄其戏剧创作的纪录片《时光机》获得美国哥谭奖最佳纪录片提名。2021年《时光机》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文化纪录片提名。
摄影中的文学式叙事,其中一种以图像元素作为语言的方式体现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将语言图像化,并以定格化、层叠化和延续化的方式呈现叙事内容。定格化即以单幅照片的瞬间或多幅照片的非连续瞬间呈现; 层叠化即照片中同时呈现人物、情节与环境等多种元素; 延续化即固定瞬间中呈现情节的前因与后果。三者结合使以瞬间性和片段性为主要语言的照片可以通过间接方式进行叙事。
文学在历史中,曾长期作为叙事作品的主要体裁,许多叙事手法都能在文学中找到源头或发展轨迹。但是文学式叙事与置景式叙事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并没有绝对的对立,各种叙事方式之间皆是如此。因此,置景式、文学式、分镜式、场域化以及拼贴式,以及其他叙事方式,这些只是叙事特点的归纳与总结,而非死板定义。
摄影中的文学式叙事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即不刻意强调空间环境,有则有,无则无,单一的人物的肖像、特写亦能叙事。即便照片中存在空间环境,但文字本身对实际空间描摹的不确定性与幻想性,使其空间环境并没有置景式叙事的空间造型感强。因为空间环境的相对弱化,文学式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往往比较突出,配合道具,观众可以自行脑补情节。尤德思·巴克提兹娜的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学与艺术传统的影响,美术风格的画面中包含着文学式的叙事情节。
尤德思·巴克提兹娜
尤德思·巴克提兹娜(1986)作為一名艺术家,将艺术和时尚摄影、电影导演、剧院服装和舞台设计,以及社会活动等工作结合在一起。尤德思是伦敦皇家艺术学会的成员,TED历史上第一位讲俄语的人,也是第11届拉古纳艺术奖的入围者。意大利Vogue称尤德思为最佳年轻时尚摄影师。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她被评为2014年最强大的女性之一。
尤德思·巴克提兹娜不从事日常生活摄影,但她却记录梦想和生活,就像她想象的那样。她的视觉语言受到俄罗斯民间传说和童话的启发,以幻想和逃避现实为特征。尤德思·巴克提兹娜介绍自己是鞑靼巴洛克大使,因为尤德思是半鞑靼人,她声称,鞑靼巴洛克风格代表着冲动、大胆、精力充沛,甚至好战。
尤德思称自己作品的风格为“鞑靼巴洛克”(TatarBaroque)。她的视觉语言以幻想和逃避主义为特征,她自己称之为“对梦的记录”。在对俄国历史和革命事件反思的同时,尤德思从俄罗斯的民间传说和童话中也汲取了大量灵感。艺术家独立完成了照片的构思和模特的妆发,她主要的创作媒介包括模拟摄影和视频。尤德思·巴克提兹娜的作品,结合了不同的故事,灵感来自俄罗斯民间传说和童话的黑暗面,与异教文化和古斯拉夫人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通过对童话故事起源、人物背景和自身经历的研究,尤德思在电影人像中夸张了他们的视觉形象。在角色中,她加入了自己设计的服装,修改了它们的性质,使它们在现代世界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这一系列的每一帧照片都是所有过程的叠加,她对在时间流中丢失和遗忘的事物有着独特的看法。
分镜式叙事参考了电影分镜头的语言特征,由多张连续照片共同组成,定格化、层叠化和延续化三种特点既体现在单张照片中,同时也体现在连续的组图中。分镜式叙事虽然也是一种间接叙事,但是因为情节的延续化显得更为关联,因此比文学式叙事更直接。因为借鉴电影语言的特点,分镜式叙事既包括图像化语言的直观性,也包括文字语言讲故事的直白性。
借助多张照片之间的前后时间关系或事件逻辑关系,分镜式叙事类似将电影中每场戏单帧独立之后再组合而成。每张单独的照片都是定格化的,每张照片中,人物、情节和环境又是层叠化的,除了单张照片中“每场戏”的时间延续,整组照片也体现了延续化的特点。
置景式叙事中,可能会夸张使用造型艺术建造环境或道具,使其每个细节都细致考究。但分镜式叙事中,对空间环境的呈现,往往需要根据现实逻辑或情节需求,而不是堆砌太多元素。每张照片既适度美化却又符合常理,类似电影剧照。虽然都要符合情节需要,分镜式叙事的空间环境必须现实化,这一点与置景化叙事中多层次信息层叠的特点也不相同。瓦莱里·卡苏巴以照片的方式继承了蒙太奇叙事与表现的手段。
瓦莱里·卡苏巴
瓦莱里·卡苏巴 1965年出生于苏联时期的白俄罗斯,现工作生活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和西班牙马德里。他的艺术创作包括摄影、视频和表演,他同时还从事写作。瓦莱里·卡苏巴的摄影作品着重展示人的身体,彰显了人体的潜在美感。通过描绘运动员、马戏团表演者和芭蕾舞演员裸露和健硕的身体,证明了古典艺术中的经典美学依旧适用。艺术家瓦莱里·卡苏巴对人与人之间亲密的行为和环绕他们的空间也十分感兴趣。
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并非是一件孤立的、单向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品,而是与展览现场结合,形成场域化叙事。在他的创作思路中,美术馆的场域类似一个舞台,观众也是舞台现场的演员之一。观众与展品的互动共同构成艺术品的叙事方式。他的作品经常从艺术史、现实事件和自身经历中寻找灵感,并且以挑衅、戏谑的方式制作,配合展览现场与观众互动,作品才算完整。
2019年,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喜剧演员》(Comedian)曾经火爆一时,一根普通的香蕉被灰色胶带粘贴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墙上,就卖出了12万和15万美元的天价,这已经足以令大众瞠目结舌。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根香蕉在展览现场被行为艺术家大卫·达图纳(DavidDatuna)摘下来吃了,随后他称自己的这件行为艺术作品为《饥饿的艺术家》(HungryArtist)。大众困惑的一是普通的香蕉为何卖这么贵,二是大卫·达图纳为何不用付钱。
