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猪八戒走了十万八千里还没瘦

2021-12-15 15:54VJ
青年文摘 2021年4期
关键词:甜食师徒唐僧

VJ

在从小困扰我们的无数问题里,有一个始终难以解决:为什么猪八戒挑担走了十万八千里,还是没有瘦下来?唐僧师徒一路上吃的都是斋饭,十几年如一日的运动量,也该瘦了吧。

然而在原著中, 唐僧師徒的饮食未必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清苦。他们的斋饭中最显眼的一样,是一种跟苦行僧禁欲人设大相径庭的东西——甜食。每到一站,他们四个就在不停地摄入糖分。

在朱紫国, 国王大摆筵宴答谢师徒四人,菜单除了“琼膏酥酪”,还有“斗糖龙缠列狮仙,饼锭拖炉摆凤侣”,外加“几样香汤饼,数次透酥糖”……给唐僧师徒吃的素食,一大部分都是甜的。

这不是偶然现象。第七十九回,孙悟空怒打假国丈,国王的答谢宴是:“ 看盘高果砌楼台,龙缠斗糖摆走兽。鸳鸯锭,狮仙糖,似模似样……枣儿柿饼味甘甜,松子葡萄香腻酒。几般蜜食,数品蒸酥。油札糖浇,花团锦砌。”

照这个吃法,大概师徒四人的血糖含量都有点危险。

然而,全书除了他们,几乎没有几个人吃糖。

神仙里,修为很高的镇元大仙,日常待客的饭食竟然是咸菜。神仙不贪人间口腹之欲,那么凡人呢?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的大户人家,总该吃得起甜食吧。可在他们的殷勤款待里,很少见到点心:通天河陈家的款待,是“上素果品、菜蔬,然后是面饭、米饭、闲食、粉汤”;寇员外给唐僧师徒摆席,除了菜品种类多点,主要也不过是“素汤米饭,蒸卷馒头”。

全书只有唐僧师徒吃甜食,显然不是随便写写的巧合。第十二回,唐僧所在的长安化生寺举办水陆大会,也有“时新果品砌朱盘,奇样糖酥堆彩案”。除了招待唐僧师徒,甜食大量出现的唯一场合,是在礼佛的时候。

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甜食是一种具备宗教象征的高级食品,而能够且懂得享用甜食的,除了唐僧师徒,只有佛。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猜测:唐僧师徒爱吃甜,其实是作者刻意埋下的伏笔。在故事线还没走到“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之前,作者一直通过饮食描写,向我们暗示这个结局:只有唐僧师徒能吃佛祖配享的食物,说明他们是“天选之子”,从故事一开始,就注定成佛。

把甜食和佛教联系在一起,也有现实生活依据——在中国各民族的佛教活动中,以甜食供佛,本就是历代传承的风尚。

早在东晋十六国时代,《十诵律》第三十四卷就有记载: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诸居士办种种带钵那:胡麻欢喜丸、石蜜欢喜丸、蜜欢喜丸、舍俱梨饼……

西域尚糖、奶、蜜的甜味爱好,随着宗教传入中国,让甜蜜成为对神域极乐的向往。曾经的奶食“醍醐饼”在唐朝后发展成佛教禅食点心,藏传佛教的供品,则有青稞面加奶油和糖做成的“食子”和糖果。

过去油与糖的奢侈,连同与宗教联系的神秘感,构成了中国人对甜食的一种独特向往。这一切,甚至延伸到了中国人的一切信仰供奉:祭灶要用糖瓜、关东糖,在凡人的想象里,灶王爷也是个馋嘴的老神仙;老北京人用月饼祭祖,哪怕“自来红”“自来白”里冰糖坨子都硌牙,也始终不改;满族人祭祖的水果,也一定是蜜渍的。

人类无从想象,远在天边的神佛究竟爱吃什么,只好用自己想象中最好吃的东西来敬奉。于是,高不可攀的他们,也像人类一样馋糖吃。《西游记》的作者,不论他真正生活在何时何地,最终把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饮食习惯,写进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成书里。

(摘自“福桃九分饱”微信公众号,禹天建图)

猜你喜欢
甜食师徒唐僧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巧吃甜食,嘴瘾与健康兼得
常吃甜食隐患多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当机立断
爱吃甜食的火柴
惹人喜爱
唐僧的私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