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动的中国样本

2021-12-14 23:42陈珂
中国报道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陈珂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永生:

生态文明是中国艰辛探索可持續发展道路的思想和实践的结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农业社会和传统工业时代都不具备形成的条件。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同地方的相互依赖程度低,谈不上“命运与共”。传统工业时代,全球危机的出现使人类有了共患意识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但人类的发展模式以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为基础,特征为高碳排放、高资源消耗、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缺乏实现的基础。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美好愿望变成可以实现的目标。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其碳排放占全球75%左右,经济规模占75%左右。全球范围的碳中和共识与行动,标志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和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启。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欧美国家的简单翻版。作为工业革命、传统工业化的受益者之一,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伟大的发展成就,但也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这固然同中国自身一定程度上的粗放式发展有关,本质上却是世界范围内传统发展范式的弊端所致。生态文明是中国艰辛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和实践的结晶,中国会继续在5000年深厚文化基础上优化思维和行为模式,吸纳工业文明的优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全球政策与倡导总监 李琳:

宣介生态文明思想要做有效交流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稳固的生态系统。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从弱小发展为强大,给地球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接下来要把气候变化的曲线拉下来,把生物多样性的曲线拉上去。我们现在做的决定和今后10年的行动,影响着人类未来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命运。

谈论生态文明离不开广义的层面。生态文明在中国包括了一些更广泛的含义,比如价值观、价值体系的完善,把生态文明嵌入到生活常态之中,同时注重社会结构的改变。但这一概念最开始在国际上传播时遭遇了不理解和抗拒——在国际社会看来,文明一般是后来人对历史的界定,为什么能反过来创建一种文明?因此,中国政府、学者、企业在对外宣介时,要考虑对方的语境,作有效交流。

生态文明是中国提出来的,我们要看到的不只是保护生态,更多的是社会经济体系和架构都要转型,希望COP15有机会让中国作为主席国,用这样一种思想引领全球,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奉献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中国记者协会国际部主任 戎昌海:

服务驻中外国记者,讲好中国的生态文明故事

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近年来,为了展示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意志、创新智慧、不懈努力,让世界了解我国绿色发展的成就,中国记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充分发挥作为记者之家桥梁和纽带的突出优势,进行了多重探索。

为了及时回应驻中外国记者对热点问题的关切,提供真实可靠的资讯,中国记协于2008年11月创办“新闻茶座”品牌活动,并逐渐成为中国记协向外国驻京媒体提供新闻素材及背景吹风的重要平台。其中,有多期的主题专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记协还组织外国记者到生态文明建设一线,讲好绿色发展故事,更好展示中国近年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智慧、具体实践与成果。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一直是外国媒体关注中国的焦点,中国记协也将此视为对外宣介的重点之一。2017年,在接待墨西哥新闻代表团时,中国记协精心挑选了曾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广东惠州和有着“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美誉的河源作为访问地点,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决心、信心以及近年来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中国—东盟中心新闻公关部主 任苏裕:

中国经验值得印度尼西亚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只占到所有生命形式的0.01%,但却导致了83种野生动物哺乳动物的消失。保护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印度尼西亚由一万多个岛屿组成,有超过49万种物种、19个生态子系统和74种植被。我们一直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土地、普及公众意识、强化激励政策或者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并希望能继续为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付出努力。中国在改善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值得印度尼西亚学习,例如,中国现在有一万多个自然保护区,占到整个中国国土陆地面积的18%;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大熊猫的数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云南当地特有的植物在植物基因库中被妥善保存;还打造出200多个植物园,切实推进湿地修复。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均面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任务,且在国际行动中推进相关工作,并有很多合作框架可以出台。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扩大数据库以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加强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国家合作和区域合作,在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发展并改进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作出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选择。

科技日报社国际部主任 王俊鸣:

用好媒体融合的“十八般武艺”

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倡议,中国的行动不仅体现在谈判桌上,也体现在追求发展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从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打赢“蓝天保卫战”、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转型,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普遍共识……中国以持之以恒的行动推动相关理念落到实处,为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了智慧。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值得分享,主要体现为中国经验值得借鉴、中国技术值得合作、中国主张值得信赖。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需要加强信息传播,尤其是科技信息传播,要从科技角度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应从生态建设的大智慧角度,讲述中国顶层的治理经验;从科技创新角度,讲好科技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故事;从科学普及角度,讲好公众参与环保的行动,讲好新技术运用对环保的贡献;从对内、对外联动传播的角度,用好媒体融合的“十八般武艺”,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奉献精彩的中国智慧故事。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吕品晶:

