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农类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的有效措施: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统一规划课程体系;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共建中高职“双师型”教師团队;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中高职院校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农类中高职院校 联合培养试点 四类人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48-05
2019年,国家对高职院校作出百万扩招的部署后,广西对因办学基础条件暂时无法承受扩招生源压力的一些公办高职院校,鼓励其与相关的四星级、五星级中职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高职学生,对达到毕业条件的联合培养的学生,颁发高职院校毕业证书。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的前提:一是高职院校应是公办的;二是中职学校应是四星级或者五星级;三是须经过高职和中职双方主管部门同意以及自治区教育厅审核批准。只有同时满足以上3个条件,方可开展中高职联合培养模式。中高职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可以缓解高职扩招压力,促进高职与中职双方优劣互补,更重要的是可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能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农类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现状
2019年,国家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院校承担扩招任务6.21万人,第一阶段于2019年8月结束,录取了24.23万人,较2018年增加录取4.94万人,并于2019年9月启动第二阶段高职扩招。第二阶段高职扩招的对象为广西户籍的“具有高中阶段学校毕业1年及以上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以下简称“四类人员”);初中学习毕业后满4年或报名截止日时年满19周岁,经高考报名地县级(含)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四类人员”,仍未被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及在广西完成了2年中职学业并准备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为解决高职学校基础设施与扩招生源不匹配等问题,广西鼓励第二阶段扩招的生源由公办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自此,广西正式拉开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的序幕。
(一)广西农类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模式生源情况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以农类专业为主的高校,是自治区示范院校,自治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经与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协商一致,并经双方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同意,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后,从2019年第二阶段双方正式开始实施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
通过调查,得出表1数据。由此可见,2019年高职第二批扩招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5所中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共256人。2020年,与5所中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共1150人,比2019年多了894人,增幅为349.22%。
(二)广西农类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的特点
1.联合培养的中职学校均为自治区四星级中职学校
实施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模式的中职学校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和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及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和广西钦州农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及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广西水产畜牧学校是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及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故此,学院与5所中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完全符合广西“鼓励我区公办高职院校与四星级、五星级中职学校联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部署要求。
2.中高职联合培养的学校归属同一主管部门
从表1可知,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都是以农类专业为主的公办学校,并且都是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管。因此,更便于实施联合培养人才试点工作的沟通与交流。
3.中高职联合培养的生源性质呈现多样化
2019年中高职联合培养的256人中,其中有202人生源来自中职升上高职,54人属于“四类人员”。2020年的1150人均为中职升上高职的学生。由此可见,中高职联合培养的学生生源呈现多样化,有直接从中职升上高职的考生,也有“四类人员”。
4.中高职联合培养的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
2019年联合培养的学生中,主要分布在畜牧兽医、园艺技术、食品加工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等4个专业。而2020年在原有的4个专业基础上,增加了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会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9个专业,专业由2019年的4个专业扩大到13个专业,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
5.中高职联合培养的农类专业占据比例大且主要集中在高水平建设专业
2019年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的4个专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大类及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2个专业大类,其中农林牧渔专业大类有3个专业,共有24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6.88%。2020年联合培养试点的13个专业中,主要涉及农林牧渔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文化艺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旅游大类和装备制造大类等7个专业大类。其中,农林牧渔专业大类有4个专业,共有64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6.35%。
2019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畜牧兽医和作物生产技术2个专业入选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在2019年和2020年的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中,大部分生源报读的是畜牧兽医。2019年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的256人中,就读畜牧兽医专业的有210人,占当年人数的82.03%。2020年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的13个专业1150人中,就读畜牧兽医专业的有528人,占当年总人数的45.91%。可见畜牧兽医作为学院高水平专业群,确实拥有更大优势作为联合培养人才的基础保障。
(三)广西农类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一致
学院与5所中职学校对联合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大的区别,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一致。单就招生生源而言,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来源于初中毕业生或者相当于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而高职院校招生对象则是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的学生或是相当于高中学力的学生。中高职生源的不同,人才培养的定位及目标必然有所区别。以学院与5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看,5所中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而学院则是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中高职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一致,将会给联合培养人才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课程标准有区别
