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华翠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在家庭内部致贫的相关条件和要素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陷入和父母同样的贫困境地;也指致贫的相关条件和要素在范围较大的社区或阶层进行代际间的传递,使后代复制前代的贫困状况[1]。
王云多认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从提高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程度两方面着手[2]。石一阿支认为贫困状态的恶化程度与受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不大,而与受教育人数的多少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需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受教育人数解决贫困问题[3]。林乘东(1997)提出了教育扶贫论,认为要通过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素质进而达到教育扶贫的目的[4]。刘军豪和许锋华认为,扶贫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教育的贫困问题,可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此问题[5]。
一部分学者基于某一特定角度研究主要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李晓明认为,只有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才能提高他们未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6-7]。在教育公平方面,马新认为以精英教育和产业教育为目标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首要原因[8]。张立冬通过对代际收入传递的路径分析发现,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投资不足,因此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措施是加大教育投资[9]。候玉娜和易全认为,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父母不得不通过减少自身消费来换得保障子女的教育投资[10]。肖斌认为,教育虽然不能使减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和技能,长远来看有助于消除长期性贫困[11]。
另一部分学者从多角度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王爱君认为要消除女性贫困,增加女性福利,只有从女性社会权益与地位、受教育程度、营养健康3 个方面着手[12]。韩春从环境、制度、文化、家庭以及个人这5 个因素分析了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13]。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加里坦利·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认为,在人力资本的作用下,贫困家庭子辈的经济状况会受父辈影响,人力资本会对贫困代际传递产生重大影响,即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因改变不了家庭贫困现状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诱发对其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由于子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在就业阶段处于劣势地位,从而陷入与父辈同样的贫困境遇。卡伦·穆尔(Karen Moore)认为,除了人口和健康这两个因素影响贫困代际传递外,人力资本缺乏是导致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14]。教育扶贫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必须实现从关注“物”转向关注“人”。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一步一步地从“脱贫”到“致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
当一个贫困家庭通过教育改变了贫困状况,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其他贫困家庭看到也会从中意识到教育对脱贫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对教育的重视,意识到自己贫困的根源在于缺乏教育,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摆脱贫困,也会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处于贫困中的孩子会潜移默化形成一种贫困的观念,更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通过教育能让他们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战胜困难。教育不仅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树立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增加社会对贫困子女的包容性,从而减少贫困子女在社会中受到的排挤。
贫困家庭里的孩子通过教育可以使他们学到一些知识技能,减少贫困孩子来自贫困家庭的劣势累积,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找一份好的工作,自己创造财富,打破原生家庭贫困的状态,实现脱贫,达到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目的。
穷困家庭的孩子一般家庭收入低且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由于物质生活水平低,在学习上也无法得到父母的帮助,从而造成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继而带来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因此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要重点保障贫困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与此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公正性,不同学校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硬件设施、信息获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身处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在这些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在资源再次分配时要向贫困群体倾斜,才能让教育更公平。降低教育的相对成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只占家庭支出的一小部分,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高等教育阶段对大多数贫困家庭来说,为子女支付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以及车旅费,便成了一笔巨大的开支,极有可能产生因学致贫。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可通过增加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开通贫困大学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为更多贫困家庭的子女跨入高等教育的校门减轻负担。
构建长效机制有助于促进可持续教育精准扶贫。现阶段,模糊不清的扶贫协调主体、匮乏的资金、不健全的法治体系以及不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是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加上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独立的教育精准扶贫考核标准,教育扶贫考核对象不精准,让教育精准扶贫陷入困境。基于此,亟需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不仅能巩固教育扶贫所带来短期的积极作用,还能扫除可持续教育精准扶贫在体制、机制、观念上存在的障碍。
构建我国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需要立足于可持续教育精准扶贫,而可持续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有稳定持续的资金作为保证。因此,在资金方面需要拓宽其渠道来源,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发力的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来源。同时,还需要联合各区域共同发力建立各区域间的教育扶贫合作机制,加强跨省之间的合作,促进一体化式的区域教育发展。在扶贫主体方面,除各级政府、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扶贫办外,要鼓励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成为教育扶贫主体,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事业中。只有“教育扶贫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各个地区、各个主体,并且各个地区、各个主体之间要进行稳定性、经常性的沟通协作,形成同向发力、多管齐下的格局,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扶贫的资源效益。
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这也是贫困地区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明确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其次分析了教育和贫困代际传递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继而得出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虽然在2020 年中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迈入小康生活,但要使脱贫的人在若干年后不再重新返贫,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仍是很艰巨的挑战,应始终抓好教育。
对贫困人群进行物质帮扶,只能让他们暂时脱离贫困,这是一种立竿见影但持续时间短的扶贫方式,从真正扶贫的角度上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只有通过教育学到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他们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而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长期摆脱贫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下一代在充足的人力资本条件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通过教育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