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维海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矿产勘查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导向,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及时调整工作布局,大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化实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与支撑工程、地质科技创新与应用工程、矿产资源勘查与保障工程、水工环地质调查与服务工程“四大地质工程”,重点加强清洁能源、优势重要矿产和新材料矿产资源勘查,全力推进绿色勘查,地质勘查取得一系列新发现新进展,找矿实现新突破,全面完成了青海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青海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目标任务,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地质资料支撑。
地勘投入基本保持稳定,有力支撑找矿突破。2016~2020年,青海省共实施各类非油气地勘项目1971项次,投入资金共计63.11亿元。
矿产资源勘查:新发现普查基地、矿产地62处;新提交可供开发矿产地18处。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400亿立方米。重要矿种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煤炭4亿吨;铁矿石1.97亿吨;铜镍铅锌473.3万吨;金128.7吨;银3813吨;钾盐1.17亿吨。
新增“334”预测资源量:煤炭11亿吨、铜镍23.8万吨、金13吨、银2300吨、钨3.3万吨、钴0.79万吨、锰矿石539万吨、钾盐2.95亿吨、石墨1325万吨、滑石3041万吨、萤石100万吨、脉石英1.1亿吨,钛106.9万吨。
五年来,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全省地质工作实现了“四个重大”和“四个更加”。“四个重大”体现为:工作布局实现重大调整,矿产勘查工作重点从三江北段、祁连等地区,调整到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形成盆地及周缘以矿产勘查为主,西宁—贵德—共和盆地以地热资源调查为主,东部人口密集区以生态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地质灾害等民生地质调查为主的地质工作新布局。地质找矿实现新的重大突破,新提交那更康切尔沟银矿、妥拉海河石墨矿、铜金山滑石矿等大型超大型矿产地14处;新形成格尔木昆仑河—妥拉海河滑石石墨非金属矿、德令哈牙马—延森哈达萤石脉石英新材料矿、都兰那更—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天峻茶卡北山锂铍矿、共和—贵德盆地地下热水干热岩、柴达木盆地深层卤水钾盐,大柴旦金钛多金属矿7大矿产资源勘查基地。民生地质取得重大进展,水工环地质工作发现了数千处地质灾害点、多处大中型富锶矿泉水与供水水源地,解决了数万群众饮水难、用水难问题。勘查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地质找矿中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措施,积极协调与营造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勘查成为地勘工作常态。
“四个更加”体现为: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了地质勘查资金、地勘项目、绿色勘查等多项管理办法,建立了一套从立项论证—项目实施—成果提交—业绩信誉考评全过程监管的体系。创新引领作用更加明显,有序推进找矿部署、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等研究工作,加强地学数据与资料信息开发利用,创新开展勘查技术方法试验与应用研究,强化科研团队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地质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地质工作由传统的大宗矿产勘查拓展到清洁能源勘查、新材料矿产勘查、优势重要矿产勘查、公益性地质调查、民生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支撑服务能力更加提升,各项丰硕的地质成果,持续提升了资源保障能力,在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与支撑工程有序推进,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进一步提升。通过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航空磁法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2.5万地球化学测量等工作,环柴达木盆地5万精度的基础地质调查基本达到全覆盖;除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覆盖区外,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已覆盖近50%;共圈定各类综合异常1733处,新发现矿化点、矿化体等矿化线索146处,为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选区依据。
在西宁市、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开展重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新发现地质遗迹集中区5处、地质遗迹景观355处、重要地质遗迹点24处,申报地质文化村(湟中群加乡下圈村)1处,为地方政府发展特色旅游文化提供了依据。
在柴达木绿洲农业区、海东富硒耕地区全面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新圈定富硒土壤1518.3平方公里、富锗土地123.6平方公里,为发展绿色有机富硒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工环地质调查与服务工程成果显著,服务民生成效进一步显现。在青海湖流域开展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为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依据。在黄河流域、湟水流域人口密集区、主要经济区开展1∶5万水工环综合调查,稳步推进青海东部城市群后备水源地勘查和严重缺水区供水水源地勘查,共成功实施探采结合井42口,可解决当地约4~6万人饮水困难的问题。