中职学校所开设课程与高职院校没有完全保持一致,即使是同一门课程,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以及课程的设计理念,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也都存在差异。中高职课程标准的不同,首先体现在选用教材上,中职与高职所选的教材版本不同。其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学时分配上也不一致。最后,课程考核标准不同。不管是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理论成绩与技能实操成绩的占比,还是授课学时方面,中高职都存在着差异。可见,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与高职院校不一致,将会导致人才培养难以与高职院校保持同一教学水平。
3.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在学历上,中高职学校教师的学历有区别。中职学校任课教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居多,高学历人才较少。而高职院校对任课教师的学历要求一般是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高职院校相对于中职,更为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其次,在师资培训力度上,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更大。高职院校通过培训、企业实践锻炼、优秀教师团队建设、青年导师制等多措并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以学院为例,自2019年获“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来,学院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分批多次选送教师到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高校进行深造学习。最后,在教学与科研上,高职院校比中职学校更为重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科研项目申报、职称晋升路线等获得比中职学校更多的政策保障。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模式中,在中职学校就读高职的学生,需要配备相应具备能够担任培养高职人才条件的教师队伍,而在试点模式初期,中职学校仍然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力量。
4.数据未能实时共享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授课计划制订、学生成绩管理上,往往使用的是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很多数据无法实现共享,给联合培养人才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以学院与5所中职学校为例,各自使用的均是独立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学院主导的教学活动中,中职学校需要进入学院使用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授课任务分配、学生成绩录入等工作。而在实际操作中,中职学校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并不熟悉,在数据使用上,与高职院校出现脱节现象,课程安排与学生数据未能实现共享,难免给后期的教学运行工作带来被动。
5.中高职双方的沟通有待加强
联合培养试点工作中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因为分工重点不同,学校与学校在空间上也存在距离,所以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及时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署要求,招生考试、学籍管理主要由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的高职院校负责,同时,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方面起主导实施作用,中职学校则负责具体组织落实。学院现有专业50个,二级系7个,在校生超1.8万人,在教学日常管理方面已全面推行院系二级管理。而与5所中职联合培养试点中,培养学生涉及13个专业、5个二级系。这意味着1个二级系可能需要同时对接多所中职学校,而每所中职学校的高职生也分散在不同的二级系,每所中职学校需要同时对接学院不同的二级系。所以在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模式运行中,往往容易出现沟通不到位的现象。高职院校如何主导实施教学活动,中职学校如何具体组织,不仅需要双方熟悉并建立完善相关的制度,更需要双方加强沟通与交流,勇于担当,齐心协力做好联合培养人才工作。
二、优化广西农类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的对策
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是为了让更多符合高职院校就读条件的人员有机会接触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办学新模式。中高职联合培养人才的地点设在联合培养试点的中职学校,其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与普通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的培养方式有所不同,普通高职院校招生的学生,不管是学生日常管理还是教学管理工作均由高职院校统一组织完成,而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的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招生考试、学籍管理,主导实施教学活动,与联合培养的中职学校共建教师团队、共同组织教學。特别是面向“四类人员”原则上采取“半工半读”和3~5年的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推进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模式工作,改变目前试点模式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统一规划课程体系,共建中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中职学校办学点的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高职扩招及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精神,促进联合培养试点模式健康有序发展。
(一)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
2019年,国家作出高职扩招百万的重大决策部署,与此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鼓励我区公办高职院校与四星级、五星级中职学校联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在《2019年广西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广西招生高校要严格遵循“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标准不降”即人才培养的标准不能下降。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模式,是将报考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安排到中职学校学习,最后颁发的仍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证。即使是人才培养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对在中职就读的高职生的人才标准不能下降,要与高职人才培养保持一致。“模式多元”的意思是培养人才的模式多样化,多渠道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学制灵活”是指可根据生源特点,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为学生顺利毕业提供政策保障。总之,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都要严格遵循此原则,多措并举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
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它是职业教育的重大发展机遇,更是补齐高职教育发展短板、缩短发展差距的重要机会。该模式是在2019年广西高职第二阶段扩招的背景下出现的。事实上,从中职升上高职的考生,已达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即使他们继续在本校就读高职,也必须接触到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内容。因此,中高职联合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组建由高职院校教务处牵头,中高职院校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以及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根据生源特点,定期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活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确保在中职学校就读的高职生与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保持一致,人才培养质量在同一水平线上。
(三)统一规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核心,联合培养办学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是人才质量保障的基础。在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的衔接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中高职的课程体系、课程以及教材开发的衔接。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全面修订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相关校本特色教材,加大力度开展专业与课程资源库建设。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要始终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在所有课程学习中的课时比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尤其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以及实践类课程中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课程考核上,兼顾好理论学习与技能实操的占比,合理分配平时成绩与技能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中的比例。同时,统一规划课程体系还要做好教学计划的衔接,遵循“中职是基础,高职是主导”的理念来实施教学活动,针对中职和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做好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专家听课、督导检查等方式,有效促进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提升。
