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莲角
摘要:素质教育工作要求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需要在经过各科学习之后,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做到均衡发展。在这种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结合以美育促进德育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当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基于“美”视域下提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以便为今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方式的变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视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中依旧存在的问题分析
道德与法治实际上是一门理论结合生活实践的学科,但部分教师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再加之过分关注学生成绩氛围的存在,导致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工作倾向于理论层次的单一化教学,教学内容、活动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理解到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同时因为这些理论知识抽象、枯燥,学生在内心深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1]。这种死板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的存在,也是阻碍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的主要原因,在学生思维能力、道德素养、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发展中也会产生较为显著的负面作用。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完全是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案按部就班的进行,忽视了各种教学细节的捕捉,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课堂变化,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导致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之后,思想道德方面的变化也不够明显。
2、基于“美”视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
2.1以优美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推行的双减政策,是为帮助师生更为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降低学生在课外的学习负担,全面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双减政策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结合趣味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育教育作为学生审美正向培养发展的途径,可以借助学生亲近美好事物的特性的,营造优美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优美化可以在结合各种道德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接受度。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形式、内容统一、和谐的表现,优美可以为学生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审美享受,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能够在学生道德感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2]。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在优美教学情境的刺激下,对真善美逐渐形成认同,最终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美丽的文字》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中国的汉字及其他民族的文字美感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立足“美”视域,教师可以引导对早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等文字进行观察,尤其是象形文字基本都是从代表的物体演变而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播放汉字从象形文字逐渐演变到现代汉字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图片动态展示的期间为学生进行科普讲解,确保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并形成对我国几千年发展历史的自豪感,诸如楷书、隶属等不同的汉字书法类型同样可以让学生对我国汉字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在这种优美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被全面激活,对于热爱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感培养也可以提供认知上的基础。
2.2以网格化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知识积累,教师需要将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道德情感形成认同。立足“美”的角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式的感受方式,引领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在直观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下,帮助学生完成道德和审美移情[3]。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抽象思维发育相对较差,对于那些抽象度相对较高的情感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全面的认同,学生在直观感受这些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网络式的感受体系,促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对于这些抽象感情形成认同。对不具备完善国家地理概念的小学生而言,如果想要从我国富裕辽阔、生态环境差异巨大这一语句出发激活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并且将之内化后进行完善的表达存在较大的困难。即便教师展示了我国各地的风景图片也只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却无法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低年段学生在知识积累和家国情怀方面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国家这一概念形成的情感认同。教师可以凭借带有较强视觉冲击感的图片以及爱国主义歌曲播、实物触摸等方式,全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形成网络化的感受体系,从而为学生体会到全国各地的不同,树立我国自古就有的和而不同的道德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其中难度较高的一项工作。由于学生的情感激发通常是一瞬间的行为,但需要将其转化为良好的道德习惯、行为却是一个系统化的漫长过程。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中,针对学生的道德意志持续强化。在学生的审美对象和主体矛盾尚未被激化之前,壮美是崇高美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教师可以应用壮美对于学生的道德意志进行良好的培养。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有关我国民俗民风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优先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进行了解。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清明节的民俗民风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可以将反映古代清明节活动的图片、视频为学生进行播放,让学生从视觉上认识到清明节不单是祭奠先祖的日子,同时也是外出踏青的日子。教師在讲解有关清明节习俗的过程中,可以将清明节发展中的融合的寒食节习俗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将与这一习俗有关的名士--介子推向学生简单的进行介绍,确保学生可以结合清明节民风民俗的学习,了解、学习介子推的气节,这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得以培养的有效途径。
3、总结
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学习基础道德知识并将之内化为道德规范、行为的重要学科,针对目前教师教学管理理念以及方式落后等问题,教师需要借助美育促进德育的发展,教师可以从“美”的视域出发,通过创建优美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建立完善的网格化情感感受体系,并借助壮美对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进行培养,推动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正向、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兰芬.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32):69.
[2]余慧华.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天津教育,2020(23):26-27.
[3]徐兆宏.人文素养视域下走“心”课堂的塑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