全面完成全省1∶5万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点4473处,为减灾防灾、保障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共和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贵南县等地发现大—中型富锶矿泉水8处,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具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发展地方经济、乡村振兴提供了绿色资源支撑。完成了西宁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西宁城市规划、建设、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新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9173平方公里、1∶5万专项地质调查16824平方公里、1∶5万航磁测量23374平方公里、1∶5万地面磁法测量2113平方公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2526平方公里、1∶5万放射性矿产调查5788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开展重要成矿带1∶2.5万地球化学测量(18027平方公里)和地质矿产调查(1158平方公里)工作。总体完成率100%~188%。
水工环地质:新完成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18200平方公里、1∶5万县市地质灾害详查355404平方公里、1∶5万城市地质调查450平方公里,水文、地热钻探8.31万米,浅井(小圆井)5976米。总体完成率100%~102%。
优势重要矿产勘查取得新成果。都兰那更康切尔沟地区新发现青海省第一个超大型独立银矿床,累计银资源储量超过5000吨,是青海省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加上周边哈日扎、抗得弄舍等银多金属矿床,有望形成万吨级银矿勘查开发基地。格尔木石头坑德地区新发现岩浆熔离型铜镍矿,累计新增铜镍资源量20万吨以上,达大型矿床规模,是青海省继夏日哈木之后同类矿床勘查的又一重大发现。柴达木盆地深层钾锂盐资源勘查在马海、大浪滩、昆特依等凹地深部发现以厚度巨大的砂砾石层为含卤介质的孔隙卤水型钾矿,累计提交氯化钾资源量4亿余吨,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有望形成新的钾锂盐勘查开发基地。都兰沟里整装勘查区的达热尔、色日、迈龙地区新发现金矿体,累计新增金资源量13.5吨,有望形成新的金矿勘查基地。另外,在都兰的朗日扎、热龙、各玛龙、博鲁古斯坦、益克郭勒,格尔木茫崖河东及茫崖乌兰乌珠尔等地区新发现一定规模的金及多金属矿体,找矿空间进一步扩大。五龙沟整装勘查区的红旗沟—水闸东沟、无名沟—百吨沟地区金矿勘查成效显著,累计提交金资源量95吨。大柴旦滩间山金矿田青龙山、金龙沟、细晶沟等老矿区资源储量进一步增大,东北部新发现中型规模的青山金矿,远景可达大型以上。都兰哈日扎铜多金属矿资源量50万吨以上,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格尔木夏日哈木外围新发现富铅锌矿体,估算新增铅锌资源量7万吨。
新材料矿产勘查取得新突破。格尔木妥拉海河地区新发现鳞片大、埋藏浅、易开采的超大型晶质石墨矿,估算石墨资源量1500万吨以上;铜金山地区新发现超大型规模滑石矿床,估算滑石矿石量2500万吨以上。这是青海省非金属矿产勘查取得的两个重大突破。天峻县、茶卡镇、北山地区新发现规模巨大的含矿伟晶岩带,估算氧化锂资源量3万吨,氧化铍资源量5000吨,达中型矿床规模,有望形成大型以上锂铍稀有金属矿勘查开发基地。此外,一些新类型新矿种的勘查取得了重要发现,都兰德里特和德令哈牙马地区新发现热液型萤石多金属矿,共新增萤石矿石量87万吨,找矿前景看好;德令哈延森哈达—亚麻图地区新发现脉石英矿,新增脉石英矿石量1.1亿吨;大柴旦鱼卡—铁石观地区提交钛矿资源量106.9万吨,达大型以上矿床规模;都兰三通沟北新发现沉积型碳酸锰矿,初步估算资源量460万吨,已达中型矿床规模;都兰龙什更地区新发现热水沉积型铁钴矿等。这些新矿床类型的发现,进一步拓展了东昆仑、柴北缘成矿带的找矿方向和空间。
清洁能源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共和恰卜恰地区地下热水已经探明埋深300~1700米、累计含水层厚度50~260米的地热储层,开采量达3.5万立方米/日(折合标准煤31.5万吨/年)、水温58~105℃,成为青海省第一处具备整装开发的水质优良的大型中低温地热田,既能满足恰卜恰地区供暖需要,又为发展设施农业和医疗康养等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首次实现了砂岩热储自然条件下的100%回灌,对实现高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此外,共和达连海北部探获水温较高,水量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有望提交新的大中型低温地热田;贵德罗汉堂、海东河湟新区及同仁盆地钻进至1500~1800米深度,孔底温度均在70℃以上,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在海东市乐都区新圈定地热异常靶区4处,为下步工作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共和盆地干热岩在自然资源部及中国地调局主导下,与省政府、中石化共同拟定了勘查开发试验攻关方案,并按方案稳步推进,已完成前期压裂和试采定向井施工,计划到2021年实现装机容量2兆瓦试验性发电,努力建成国家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东昆仑八宝山和柴北缘鱼卡地区发现陆相页岩气,为青海省页岩气调查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常规能源矿产勘查取得重要成果。煤炭勘查在天峻县聚乎更煤矿区南部新发现厚达34米的巨厚可采煤层,初步估算新增优质炼焦用煤4亿吨;大柴旦鱼卡煤田九龙山矿区新发现累计厚25.23米的可采煤层2层,估算新增资源量2.6亿吨;均达到大型井田规模。油气勘查在柴西凹陷带、阿尔金山前带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400亿立方米,勘探区域已从局部拓展到整个盆地,进一步夯实了建成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的资源根基。