(四)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
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可探索采取弹性学制。联合培养试点的大部分生源是从就读的中职学校升入高职,少部分学生属于“四类人员”。对这些学生,原则上采取“半工半读”和3~5年的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为例,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除另有规定外,应当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内完成学业。三年制专业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两年制专业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此外,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可采取灵活多元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历、不同身份类型的“四类人员”可采用适合的培养模式,对学习时间充足“四类人员”采用全日制的培养方式,对有工作的“四类人员”采用“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确保“四类人员”有多种选择入学就读的培养方式。同时为方便“四类人员”入学学习,采用多点培养的方式。对在企业就业的学生,可思考将教学点安排在企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通过“订单班”“企业冠名班”“创业型学历班”“现代学徒制班”等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依托学院牵头成立的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和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滚动安排学生到企业2个月左右工学交替;探索在一些合作的知名企业设立产业学院,支持和鼓励优势特色骨干专业群,以与企业共同举办现代学徒制班、企业订单班和企业冠名班等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扩大现代学徒制班的数量和学生受益面。
(五)共建中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
师资队伍是中高职联合培养人才最基本的保障,所以,中高职要共同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严格审核教师任课资格
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的中职学校,应对教师的任课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让确有授课能力的教师给联合培养点学生上课。对尚未有能力给高职学生授课的教师,可通过鼓励进修、实践锻炼等多途径提升其教学能力。
2.加大教师引进力度
按照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要求调整和补充师资队伍,大力引进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和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配足配强配优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的师资队伍。
3.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引进一批行业优秀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课程教学的改革。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占比。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及校外培训活动。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职称。加大中职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中职学校选派教师到联合培养的高职院校、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参加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4.加强校企合作,丰富教学资源
联合培养的学校不管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都要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六)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中高职院校命运共同体
要推进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必须加强管理,完善有关制度,加强沟通,构建中高职院校命运共同体。
1.建立健全联合培养管理机制
经中高职院校双方研讨,修订完善教学、学生有关管理制度。根据联合培养的生源性质,在管理文件中作出相应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中職升入高职的学生和“四类人员”,采取“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生管理方面,联合培养人才办学点的学生与在高职院校就读学生同等享有“评优评先”“专升本”奖助学金评定等待遇。
2.做好学生成绩认定工作
联合培养的中职学校应与高职院校执行同一个成绩管理文件,使用同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在中职学校培养的高职学生有关学业成绩方面的认定。对学生校内外自主创业、技能竞赛、论文发表、专利获取等成果进行课程替换,并计入学业成绩。
3.加强沟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工作,是在高职扩招后的背景下出现,不管对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联合培養点的人才,由高职院校负责招生考试,并主导教学活动,而日常的学生管理则由中职学校来负责。双方应指定专人负责联合培养试点有关工作的对接,并定期召开专题总结与研讨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共同促进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只有双方勇于担当,加强沟通,齐心协力构建中高职院校命运共同体,才能做好联合培养人才的有关工作,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社会民生领域培养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
总之,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非常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广西农类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因扩招生源与办学基础条件不匹配带来的压力,又能促进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优劣互补,资源共享;是补齐区内高职教育发展短板、缩短发展差距的有效举措;能为实施乡村战略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质量,促进中高职学生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广西农类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试点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必定推动全区乃至全国中高职院校配合培养模式不断发展,培养更多“学农、爱农、兴农”的专业技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
[2]顾志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政策演进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0(14).
[3]钱丽云,刘任熊.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举措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4).
[4]王兴.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现实必然、价值取向与强化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
[5]马成荣.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内涵释要与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7).
[6]赵一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
[7]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4).
[8]张薛梅.多元主体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9]郑超喜,黄文忠.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2020(10).
注: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职院校成绩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9KY1409)
【作者简介】原容莲(1982— ),女,广西桂平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行政管理及职业教育研究。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