《喜剧演员》从粘贴在艺术博览会的墙上,成为舞台中心的主角,到被行为艺术家这位“演员”吃掉,作品在一种不可预料、不可控的场域语境中,完成了自身的叙事。《喜剧演员》所要叙事的内容除了香蕉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语义外,也包含对艺术史的挑衅。当代艺术早已从物质范畴转入事件范畴,艺术品价值的载体从物质转变为概念。所以香蕉普通不普通不重要,这个香蕉可以吃可以换,但是它承载的艺术价值并不会变。像杜尚的《喷泉》消解了传统的审美一样具有跨时代意义,《喜剧演员》进一步消解了实物艺术品存在的必要。莫瑞吉奥·卡特兰可谓巧妙运用了“现场”这一场域作为叙事舞台。
莫瑞吉奧·卡特兰
莫瑞吉奥·卡特兰(1960年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市)是当代艺术界最受欢迎也最有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自由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其作品透着对艺术和机构的戏谑。他以充满趣味和挑衅的方式将材质、物品和举动置于具有挑战性的场域之中,激起人们的评论和参与。
卡特兰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积极创作,199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开放”(Aperto)单元时将自己的展览空间租给了一家广告公司。卡特兰凭借一尊被陨石击中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蜡像,即作品《第九小时》(LaNonaOra)首次获得国际关注,该作品最初于1999年在巴塞尔美术馆展出。自2010年以来,卡特兰永久安置在米兰阿法里广场的公共艺术介入作品L.O.V.E.引发了居民对原本被遗忘的广场的重新利用。同年,卡特兰与摄影师皮耶尔保罗·费拉里共同创办了画刊《卫生纸》(TOILETPAPER,半年刊)。2011年,他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两千只鸽子标本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同年,卡特兰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个展,将所有作品悬挂于天花板上。展览结束后,卡特兰宣布暂时退休。
2016年9月,卡特兰再次回归,以18K金铸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马桶,将其命名为《美国》,卡特兰用这件作品取代了古根海姆博物馆洗手间的马桶,并对公众开放了一年。同年稍晚,他应邀在巴黎钱币博物馆展出其最重要的作品(即“不怕爱”回顾展)。2018年,他在古驰的支持下为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策划了群展“艺术家此在”,以此展览质疑现代艺术最神圣的原则:艺术的原创性、意图和表达。2019年,卡特兰在牛津郡布伦海姆宫举办了由其主要作品组成的个展。开幕当晚,作品《美国》被不明身份的窃贼偷走。2019年12月,卡特兰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上首次展出了《喜剧演员》,用胶带将一根香蕉粘贴在画廊展台的墙上,再一次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艺术本质和价值的探讨。2021年,在米兰倍耐力HangarBicocca基金会的个展中,卡特兰推出了全新力作《盲》,被飞机轮廓穿透的巨大黑色石柱成为了20年前“9·11”恐怖袭击的纪念碑塔。
拼贴将不同素材组合,亦是一种叙事手段。因为各种元素既可以单独解读,也可组合在一起共同解读,因此在叙事性上可以组合出无限多的意义。
拼贴式叙事往往是一种反现实的叙事方式,除具有定格化、层叠化和延续化的特点之外,还有反透视、反逻辑、反常识等特点,这也意味着拼贴式叙事经常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早期的拼贴艺术中,许多素材来源于印刷品,将不同素材组合使用,也就没有如同现实的空间和透视可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由于创作方式的特点,拼贴式叙事可以任凭想象力所及,通过排列与组合的方式呈现,在现实中不可能之事皆可以组合产生。
拼贴式叙事也不只限于图像之间的組合,文字、图像、实物等都可以相互组合,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叙事体系。不同元素在拼贴作品中有其各自的意义指向,比如实物往往是引导观众思考其在现实中的状态、价值或意义。朱利安·帕考常常在其拼贴作品中创造一种“跨界”的对话,反常的情节传承了 20 世纪 20 年代前卫艺术的幻梦。
朱利安·帕考
出生于1972年的JulienPacaud毕业于巴黎路易斯-卢米埃尔国立高等学校(ENSLouisLumière),学习电影摄影。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偶然发现在电脑上对图像进行拼贴再创造允许他充分地进行个性化表达(而当时,大部分拼贴艺术都是通过剪刀完成的)。帕考果断地放弃了电影行业,全然投入电子拼贴创作的世界,至今30余载——也许先锋们都是领先于同时代的。他也曾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诺克选手及催眠师,他的愿望是时空旅行到未来(timetravel)。朱利安·帕考既复古却超现实、又显未来主义的电子拼贴作品让人过目不忘,它们有秩序却又充满变量,与我们的人生不无相似之处。他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出版物中收集大量天马行空的素材,同时,作品中的几何形状如稳固的框架,整体营造出既未知又安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