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思政课建设

2021-12-14 07:47柴素芳刘婧雯
中国德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机遇挑战对策

柴素芳 刘婧雯

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是教育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系统工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思政课建设,既面临制度体系、教育资源与交流平台方面的发展机遇,又亟须应对顶层设计、课程内容和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挑战。应在正确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要内涵的基础上,以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课程质量为导向,革新小学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和课程内容,促进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提升小学思政课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思政课一体化;小学思政课;机遇;挑战;对策

作者简介 柴素芳,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婧雯,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南。小学思政课是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品德发展、思想引领的关键课程,对于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夯实思想基础的作用。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思政课,应抓住重大发展机遇,迎接多样挑战,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

一、“一体化”视域下小学思政课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体化”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特色,从制度体系、教育资源、交流平台方面为新时代小学思政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制度体系愈加完善

“制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从人的实践和需要出发,又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人及其活动具有强制性作用。”[1]思政课要实现守正创新,推动“一体化”建设,就要求我国根据课程实践和主体需要,建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制度,以制度规范教育行为,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一体化”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对小学思政课的目标、内容、教材、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制性要求,为小学开展思政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省、市、区级层面不断完善“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构建交流平台,为不同地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目标制定、教材编写、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为小学思政课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教育资源更为丰富

教育资源是推进思政课实现守正创新的有力支撑。“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使各学段教育主体充分挖掘各类思政课教育资源,多手段、多途径开展思政课。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开发稳步推进。在“一体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个学校对于思政课的“孤岛”境遇愈加关注,在实现课程改革创新的同时,发掘其他学科隐含的思政要素,打破学科边界,推动各门学科“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另一方面,校外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增强。“一体化”不仅强调全员、全课程的育人路径,更启示我们“由自我思维转向协同思维”[3],促进不同主体承担起思政教育的重要责任,使思政课不仅限于学校,更实现于生活、存在于社会。当前,各地爱国主义、国防科技等教育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青少年宫的思政教育功能不断凸显,文化墙成为潜移默化的思政宣讲团,拓展了小学思政课堂的空间。

(三)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各区域的“一体化”平台,是推动“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实践落实机构,也是思政课改革发展高效推进的重要抓手。当前各省市通过成立共同体、举办高层论坛、建设“一体化”中心等多种方式,采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畅通交流研讨渠道,从宏观上增强了各区域思政课的协同力量,改变了各学段思政课割裂开来的旧局面,构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局面。这能够“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目标、力量、过程和评价协同,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高效联结与沟通”[4]。同时,各地的“一体化”建设基地、联盟直接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使小学思政课教师获得与中等、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逐渐夯实了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亦明显提高。

二、“一体化”视域下小学思政课亟须应对时代挑战

“一体化”不仅为推动小学阶段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也对小学思政课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小学思政课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愈加凸显。

(一)顶层设计尚待完善

具备整体性思维,对思政课进行教学和管理的一体规划,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情感启蒙、知识学习与习惯养成同步发展,是实现“一体化”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多数学校已初步具备“一体化”意识,探索创新多种思政课教育方式,但这种尝试与探索还停留在离散状态,并未形成体系,课程建设的后劲不足。这具体表现为小学的思政课教育、少先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界限模糊,思政课组织领导机构权责不明,思政课教学设计尚待完善,课时安排、资源利用、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缺陷;日常管理易被忽视,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难有效施行。因此,如何作好思政課顶层谋划,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是小学思政课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部分内容脱离学生认知水平

实现思政课内容的一体化,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这要求课程内容在“整体布局和部分安排上,实现由低向高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5]目前部分小学超前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较为深奥的政治内容,以期与中、高等教育实现课程内容的前后呼应。对于这些内容,小学生只能背诵记忆却无法真正理解,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问题。这种做法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打破了思政课由浅及深、螺旋式上升的特性,造成不同学段内容的无效重复。因此,如何选取紧密契合学生认知水平及思政课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是小学思政课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其授课内容的政治性、授课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授课群体的广泛性等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6]“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强化了小学教师与大学、中学教师的交流联系,但小学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综合素质,才可以与不同学段教师进行双向平等对话。当前,多地对于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编制问题还未落实,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教师组合而成,难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此外,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招聘、培养、管理、保障等机制体制还未有效运行,职业发展的空间尚不明确。因此,如何利用好“一体化”平台,实现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小学思政课面临的又一时代挑战。