有序推进不同层次的找矿部署研究。针对青海省铜矿、铜镍硫化物矿、天然矿泉水等勘查工作有效部署了研究项目,积极指导地质找矿方向和靶区优选;开展了整装勘查区找矿部署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成矿理论和矿床模型,拓展了找矿空间,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青海省“358地质勘查工程”成果集成与经验总结,全面推进“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专题研究、专项规划的研编工作等,达到了总结成果、梳理问题、分析形势、谋划布局的目的,为青海省地质勘查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积极实施重要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研究。相继在柴北缘和东昆仑地区开展了稀有稀土金属、多金属、页岩气、铀矿的成矿规律及找矿突破方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控矿构造和赋矿层位,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加强沉积型晶质石墨矿锰矿、岩浆伟晶岩型锂铍矿、热水沉积型铁钴矿等新成矿类型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找矿思路和空间;开展了柴达木盆地锂资源、南翼山地区深层卤水资源的潜力评价工作,为全省科学规划部署盐湖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提供了详实的地质资料。
创新开展勘查技术方法试验与应用研究。针对柴周缘重要矿床类型开展综合物探技术方法有效性评价与试验研究,总结出在青藏高原浅覆盖区寻找矽卡岩型铁及多金属矿的物探方法组合,并在野马泉、它温查汗西等矿区得到成功应用,进一步拓宽了找矿空间;在重要成矿带开展1∶2.5万地球化学测量示范与推广,明确其圈定的多数异常不仅对1∶5万异常进行了分解,同时新发现了一批具有找矿意义的新异常,为矿产勘查选区立项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靶区;二维地震和广域电磁法在页岩气、干热岩、深层卤水、金属矿等领域得到推广,取得了一批重要勘查成果;在都兰地区开展了“自然资源遥感动态巡查及遥感监测示范研究”,初步探索了高分遥感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动态监测应用;在夏日哈木、拉陵灶火、哈西亚图、铜金山、锲墨格山等重点矿区开展地质扫描技术规范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岩心图像,保留了一套内容丰富、真实可靠、价值很高的实用数字资料,为更全面深入研究矿床成矿特征等提供了依据。
加强地学数据与资料信息开发利用。建立了青海省同位素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服务中心建设(青海)、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建设(西北)等多个地学基础数据库,更新完善了青海省矿产地数据库和青海省地勘项目管理数据库,为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支撑;在重要成矿带实施了1∶5万矿调多元地质信息集成与靶区优选,圈定找矿靶区124处,成功立项矿产勘查项目7项;开展柴周缘1∶5万水系沉积物样品稀有稀土元素优选测试及找矿预测研究,圈定稀有稀土组合异常710处、找矿靶区113处,成功立项稀有稀土预查项目3项;开展青海省新一轮区域地质志、矿产地质志编制等工作,对全省地质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集成的同时,为找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进一步提升了全省地质资料综合利用水平和程度。
强化科研团队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依托科技进展成果,建立了环境地质、页岩气资源研究、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勘探研究3家重点实验室;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打造了不同专业的学术团队,成立了多吉武强何继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多次召开相关交流研讨会,拓展地质找矿思路,对成果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共获得各项成果奖励129项。其中,省部级奖励38项,厅局级奖励13项,行业(学会)奖励78项;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状”“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等各类先进集体奖励共52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最美地质队员”“青海学者”“昆仑英才”等各类先进个人奖励120人(次)。各类奖项的取得,不但提高了青海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为促进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有力贡献。
2016年,青海省优选10项省地勘基金项目作为试点,率先在全国开展绿色勘查;2017年省财政地勘项目全面开展绿色勘查,并选择部分社会资金项目进行试点;2018年起,全面开展绿色勘查。五年来,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推进绿色勘查,实现了地质勘查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共赢。
绿色勘查理念渐入人心。通过多层次、全方位、不同方式的教育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地质工作者普遍认识到“绿色勘查”是地质工作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强“绿色勘查”工作,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才能保障地质勘查工作的可持续性,地质勘查工作才有明天。
绿色勘查制度体系愈发健全。近年来,修订完善了《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地勘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绿色勘查要求,又先后发布了《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试行)》和《青海省绿色勘查工作细则(试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全省绿色勘查工作。各地勘事业局和地勘单位分别制定了地勘项目绿色勘查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全省已形成了一整套绿色勘查管理的制度体系,且各项目组设置了绿色勘查指挥部,绿色勘查责任从上到下得到落实,绿色勘查已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
