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琦
【摘 要】本文阐述“1+X”的应用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提出改革的思路:以“1+X”为切入点,开展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职业性和技能性更强的教材;引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1+X”视角 金融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多元化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33-03
培养应用型高职金融专业技能人才,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国金融行业竞争力,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保障。面对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进和高职扩招后生源的变化,应用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积极主动进行变革。
一、基于“1+X”的应用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1+X”证书的界定
对于“1”的界定,基本均为学历证书,但对于“X”的界定,则有不同的认知。以徐国庆、伏梦瑶(201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1+X”证书试点,需要有丰富的技能等级证书供学生选择,在现有的职业资格之外,还应开发更多的专项资格证书。专项职业技能证书的推广,既不是单纯的一两个证书的推广,而是根据岗位的需求,实施多种技能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从金融学科和金融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学生毕业进入金融行业,除了具备专业技能,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是必须具备的门槛,如证券行业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在获得职业资格的基础上,从业人员根据具体行业的不同,还要具备银行(证券、保险)技能、产品营销、会计、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等专业技能,这也是X证书在金融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因此本文认为,“1+X”证书中的X证书,既应该包括传统的书证融通部分,即现有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又应该包括新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1+X”视角下应用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1.中国金融业创新与发展的要求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混业化经营趋势日益显现,新兴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对高素质与职业化、技能化的人才需求更加突出,传统的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当前的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使金融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浓,与就业环节衔接脱节。结合国家发展需要与行业更新变化的背景,应立足于行业需要,从金融行业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岗位职业化技能的要求,以适应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为根本,制订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公布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其中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探讨应用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明确的是,“1+X”不是单纯的一个证书或者一类证书,而是学历证书加上技能等级证书,是两类证书的集合。注重职业教育中的技能评价,将职业教育的知识为本转向能力为本。在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将学校教育的外延扩展到技能培训部分,更加突出职业技能的实际成效,培养复合型应用技能人才。
二、“1+X”视角下应用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以“1+X”为切入点,开展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复合型金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以“1+X”为切入点,推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金融人才的培养当中。
1.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
金融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需求需要实现“精准定位”。首先,明确社会对高职金融人才的需求,根据职业群和岗位群进行培养目标设计,制订更符合就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要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数量和学时。其次,可以通过将一些专业课和公共课结合起来的方式,如将经济学、金融学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起来的方式,增强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社会实战的联系,同时丰富课程的形式。最后,课程设置上增添企业文化方面的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一线人员授课。一方面加强产教联动,提升行业企业在高职金融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从学生入学即培养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与热爱,加深对企业的认知与了解,凝聚团队力量,尽早适应工作需要。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的融通,关键在“课”“证”共生共长,即X技能培训需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充分匹配。因此要根据金融行业岗位设置的特点、规范、岗位职责和技能需要,更新课程内容,邀请金融实践部门参与课程标准设计,使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更符合行业的实际需求。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证书培训的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例如,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如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和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涵盖很大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故而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大习题设置量,在多学多做中提升学生考取技能证书的通过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自主开发习题库,提供学生练习。与行业协会、金融企业合作积极开发分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3.教学过程和职业过程相对接
邀请校企合作培养单位参与教学环节。一是课程中设置理论教师和行业教师“双主体”,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开展项目合作教学,对已取得相应职业证书并具备相应职业技能的学生,可以与校企合作单位联系,以组建项目合作室、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富实战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升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銜接程度。
4.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相对接
