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理念和金融机构的最佳结合,是连接金融资本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纽带,可以有效推动金融资本向生态保护领域倾斜,是一种致力于气候变化、环境改善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将绿色金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精准融合,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不断创新,进而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传统产业在绿色转型升级中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单纯依靠自身资金难以实现绿色改造。可以借助绿色金融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在实现社会资本逐利的同时,高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
绿色金融的核心是以生态保护为导向,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为手段,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投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金融业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推手。绿色金融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引导,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通过商业银行与各类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助力,借助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保障,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引领的绿色投资与绿色消费理念能够助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形成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良性机制,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这种良性机制又会使绿色金融体系更加完善[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黄河流域的能源十分丰富,上游有丰沛的水能,中游有煤炭资源,这些都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与此同时,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河南、山东的粮食产量在全国居于前列。从宏观层面上看,黄河流域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形成一种十分高效的供给体系,而且能形成一种均衡的供需系统,在供需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数量相等和结构匹配。从中观层面上看,黄河流域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是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适度的产业集聚。从微观层面上看,黄河流域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指产品的高品质和服务的高质量,这是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绿色金融作为连通金融与生态保护及绿色产业之间的桥梁,是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金融创新。一方面,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绿色金融的内在要求,绿色金融可以满足绿色产业的巨额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平台。金融机构通过发放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可以加速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因此,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助力[3]。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需要对黄河的水土流失和各种污染问题进行治理,而这些生态修复带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如果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很难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对资金的需求,因此要想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的资金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在宏观层面,通过创新绿色金融的融资模式,鼓励银行将资金投入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当中,这样既能缓解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又能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在中观层面,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存在传统农业转型滞后的问题,黄河域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引导信贷资源向农业生产领域倾斜,提升银行信贷对传统农业转型的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技术,节约农业用水。在微观层面,将资金投入绿色产业中是绿色金融的一项主要任务。企业的绿色改造需要市场化的绿色债券,将资金高效流向绿色企业和产业,及时解决企业转型中的融资问题,减少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污染问题[4]。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直面现有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缺少植被、土质疏松,给黄河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黄河河道大部分位于我国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加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粗放,水资源与生产生活问题交织,协调两者的矛盾难度很大。
黄河流域的产业面临较大的升级压力。黄河上游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青海、甘肃、宁夏在全国经济排名较后,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能不足。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些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清晰和持续的政策信号、绩效奖励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黄河流经的各个省份也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自然环境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差异,相关省、市之间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合作协调机制,跨区域的绿色金融协同程度不高,协调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资源的有效流动。
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需要坚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将资金投向具有生态价值和商业价值但缺少资金的绿色发展项目,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银行业的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绿色项目,要积极引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的贷款支持。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金融需求,对重点领域进行支持。绿色债券同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绿色债券融资期限长、额度大等特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绿色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从而为绿色产业拓展融资渠道。
第二,出台政策,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该通过发布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黄河流域各段的产业实际情况,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指明绿色信贷的发展方向。要对相关绿色信贷提供政策支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取得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给予银行业特殊荣誉,提高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银行业自身需要完善内部评估和奖惩体系,定期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的结果作为银行业务准入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了解黄河流域企业资源消耗、碳排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保证银行对企业客户环保信息的监测,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风险。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银行与政府部门能够查询企业环保信息,共同为企业编制环境风险评价方案,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建议。加强黄河流域跨区合作,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形成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打通跨行政区域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绿色金融跨地区合作。
第四,创新排污权质押等绿色金融产品。黄河流域相关区域可以借鉴先进试点地区的经验,加快建立用能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积极创新节能减排设施供应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大力发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使环境交易权成为可交易的金融工具。
在绿色金融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将绿色资金真正运用在生态保护、绿色产业改造投资当中。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不仅要重视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还要发挥好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强黄河流域内部的联系,以绿色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转型,形成兼具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绿色发展项目,不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