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好胜”,但不能“输不起”

2021-12-14 21:06云台
现代家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好胜心挫折情绪

云台

输不起的孩子心理脆弱,看不到挫折的积极意义,在面对挫折时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容易失去信心、一蹶不振,在面对挑战时容易退缩,错失赢的机会。

好胜心强是竞争者的必备素质,但输不起有百害而无一利

6岁的冬冬喜欢下五子棋,每天晚饭后都要缠着妈妈玩几盘。但他只想赢不想输,输了就要求悔棋,如果妈妈不允许,他就大哭大闹。为息事宁人,妈妈只好让步,故意让冬冬赢。可别人没这样的溺爱之心。周末家族聚会,冬冬被表弟杀得一败涂地,哭得再惨表弟也不为所动。冬冬妈发愁了:“冬冬这孩子好胜心太强,上学以后面对激烈的竞争,他还不得整天哭啊!”

小学五年级女生樱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考试总能得第一名。上学期期中考试她发挥失常,名列全班第二名,第一名是她的同桌男生康康。成绩公布后的三天里,樱樱没有和康康说一句话,还经常冷眼看他。康康不知哪里得罪了樱樱,只得处处赔小心。后来,他经常莫名其妙地丢东西,尺子、铅笔、课本、习题集总是不翼而飞。班里别的女生悄悄告诉康康,他丢的东西都被遗弃在女厕所里,有人看到是樱樱干的。

初二男生小董通过竞选当上了班长,当即请同学们喝可乐,以感谢大家的信任。但是第二天他就被撤了职,因为有同学告发他“贿选”,贿资便是可乐。班主任江老师无奈地说:“我知道小董是无辜的,但他的行为确实不妥,我只能照章办事。告发他的同学是落选的原班长,因为输不起而报复赢家。唉,小小年纪就会耍这样的心眼儿,真让人寒心!”

以上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许多家长困惑,孩子好胜心强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想赢怕输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以此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于是不管是娱乐游戏,还是考试、比赛,只想赢,不能输,一旦输了就发脾气、耍赖、崩溃大哭。这种心理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适当的好胜心是推动孩子不断探索,不断努力追求成功的动力;另一方面,如果好胜心过强,只想赢,输不起,则对孩子的成长有害。

输不起的孩子通常有以下表现:

1.唯我独尊,情绪暴躁。输不起的孩子,通常情绪极不稳定,平时唯我独尊,幼稚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受挫便大发雷霆,拒不认输。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健康堪忧。

2.心胸狭窄,嫉妒心强。从上幼儿园的那天起,孩子就开始过集体生活,会遇到在某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竞争由此开始。如果孩子凡事都想比别人强,容易形成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的性格,看不得别人好。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心理阴暗的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耀眼的成功。”孩子嫉妒心强会削弱幸福感,甚至会刻意贬低自己。

3.意志薄弱,缺乏耐心。输不起的孩子心理脆弱,看不到挫折的积极意义,在面对挫折时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容易失去信心、一蹶不振;在面对挑战时,也更容易退缩,因此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在做事时缺乏耐心和耐力,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动摇,患得患失。

4.异想天开,投机取巧。输不起的孩子大多很聪明,但不肯踏踏实实地努力,总想投机取巧获得成功。比如,有的孩子非常想取得好成绩,证明自己聪明,却不想用功学习,而采取作弊的方式获得高分,最后必然是坑害自己。他们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不输,而不是考虑如何使自己更优秀。

5.人缘较差,后患无穷。输不起的孩子在游戲中不遵守规则,赢了就沾沾自喜,输了就耍赖、发脾气,自然不会赢得大家的好感,人缘通常较差。对未成年人来说,人缘差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严重阻碍其身心发育,后患无穷。

家长对待输赢的态度不正确,必然导致孩子输不起

孩子输不起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的影响最为显著。所以,孩子输不起,通常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首先,孩子输不起是溺爱的结果。有些家长把孩子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事都顺着孩子,什么要求都予以满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一旦进入集体生活,这样的待遇没有了,孩子会极其不适应。

其次,孩子输不起是因为家长夸奖太多。有些孩子从小生活在表扬和称赞中,做一点小事,家长都会大加赞赏一番:“我家宝宝真厉害!”“真了不起!”“非常好!”家长夸奖过多,把孩子捧得太高,会让孩子习惯了赞美,受不得批评,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准确的认知,尤其是容易高估自己。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容易心理失衡,难以接受。

再次,经历的挫折太少,当然输不起。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看不得孩子受委屈,恨不得帮孩子扫清成长路上的所有障碍,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想让孩子开心,就故意输给孩子。孩子很少体会到挫折感,没有感受过愿望无法达成的失落、沮丧,就学不会如何面对不如意,更不会处理这些情绪。所以,当他们输给别人,没达到自己理想目标时,就会很不适应。