以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修复实现乡村文明的复兴

中国分布有数以百万计的自然村落,这些村落是人们赖以生存与繁衍的家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乡村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承载者。随着高度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经济的落后、人口的流失、土地的荒芜、乡村的凋敝恶化了生态环境,附着在乡村的传统文化多样性也濒临消失。

基于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回应,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政策导向为古村提供契机,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公布了5批共68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拨付专项保护资金,而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还有更多。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修复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一是展现生活生产之美,通过设计的介入把传统村落、各种要素的改造和提升综合考虑,将传统村落内化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会结构,外化为具有整体之美的乡村景观;二是书写自然生态之美,传统村落一般都有独特的选址,先民们的营造智慧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对地形地貌的适应,传统村落的生态建设理念需要认真感悟和践行;三是塑造人文时代之美,设计实践时要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还要在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延续传统文脉,同时兼顾地域文化保护。

柬埔寨驻昆明总领事 叶伟罗:

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存,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地球

全球环保之战要求各方通力协作,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单打独斗,我们也无权指责生物多样性丧失或环境恶化是由某个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单独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又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科技手段和资源极其有限,二者其实是有冲突的,我们要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以及环保和经济发展共存的方式,共同建立繁荣、清洁和美丽的地球。

柬埔寨的碳排放相对较低,但作为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具有脆弱性,主要体现为地理环境受限、高度依赖农业以及经济、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能力较为低下。柬埔寨很乐意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意向书,并在1996年成功加入,随后制定实施了2014—2023年气候变化战略计划,通过低碳方案刺激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保护弱势群体,同时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我们希望在2030年前将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57%提高到60%,并维持在这一水平,同时制定2020—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计划。

我坚信,柬埔寨响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部门间的合作也会成为推动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我们必须要共同行动,坚持多边主义,继续推动绿色发展。特别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多边和双边框架下提供的各种协助,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推动了柬埔寨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范大祺:

加强全球生态文明交流互鉴符合时代需求

共谋生态文明、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世界各国的追求,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全球生态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行动、引领世界话语,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关键词:生态文明篇》,为世界更好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打开了一扇窗户。在《中国关键词:生态文明篇》推出的过程中,我有几点感悟:中国有鲜明的理念作指引、有务实的行动作支撑、有体系化的制度作保障、有阶段性的效果作动力。为了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创新实践,二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经验共享,三是努力讲好全球生态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积极传播世界各国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所做出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成功经验,讲好人类携手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动故事,帮助全世界认识到这是关乎人类存续的事情。

法国国际问题专家、中欧论坛创始人 高大伟:

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以生态文明为前提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绝不是激进分子凭空想象出来的抽象叙事:我们已经目睹了各大洲气候模式的变化,以及全球变暖所带来的破坏和苦难;50年前,瑞典前首相奥洛夫·帕尔梅在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使用“生态灭绝”概念,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当前25%的动植物物种正濒临灭绝。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道德责任,必须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原则,即不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平衡。中国、欧盟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0%以上,占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55%,后特朗普时代,三方再次在环境问题上达成一致。中国、欧盟和美国在引领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产生协同效应,不能将时间浪费在分裂性的话语和行为上,现在是时候团结起来抵抗蒙昧、贪婪和极端主义。这也是我始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原因。

在感受到危机严重性的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以生态文明为前提,而全新的生态意识又是促成团结的动力。走向生态文明的途径是多样的,比如碳定价、碳税以及相关法律手段等,具体实施时因国家而异。让我们确保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对自然的欣赏、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始终处在人类思想和行动的中心,共同呵护美丽地球。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 王欣泽:

保护好洱海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洱海既面临着人口稠密、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同时又处在大江大河的源头,有着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保护好洱海对于我国西部地区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为了保护洱海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一湖之治”阶段,移除洱海里的养殖业,其次是将保护范围从湖区向流域扩展,这一过程中开展的污水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流域湿地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对削减洱海污染负荷、保护洱海湖体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蓝藻的生长问题,又实施沉水植物恢复、食物网调控、蓝藻生长控制等工程,实现对洱海湖区生态的调控。

洱海的保护治理已经从抢救性治理阶段转入到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但仍面临水质不稳定的问题,污染入湖负荷较高,内源负荷影响仍然长期存在,藻类依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后续建议围绕洱海负荷的削减、内源污染控制、湖区生态调控和藻类控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也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加深对洱海的认识。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