三、“一体化”视域下小学思政课的应对策略

从小学视角看,实现“一体化”建设,要深入理解“一体化”建设内涵,坚持以教育理念、教育目的、课程质量为导向,从顶层设计、课程内容、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建设。

(一)深入理解“一体化”的内涵要求

“一体化”是指将大中小学三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视为一个整体,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向,系统规划思政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资源,优化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强化思政课的整体性、连续性育人功能。

要深化对“一体化”重要内涵的认识。一方面,应正确认识“一体化”的空间跨度,实现小学思政课的整体性育人作用。“一体化”要求学校统筹各类思政课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小学应统筹校内外思政课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学科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具有思政教育内涵的要素,并使之与课程实现紧密结合,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行,多种育人途径共同发力,建立思政课程的横向育人共同体。另一方面,应正确认识“一体化”的时间跨度,实现小学思政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一体化”是不同阶段教育的纵向一体化,这要求小学在规划思政课目标、内容时遵循6~12岁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侧重于发挥小学思政课的启蒙作用,为学生从小学衔接中学乃至大学,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打好坚实基础。

要增强对“一体化”实践能力的认知。一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实现“一体化”的主渠道,教师应通过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打磨精品课、探索教学新方式方法、积极参与教研培训等方式,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课程的育人實效。二是要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只有不断研读理论经典,反思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才能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动“一体化”落地。三是要提高沟通协作能力。这要求教师具备主动意识,利用“一体化”平台,积极将自身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其他思政工作者进行沟通,在信息的不断传递反馈中推动“一体化”建设。

(二)以“一体化”教育理念为导向统筹顶层设计

“理念是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对事物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它形成之后又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7]“一体化”教育理念即我国经过长期教育实践,针对思政课提出的科学定位。小学思政课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契合时代要求。从“一体化”教育理念的视角看,小学思政课顶层设计应从整体规划的角度着力,实现组织领导、教学、管理的通力合作。

首先,实现组织领导的整体规划。应以党委领导为重要抓手,以部门分工为落实保障。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党对小学思政课的全面领导,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确保思政课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应明确学校党委在思政课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使学校党委在推动“一体化”过程中起到举旗定向作用。党委应带领各部门实现工作运行的协调配合,落实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各项安排,带领职责部门及教师做好思政课教学设计和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落实思政课管理的机构分布和职责分工,做到德育处、教学科研处、团委等部门既权责分明,又统一向学校党委负责。要培养一批具备较强领导管理能力和课程规划能力的思政课领导干部,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任职培训、实践锻炼,增强思政教育领导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保证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有效运行。

其次,实现教学的整体规划。应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课时安排为基础,资源配置为保障,评价体系建设为导向,不断完善小学思政课教学设计。一是学校应按照思政课内容,形成稳定的课时安排,增加实践课课时占比,并写入制度规定,让小学思政课不再是纸上谈兵。二是学校教务科应作好各学科、校内外和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资源的统筹协调,形成全方位、全主体的思政课育人体系,保障思政课开展质量。三是学校应完善评价体系,采取自评与他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情感发展。学校应设计供各学段共同使用的思政课评价档案,从小学起进行评价记录,增强各学段思政课评价的衔接性。学校也应重视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完善,以此促进思政课的改革发展。

最后,实现管理的整体规划。应做好课堂教学与学校管理的协同工作,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管理协同发力。一方面,学校应落实规章制度,重视班规、校规建设,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先锋行为进行表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应删减冗长无用的制度条例,以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制度,使他们接受、践行制度。学校制度约束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要重视教师的行为管理,促使教师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好队建工作,以团带队,通过少先队将少年儿童团结在一起接受教育。学校应重视组织教育功能,强化学校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组织建设,定期组织少先队代表大会,通过少先队仪式、活动和表彰等强化少先队员的政治身份意识,培养其民主意识及自我教育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三)以教育目标为导向选取课程内容

