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我认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达到一个较好的状态,要让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快乐地收获知识,成为一个更加完满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对高中学生实施一种美的教育即美育。
德国美学家席勒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席勒提到: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通过规范人的感性和理性进而规范人的所行所想。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既处在自然界中,又是作为社会中的人。因此,学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感性是我们的感觉、知觉、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是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假思索的反应形式,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对待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理性是我们一种后天养成的能力,人们在正常的思维之下,全面理解并总结,然后恰当使用某些方案去操作或处理事件,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必须使高中的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状态,才是一个自由的人。
如果在感性和理性双方,感性占主导地位,那么人就会受到感性制约,就会产生感性冲动。这个时候 ,人们就只会按照物质原则行事、思考,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和限制。所有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从自己的快乐出发,从自己的物质欲望出发,这显然是不行的。比如说,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会产生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就属于人们的感性方面。如果这焦虑感愈演越烈,最终促使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焦虑这方面的感性冲动驱使学生所做的。这时就需要理性出来进行调节。当然了,如果在感性和理性双方,理性占主导地位,那么人也会受到理性制约,会产生理性冲动。这时人就会被思想所牵制,被自己的思维所束缚,这样人们就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客观世界。同样的,这种状况也是不好的。通常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有些同学只知道死读书,这实际上是他的理性冲动在作祟。在教育压力较大的现代社会,学生的升学压力很大。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有的学生自己也会给自己压力。那么在努力学习的理性思维下,学生会遵守秩序,努力读书。但是,一旦这样的理性思维太过强制,强制到发展成为一种理性冲动,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方式就只有这种理性思维了。这也就是现在社会上为什么那么多名校学霸自杀或他杀的一部分原因。在这些理性冲动的学生世界里只剩下理性思维,毫无感性而言,这样的世界是灰色的,是冰冷的。因此,只有感性和理性达到较平衡的状态,人才是自由的人,学生才是自由的学生,他们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我们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那么如何平衡感性和理性?审美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中介。通过审美教育,人们摆脱了来自外在力量与因素的强制,又挣脱了精神法则的羁绊后,人终于建立起了游戏的王国抵达了通过自由给予自由的审美国度。通过自由的审美活动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克服人性的分裂,称谓完整、自由的人。这种审美教育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也要注重他们的感性思维。通俗地讲,在这个教育中,我们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成绩的变化,还要注意他们心理的问题。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审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動形象为手段,通过富有爱好的自由形式,潜移默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美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的方式和目的都不同于一般的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的特殊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美学 朱立元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教育要求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和富于爱好的自由形式。那么我们在教育当中必然要去寻找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在学生们相对来说喜欢的环境下教学,他们自由自在,这样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寓教于乐,他认为诗应带给人乐趣,也应该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寓教于乐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教化和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美的作用是教化和愉悦的统一。我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很多人却不清楚这里面的原理。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游戏冲动,在这种冲动下,学生身心俱佳地去学习,那么最后的学习成果一定是丰厚的。只有当人是在充分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在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所以说,教师们一定要更多地去创造学生们热衷于学习的各种条件,给他们以美的教育,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学习的游戏中茁壮成长。
席勒说过,至少是必须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美育要以实现人的“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且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教育。这种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解放,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并使之完整。美育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生活)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的创造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教师通过一系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敏感、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学》 朱立元 第147页
2、《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 第4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