最后,家长对待输赢的态度不正确,必然导致孩子输不起。本来,孩子只想游戏,没有输赢概念,更没有输赢带来的不同感受,他们后来之所以对输赢斤斤计较,一定是受家长影响所致。很多家长过分看重竞争的结果,平时总是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跟孩子强调要超过某某、要考前几名、获几等奖;在孩子成绩好、表现好的时候喜笑颜开,给孩子奖励,而在孩子没考好、输掉比赛的时候就横眉冷对、斥责孩子,甚至收回对孩子的爱。家长的态度,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觉得“输”“做不到”是不好的、耻辱的,证明自己很差劲,他们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而去追求结果,只想赢,害怕输。

此外,孩子在学校会面对学业、竞赛、交友等各方面的竞争,当竞争激烈到非理性的程度,孩子会产生焦虑情绪,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输不起。

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站在顶峰的高度,而是跌入低谷的反弹力

孩子输不起,会严重阻碍其成长,家长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一味鼓励孩子的好胜心。要知道,害怕失败的人是不可能最终成功的,而成功者必然要经历失败。正如巴顿将军所说:“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站在顶峰的高度,而是跌入低谷的反弹力。”

心理学认为,家长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输赢观,能帮助孩子理性看待成功,专注自己的进步和超越,而不是一味与别人攀比,更容易收获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此外,拥有正确的输赢观,会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挫折,懂得如何处理负面情绪,从挫折中振作起来,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

家长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输赢观:

第一,让孩子充分体验赢的感觉。比如,与孩子玩游戏时,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家长可以适当放水,根据孩子的思路,让他赢几次,以增强其自信心,让他充分体会成就感。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孩子的兴趣,开发其思维,而不是哄孩子开心,所以,家长不可一味放水,而要不断提高游戏的难度,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努力思考,争取获得更多、更强烈的成就感。家长这样引导孩子,孩子就会明白成功是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天上掉馅饼,他会更专注于过程,逐渐形成“赢得理所当然,输得光明磊落”的输赢观。

第二,尊重规则,让孩子学会坦然接受自然结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游戏有输有赢,一定要按规则办事,不能因为怕输就把规则修改得有利于自己,更不能允许孩子事后修改规则的耍赖行为。

经历挫折的不适感,不仅对孩子认知的丰富、人格的完善、性格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还能够让孩子学会面对、调节各种负面情绪。所以,家长不必过于心疼孩子。

比如,与孩子玩扑克的时候,孩子起到一把烂牌,于是唉声叹气,提出重新起牌。这是破坏规则的行为,更是输不起的表现,家长不可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此时,观战的家长不妨引导孩子明白“成功不是起到一把好牌,而是把一把烂牌打好”的道理,教孩子镇定自若,分析形势,争取出奇制胜。通过这樣的努力,即使最后输了,孩子也会坦然,甚至比赢的收获更大。

总之,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输赢乃人生常态,当泰然处之。如果输不起,就不会有赢的机会。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三,重视过程,适当轻视结果。在漫长的人生中,没有常胜将军,对于普通人来说,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过程。每次游戏结束,家长要问孩子:“宝贝,你玩得开心吗?”这是向孩子传送重视过程、轻视结果的理念,让孩子体会到享受过程比赢得胜利更重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无数次输赢的考验,赢了固然可喜,家长可适当肯定孩子,但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家长更要带着爱和耐心好好开导孩子,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指责、否定他。此时,家长要重视过程,适当轻视结果,要看到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值得肯定的优点和品质。家长更多地关注过程,会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理性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积极弥补不足,争取下次获得成功。

在应试教育仍处于主导地位的当下,家长很难做到不在乎孩子的输赢,焦虑在所难免,但至少在孩子面前要尽力克制,否则容易向孩子转嫁焦虑。如果家长能够端正自己的输赢观,“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淡化输赢的残酷性,孩子往往能减轻心理压力,取得好成绩。

第四,鼓励孩子参加集体竞赛活动。家长要多带孩子或鼓励孩子参加集体竞赛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以及合唱、话剧表演等文艺活动。集体竞赛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的公平性,基本上每个孩子都会体验到输和赢;换言之,集体竞赛就是培养孩子输赢观的游戏。在集体竞赛中,孩子会观察到小伙伴面对输赢的态度,从而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且在和同伴的交流中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以及如何和同伴相处、合作。

第五,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予以正确指导。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后悔、自责、伤心、愤怒等情绪,允许孩子以合理的方式释放这些情绪,并表示理解。比如孩子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被淘汰,家长可以这样安慰:“我明白,你认真准备了这么久,却没有取得好成绩,肯定会失望和难过。”然后传递给孩子正确的观念,让他明白,输并不是一件丢人、可耻的事情,没有人会一直赢或一直输,只要不放弃、继续努力,就会有赢的机会。

当孩子平静下来时,要适当地表达赞赏: “你在台上淡定从容的样子真帅,说明你在胆量方面有很大进步。”过几天,等孩子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了,家长可以找机会带孩子反思他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孩子积极准备下一届比赛。

总之,在漫长而起伏的一生中,对输赢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孩子才会走得更稳、更远。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好胜心挫折情绪
Holism in Education
过年了
挫折
关于好胜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终身不遇
情绪认同
太想赢,未必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