推动“一体化”建设,应始终着眼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整体性、层次性、衔接性和时代性的角度正确认识小学阶段思政课的教育目标,选择与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让思政课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我国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这是坚持不变的根本思路和方向,是不同学段思政课共同的教育目标。学校在选取课程内容时,应将小学融入全阶段的思政课育人过程,坚定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教育方向不改变,选择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价值性的课程内容,使小学思政课同其他学段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共同推进我国根本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在遵循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思政课阶段性育人目标,使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形成分化又暗含内在联系,体现其层次性。“小学思政课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8]小学应设计贴合学生生活、较为直观的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剔除不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和展现我国的发展变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使其萌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荣誉感。同时,小学思政课的开设应理论讲解与实践行动并重,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建构正确认知,在实践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培育爱党、爱国等情感。

再次,“一体化”建设要求加强思政课全程育人的整体规划,突出不同学段之间教育目标的联系贯通,体现教育目标的衔接性。小学思政课内容的选取应注意与中学思政课内容的前后衔接,实现与中学、大学思政课内容的环环相扣。这一方面应从教材内容本身入手,作好现有课程内容的讲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启蒙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建构知识、升华情感,为顺利衔接中学阶段思政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延展课外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同一主题或相似主题内容的思考与讨论,如以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的形式,分别选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的角度进行教育,使不同学段学生均能从其中得到教育引导。

最后,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当代人才具备新素质。不同时代的学生接触的社会现象不同,不同时期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也具有时代性特征。因此,思政课更应及时添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例如,当前小学生刷抖音、看微博已经不是个例,如何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正确分辨信息的正误,不被消极“丧文化”所影响,应是思政课的新目标。《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信息万花筒”单元针对学生生活中的互联网进行初步阐释,但教材原定内容却少有涉及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知识的讲解。思政课包罗万象,课程的时代性较强,而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难以紧跟瞬息万变的社会。这要求教师不断结合社会现实,及时进行内容增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新事物。

(四)以提升课程质量为导向促进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课程质量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一体化建设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9],各项措施都要以提高课程质量为重要导向。教师是实现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效果的关键,学校要加快培养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在小学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应从小学内部建设和外部联合两方面共同发力,共同促成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首先,在校内,专职思政课教师、学校领导、各科教师应共同发力,实现小学校内思政课教研队伍一体化建设。专职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理论带头、方法指导的作用。专职思政课教师与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兼职思政教师不同,他们在思政教育方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专职思政课教师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给予其他思政工作者帮助,在思政课教研中引导其他教师实现课程思政化。学校领导要起到抓住机遇、健全机制的作用。校领导应主动关注区域内“一体化”建设动态,抓住机会,鼓励支持思政工作者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校领导也要主动改革教师保障机制,从推进编制落实、畅通职业晋升渠道、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使教师拥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科教师尽管不直接参与思政课授课,但在“一体化”理念下,每位教师均应自觉承担起思政教育的重任,主动结合所教学科开展思政教育,使各学科相互支撑、同向同行。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研团队,充分了解思政课进度和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发展水平,将适宜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使学生的学校生活时时有思政、事事有思政。

其次,在校外,小学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一体化”平台实现专业化发展。教师要积极交流,强化沟通。只有不断交流教学经验,小学思政课教师才能够增进对中学、大学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的了解,为实现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能在丰富的研讨交流中不断更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现理论的实际应用。教师要推进合作教学,进行一体化备课。小学思政课教师应以自身教学经验及特长,为一体化备课建言献策,积极加入区域间思政课一体化实践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教学本领。教师要主动开展研究,承担相关课题。應与其他学段专家、教师合作探索思政课研究的新领域、新成果,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建设,实现理论先行,进而反哺实践。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0]在小学阶段,做好思政课的基础性、启蒙性教育工作,是培育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应抓住“一体化”建设的时代机遇,正视时代挑战,不断丰富其研究与实践,开创小学思政课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邵沁妍,刘振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维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106-110.

[2][4]谢守成,程仕波,张淼.关于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沟通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1):84-89.

[3]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0(2):68-72.

[5]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11-16.

[6]王学俭,许斯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战略意义、力量来源、基本要求和实践举措[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15-24.

[7]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4-18.

[8]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9]徐蓉.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80-85.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叽咕乐挑战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