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丽 王晶晶 冯松浩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炮制对药物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9月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5例。两组均采取中药饮片治疗,其中常规组采取水处理前分档模式,研究组采取炮制前分档模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中药治疗中使用经炮制前分档模式处理的药材能改善药性,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药;炮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
中药在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使用中药材时会用到炮制处理,结合不同药材性质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炮制,确保临床用药效果,便于患者服用[1]。基于此,本研究对中药炮制对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9月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5例。常规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8.5±2.47)岁。研究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2.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接受中药治疗;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合并恶性肿瘤疾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取中药饮片治疗,其中常规组采取水处理前分档模式,研究组采取炮制前分档形式模式,根据辨证取黄芪、甘草、紫苏和巴戟天等药材进行清洗,经晾干处理,清除杂质,黄芪、甘草切片处理,紫苏切碎处理,巴戟天切段处理。根据药物特点及疾病情况实施分档处理,采用“少泡多润”原则,根据用药时的季节与患者个人情况进行药量调整。煎煮前需使用凉水浸泡药材半小时,随后大火煮沸后转为文火煎煮半小时。关火后取药液,随后加清水继续煎煮半小时。连续煎煮3次后,取药液500 ml,分2次服用。研究组采取炮制前分档形式模式,根据辨证取黄芪、甘草、紫苏和巴戟天等药材进行清洗,经晾干处理,清除杂质,对药材实施切片处理。即实施常规水处理后,根据药物的情况实施分档处理,针对特殊药物实施相应的炮制处理,如黄芪多蜜炙,巴戟天多用甘草汁煮制,将药材中的药物成分溶出。经炮制后对药材进行煎煮,煎煮使用方法同常规组。两组患者均开展2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临床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药炮制在中医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千年来中医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精华,体现了我国传统中药材处理的技术。与西药不同的是,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中药则源自自然,具有广泛的取材范围,含有动物、植物和矿石等,这类自然物质中不仅具有药物成分,也含有大量的非药物成分。而非药物成分不会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部分药材的非药物成分还会带来显著的副作用。为此通过中药炮制能够降低药物的有毒成分,提高治療效果,确保治疗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中药炮制后,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处方多使用炮制后的中药饮片,作为中药的特点之一,具有一药多性的性质。为此在炮制中药材时,需要加强对炮制方法及工艺的研究,尤其对于部分特殊性药物需要提高重视。熟悉不同药材炮制方法的重要性和特点,能够根据炮制过程对多种药物性质进行取舍,结合患者的病情权衡整体治疗效果,提升治疗效果。炮制的过程不仅是确保药物质量,也是对不同生长环境下药材进行分类,去除有害成分和无药用价值部分。通常中药材切制后增加了与辅料的接触范围,有助于药用成分的溶出,提高了药物的浓度,确保了药材有效成分能够被机体吸收。有些经过炮制的药物能够提升药用价值,弱化了药物毒性,进而确保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另外,炮制中增加的辅料也是提升药物效果的关键,合适的辅料能够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如浸泡或者炒制后能够使得生物碱性改变,高温加热有助于挥发油类药物,酒制则能提出苷类成分。
综上,中药炮制对药物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冬霞.探究中药炮制对药物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J].药品评价,2020,17(1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