一是在现有职业证书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鼓励学生报考,对获得职业证书的学生给予灵活的学分认定。二是与金融实践部门合作,对金融职业技能水平进行认定,职业技能符合要求的学生,可优先入职。三是与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在技能大赛中有优异表现的学生,可直接获得职业技能认定,并优先入职。四是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多样化开发与管理。当前的金融业呈现出跨学科、复合化、多样化的特点,故而职业技能证书设计与设定也要跟上步伐。例如,互联网金融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发展方向,其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不仅需要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技能,还需要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据分析等技能。与之对应,职业技能证书不能局限于一个学科,需要采取多证书贯穿或者开发综合技能证书的方式,与学历教育进行衔接。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
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尤其是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新一批高职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高职学习的目的是在深化技能培养的同时获取学历证书,高职院校需要转换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方式。要注重为职业人才的进一步学习与深造创造机遇和条件。对参加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在行业技能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并通过行业专家评判的学生,可为其创造升本或者进入职业本科教育、职业师范教育的渠道。对已经具备相应技能、获得职业资格的学生,免修相应课程。
(二)开发职业性和技能性更强的教材
目前,高职金融专业职业性、技能性的教材较为缺乏。因此必须加快开发职业性、技能性更强的专业教材。具体而言,教材的开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职业证书与技能培训内容,开发适合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材
引入职业证书和技能培训的应用型教材,一方面要涵盖行业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注重案例的编排和内容的质量,增加实例、产品手册和实际数据,同时开放数据化的配套软件和资源库,丰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1+X”证书的试点,在具体实践中强调“课证融合”。着眼于教材,则是强调“证书教材”“综合实训教材”“技能培训教材”的结合,教材即是教学用书,又是考试证书。
2.组织金融行业一线人员,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
应用型教材的开发撰写,离不开一线人员的参与,将他们的实际工作案例放到教材当中,方可增加教材的实战性,具体可以邀请企业一线培训师资加入教材编写队伍,做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无缝对接。构建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的共享教学资料库,丰富教学材料,使学生能够尽早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
3.教材以职业道德和规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与衔接
教材编纂过程中,注重吸收行业规范、金融企业内部准则和岗位职责,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从业规范教育,让学生尽早进入岗位角色。未来的职业教育定位是终身学习,因此教材中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内容也应该与实际就业中的岗位职业教育和后续职业教育相衔接。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在岗人员继续教育,也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和规范教育的一部分。
4.大力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满足金融专业岗位群和专业群的需要
新环境下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要突出专业性、操作性、便捷性,结合金融专业岗位群、专业群的需要,打造集信息化、多样化、趣味化为一身的教学资源。从形式上看,包括但不限于微课、慕课、教学视频、信息化教学、教材资源等。从内容上看,一是要有丰富的职业技能素材,如商业营销、贷款审批、金融产品推荐案例,为学生提供临场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增加实战操作。二是要有丰富的习题和技能测试资源。如商业银行课程教学资源中,由浅入深配套字符输入、翻打传票、点钞、综合业务办理、数据分析、金融科技等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练习和测试的平台。同时,加入个人排名、团队打分、职能竞赛等元素,提升教学资源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三)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推进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行业职业评价考核内容
注重对行业储备人才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绩效评价。重新制订在校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与课程评价的方案,注入多维化评价要素。建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从企业参与感、学生获得感、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切入,加强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统筹规划,做好制度设计,发挥制度优势,提供制度保障。
2.试行岗位成绩置换学分
岗位置换学分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学校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以大学生专业与岗位对接培养为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嵌入式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实验班”,将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植入教学体系中,通过开展双主体教学,将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请进学校课堂,以培训成绩、师傅评价、实习成绩等置换学校学分。
3.试行技能成绩置换学分
对取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在行业技能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并通过行业专家评判的学生,可以将技能成绩转化成相应学分,免修课程,并在升本或职业本科培养中优先推荐。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在入学时即进行技能水平测试,达到相关技能水平的学生可免修相应课程的学分。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尤其是自治区级层面的学分银行制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学习成效、学业成果进行更丰富形式的认定。建立信息系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技能成绩登记储存,为学分认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4.鼓励学生尽早融入金融行业
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引入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式。结合现有大学生互联网+竞赛和挑战杯竞赛等平台,以及金融行业举办的系列投融资竞赛平台,给出相应的成绩或者等级,作为成绩评价的依据。对于符合条件的成果,也可以纳入行业职业技能证书测试的一部分,经行业专家评估认定后,直接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伏梦瑶.“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9(7).
[2]杨堆元.职业教育“1+X 证书”制度中“X证书”考核标准探讨[J].职教论坛,2019(7).
[3]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4]吴南中,夏海鹰.以资历框架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系统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
[5]陈桂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职业院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向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
注: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GXGZJG2019B061)
【作者简介】蔡 琦(1989— ),女 ,广西南宁人,经济学硕士,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與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