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如何在生态文明叙事中有效地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果,促进中外交流俨然成为公共关系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分论坛上,来自政府、学界、企业界等参会代表就“如何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话题作了探讨。与会专家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大课题,而国际传播不仅是讲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也是在推进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是重视国际传播能力的具体体现。
如何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关键词就是科学、人文与行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一定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让更多人樹立理念、践之行动。
为从老百姓看得见、经常遇到的问题着手,我们推出了生活方式绿色化五年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是从绿色骑行开始,通过媒体报道,讲述了绿色骑行不仅有利于减排降碳,而且有助于大家的健康;让社会各界真正意识到绿色生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快乐的事。
2020年,我骑行了8个月,把骑行的感触写在新浪微博上,共171篇。我做了个统计,通过骑行,我大概节省了1.2万元交通费,减排了1吨碳。这些文章总阅读量超过800万。更有趣的是,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一年内4次骑车查看交通状况。第一次被报道时,日阅读量为3776,后来增加到64万。
这说明事做得好,故事才能讲得好。生态文明叙事可以宏大讲述,也可以从人民角度讲述。从老百姓角度来说故事,更能引起共鸣。故事要讲得让老百姓爱听,把过去“希望按我们说的去做”的传播方式,变为“希望按我们做的去做”。
陕西用小切口、大视角,小故事、大背景,小人物、大情怀,以点带面、上下互动,向世界讲好守护秦岭、保护朱鹮、治水治沙的故事。就国际传播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其中有四点关键因素:
一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立足,找准话语共同点。既讲清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也讲清楚中国生态治理方案的世界意义、全球价值。
二是以民生问题为焦点。在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中,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态建设与摆脱贫困、保障民生等有机结合起来,用人民建设美丽家园、改善生活品质的奋斗故事,来展示生态治理的成效,提升传播力。
三是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为纽带,激活情感共鸣点。我们注重发挥陕西文化优势,把秦岭地理标志、朱鹮生态符号、治水治沙精神等艺术化,通过舞台剧、纪录片、专题片、电影等艺术形式,展现生态治理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提升传播的感染力。
四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技术创新为关键,建立工作连接点。好内容永远是王道,我们把分散在各条块的资源有效整合、融合起来,培育众多独具特色的优质原创内容;把传播技术创新摆在与内容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借助新媒体、融媒体以及海外社交平台,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广范围的传播。
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重视国际传播能力的具体体现;而讲好大理苍山洱海的故事,就是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故事。
第一,做强主流媒体,传递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关于大理传播点三点建议: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与叮嘱,重点是成就背后从生态之治、绿色之治的转变,从抢救性保护治理走向高水平保护流域质量的高水平论。重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二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正在探讨美学历史、创新创业产业新业态融合之路,与碳中和、碳达峰整个发展目标一致;三是打造美丽乡愁的升级感,让生活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示范点,也是打造让文明更加进步的高地。
第二,发挥好传播优势,向国外讲好中国故事。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中外游客最立体眼中、足迹中苍山洱海的故事一定是最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二是作为有悠久历史,汉族、白族、民族多发展之路,如何为世界展示提供解读一个文化文明的制造样板,提供一个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样板,在当下世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是作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等,向中外青少年推介的最好课堂与实践基地。
第三,广交朋友中讲好中国故事。关于大理有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用生态文明经验分享中国经验,走上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要求;二是中国主流媒体是一个最主流的合作传播、合作交流平台之一,也是实现更加有效、精准、友好的国际交流平台。
近年来,中国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全球传播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蓝天保卫战和污染攻坚战的过程中,环境大数据和数字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也引起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关注和兴趣。
2006年创立之初,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就开发了中国首个公益环境数据库。此后连续开发了多个指数,持续对120个环保重点城市开展评价,推动空气、水质和污染源环境信息公开。2014年发布蔚蓝地图APP,协助公众获取空气、水质、海洋、气象和土壤风险信息,联合相关部委建立黑臭河举报平台,协助公众和NGO伙伴开展“微举报”,促进数以千计的国控重点污染源公开回应。越南、印度等国邀请我们去分享,希望借鉴经验。
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理念,有待更多后来者进入全球环境治理话语体系。要让国际社会认知和理解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需要创新传播思路。
在我们讲好生态文明故事的过程中,对公共利益承载的关系需要理顺。从《失落的地平线》到云南象群迁徙,跨越90年的时间,我们看到中国生态文明叙事在不断发生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中国叙事,要回应全球问题、时代焦虑、社会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叙事,要关注国家主张和个体命运;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叙事,要立足学科前沿,超越学科前沿。
生态文明叙事,除了向世界传递事实,还有大量的数据、成绩、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叙事反映了集体叙事,它是国家层面的。但集体叙事的过程中,个体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常常个体和个人的利益会被作为生态文明过程的对冲。
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要注重生态文明叙事多重的统一关系:传统叙事和当代叙事的统一,事实叙事和理念叙事的统一,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的统一,科学叙事和人文叙事的统一。
