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 俞尹红 徐晓娟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国土面积占全国3.74%,人口占全国16%,GDP占23.94%。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丰富,高端科技人才聚集。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对提升杭州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杭州融入长三角产学研合作的
主要成效
基于大为innojoy专利检索分析平台,检索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及安徽省合肥市的产学研合作发明专利申请数,发现各省市2010-2019年产学研合作专利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上海市一直保持着领先位置。2015年后杭州市合作专利数增长迅速。这也从侧面说明,杭州市融入长三角合作创新成效显著提升(见图1)。
产学研合作模型可分为:“产学”“产研”“学研”和“产学研”四种模式。随着时间推移,各区域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渐以产学为主,学研和产学研的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变动幅度也不大。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依次是:产学合作、产研合作、学研合作和产学研合作。
调查显示,地理距离对杭州市企业融入长三角合作绩效影响不显著;经济距离与杭州市融入长三角合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距离对杭州市融入长三角合作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策距离对杭州市融入长三角合作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小规模企业,地理距离和技术距离负向影响企业融入长三角的产学研合作绩效;对大规模企业,地理距离促进企业产学研合作绩效。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距离与政策距离显著影响杭州企业融入长三角的产学研合作绩效。对非高新企业,地理距离促进合作绩效。其他变量都不显著。
提升杭州參与长三角产学研合作绩效对策建议
进一步明确杭州在长三角科技创新格局中的战略定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即长三角地区的布局要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其他三省的南京、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属于副中心,连同苏州、无锡、宁波等多个经济强市,构建“一核三极多点”的创新发展新格局。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内,上海是龙头,南京、杭州、合肥作为支撑节点,既带动周边创新,又支撑长三角创新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圈。明确杭州应该错位及融合发展,形成长三角科创中具特色又整合发展的布局。要紧密对接上海,主动配合上海龙头,同时担负起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内重要支撑节点和增长极作用。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进一步强化杭州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服务。依托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杭州长三角科技创新专家咨询专家组,开展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和决策咨询,制定“杭州融入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同时为杭州市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专门决策咨询服务。
鼓励企业积极融入长三角国际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开展长三角创新合作。选取重点企业作为突破,率先在长三角科技合作起步较早的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培育若干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一些有优势的龙头企业,联合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创新攻关,实现重大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不仅支持国有企业,更倾向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参与长三角科技合作。发挥杭州在浙江与长三角创新合作网络中关键节点的中介作用和桥头堡作用。
加大需求创新政策力度,提升政策协同。研究显示,长三角创新政策发文主体以单独部门为主、各省市联合发文为辅,政策协同性偏低。而且长三角区域创新政策工具以供给侧为主。呈现“供给导向型>环境支持型>需求导向型”态势。其中供给型政策中人力资源和公共服务较多,而对技术支持不够重视。应该加大需求导向型政策的运用,加强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等政策运用,平衡多种政策措施的采用,避免采用单一的人才激励政策,同时,增加政策的协同性,鼓励多部门协同颁布长三角创新政策。注重长三角政策体系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体现区域内创新政策的层次性与协调性,实现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政策的合力。
设立长三角产学研合作创新专项基金。在杭州市科技计划中设立长三角合作专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卡脖子”问题,在杭州市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长三角合作专项”,支持市内单位与长三角的企业、研究机构共同申报和承担。聚焦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布局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项目,探索建立跨区域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集聚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积极推进长三角制造产业分工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苏州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南京致力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上海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上已有丰富积累,但由于地理空间因素,科创成果产业化受到限制。杭州作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科创资源丰富。杭州要积极承载先进技术转移转化落户,加快形成与长三角区域上下游深度合作、错位竞争的格局,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加快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积极探索在上海等地共建“创新飞地”,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