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国生态文明叙事,一如早春。要用这种诗家的情景,描绘“绿柳才黄”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展现“上林花似锦”的传播预期,真正让受众有“看花人”的获得感。
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很大程度上也是指涉及生态文明的各种传播要素在全球社会中的迁移、扩散、变动、认同的过程,其鲜明特点是“跨国界、跨区界、跨政体”。当前,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话语体系,其运作体系有七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要确立我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议题的主体性。
二、要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议题的整体框架。
三、要创设我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议题的叙事技巧。要加快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叙事体系,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四、要搭建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全媒体矩阵。“媒介赋权理论”正日益作用于社会。认清传播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传受同构”“心理同构”。
五、要设计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管道。要在官方沟通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将社会沟通管道、民间沟通管道等都作为跨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领域,并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予以实施。
六、要实现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有效性。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要从泛众传播到精准传播。
七、要注重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国际合作。
从洱海一个湖的保护与治理到西双版纳一群象的北迁,在开展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中,我们认识到讲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象群迁徙为例,2020年8月,《云南日报》在全球媒体中首发了象群走出原栖息地的公告;2021年3月,我们及时发布了象群位置、迁移动态、地方应对措施等信息;也及时有效地回应了国际舆论关切问题。发挥融合优势,把握传播作用。在围绕“象群迁徙”的国际传播中,通过新媒体矩阵共同发力,制作了短视频、H5、原创MV、表情包等网络爆款产品,引发海外粉丝“追象”热情。这一系列嘗试,也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昆明召开添加了一场精彩序曲。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命题。西方民众需要了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真相,发展中国家渴望借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交往中,作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之一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具有借鉴性、共通性和可行性。
讲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多聚焦减贫、环保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要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洞察受众的偏向和喜好,通过直抵人心的故事,与海外受众产生共情共鸣;要顺应媒体发展的趋势,采用海外公众听得懂的话语方式和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要联合发挥媒体、智库等不同领域的作用,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化、分众化、精细化、定制化的精准传播策略,增加中国故事的能见度,提高中国形象的好感度。
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话来解释中国,循序渐进才是最好的。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体要关注小人物、大精神,不断地说、不停地讲,因为形象不会受一件事情的影响而改变;要善用数据说话,注重传播实际工作成效;要善于借力,邀请来自第三方的专业朋友一起传播;要注重传播形式,尤其善于运用图表与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要注意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区别,根据其关注度的不同进行策略性的内容分发。
讲好故事,有四个法则:一、我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做?先把理念、原则说清楚;二、我们拿什么吸引眼球并有说服力?三、我们该如何说才能被接受?四、我们让谁来说能加大效果?
我们要用幽默的态度把故事传播向国际,用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经验给对方带去希望;要用生动分享的方式让全世界觉得中国经验可信,用哲学的高度、理念的高度让中国变得可敬。我们要努力不停地去讲中国的“生态文明”,使之融入全世界的生态文明之中。
乳业拥有食品行业中最长的产业链。其中,畜牧、加工、物流等环节的“减碳”压力尤为巨大。蒙牛在上游畜牧业坚持奶源地生态保育养护,支持牧场的绿色转型。蒙牛旗下的中国圣牧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投资75亿元,绿化沙漠200多平方公里,所植树木可在30年中捕获1000多吨二氧化碳。这一行动已作为优秀案例,入选了联合国《企业碳中和路径图》。
提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传播,一定要有的就是好故事。2015年,蒙牛雅士利在新西兰奥克兰市的波基诺小镇建了一家新工厂,主要生产婴幼儿配方奶制品。这个工厂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上百个工作岗位,还为社区建设学校和图书馆、资助医疗中心、为癌症病人筹款、向有需要的家庭捐赠流感疫苗等。对此,新西兰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福祉,并获得媒体的广泛报道。有内容有温度的故事,本身就具备传播性,通过这样的故事,可以不断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
近年来,蒙牛持续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乳品联合会、全球乳业论坛组织等机构对接,在这些平台上为中国乳业的生态贡献向全世界发声。今年夏天,蒙牛加入了由全球乳业论坛组织发起的“乳业净零之路”倡议,与多国同行共同探索乳业低碳发展路径。
中国的科技企业既要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也要讲好中国的科技故事。让人工智能这样的科技充分参与到对外传播中去,充分展现科技为人类带来的幸福感和美好生活。科技不只是秀肌肉,还要有温度。
我们既要用好国内重要的活动平台,也要用好国际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在很多国际重要的会议上,我们希望能讲述中国科技的故事。AI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运用,在多语种传播中的运用,体现了科技的真善美。讲好科技的故事,要有真实的应用案例,要有能够规模化推广的应用,需要数据证明应用成效,用具体生动、实实在在的事例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进程。
两年前,我们加入了服务冬奥会的团队中,用AI技术来解决运动员和裁判及所有参与人员的沟通问题。我们要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解决沟通障碍,让盲人听得见文字,讓聋人看得到声音。这些温情故事的传递,会让人感觉到科技要有温度,传播更要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