绿色勘查制度得到有力落实。近年来,坚持绿色勘查与地勘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设计、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的“六同时”原则,采用对生态环境扰动小的勘查新技术、新设备,最大程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得显著成效,得到自然资源部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同时,各项目承担单位严格贯彻落实《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试行)》和《青海省绿色勘查工作细则(试行)》等相关制度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较好地执行了项目设计,项目组绿色勘查制度健全,责任分工明确,监督检查有力,绿色勘查工作持续推进。
强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通过强化项目绿色勘查方案审查、专项检查整改、“回头看”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遏制了粗放施工、不注意生态环保、恢复不到位等问题,基本解决了绿色勘查遗留问题。此外,2020年结合全省生态环境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就省财政矿产项目进行了绿色勘查问题排查和整治,向都兰地区实施地勘项目的10家地勘单位编制下发了《关于都兰县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提出问题的整改方案》,明确了整改任务、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并及时组织相关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进行了约谈,督促项目单位按期完成了整改。有力推动地勘项目持续向绿色方向迈进。
和谐勘查环境得以全面形成。各相关单位在认真做好承担项目工程恢复治理的同时,对工区以往勘查工作中形成的简易道路、槽探、机台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治理,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及地貌景观尽可能得以保护。绿色勘查工作和地质工作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充分肯定,和谐良好的绿色勘查环境已全面形成。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表示,从“十三五”全省地质工作成果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勘查之路,地质工作才会有新的出路;只有坚持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握时代大势,跟紧时代步伐,地质工作才会有更大的作为;只有坚持以高质量促成果为目标,持续加强项目管理和创新,地质工作才会实现更大的突破;只有坚持以人才引领行业发展为支撑,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补齐地质行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短板,地质事业才会有强大的动力。
五年来,为集中、整合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合理设置矿业权,加快重点矿集区勘查进程,全省共优选出8个整装勘查区进行“规模作战”,共安排整装勘查子项目531项,占总项目数的23.7%,投入资金近20亿元,占总投资的33%。
加大技术力量投入。2016~2020年,参与全省地质工作的人员5万余人(次)。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8万人,辅助人员2.5万人;人员以省内地质工作人员为主,约3.68万人,省外地质工作人员1.5万人,省内地质工作人员为省外地质工作人员的2.45倍。
2016~2020年,全省地勘工作投入各类机械设备共计2596台(次)。其中,投入钻机2289台(次),橡皮履带拖拉机157台(次),爬山虎153台(次)。共完成槽探工作量124.66万立方米,机械岩芯钻探93.4万米,坑探300米。
总体看,“十三五”全省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10亿元以上规模,且省财政基本保持稳定;参与青海省地质工作的队伍力量匹配,人员结构合理,装备设备充足,为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实现找矿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与技术力量保障。
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地勘工作全方位推进。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与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科学制定规划目标任务;优化总体工作布局,将全省地勘工作重点转移到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有序完成重点勘查区和整装勘查区的退出与整合;在省财政资金投入减少的情况下,省厅又积极争取到每年1.5亿元的专项资金,突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矿产勘查。每年9~10月完成下一年度项目库建设,11月编制地勘工作安排方案,下达立项指南;每年元旦后即组织完成立项论证,春节前下达计划草案并征求地方政府意见,春节后完成设计审查,为项目尽早开展野外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每年4月底前绝大多数项目赴野外正常开展工作。
创新管理举措,助推地勘工作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我们创新求变、积极探索与全省地勘工作相适宜的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地勘单位业绩信誉考评办法)》《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绿色勘查工作细则(试行)》《青海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青海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办法的有效实施,为进一步规范青海省地质勘查和绿色勘查工作,持续加强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促进青海省地勘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化项目检查指导,持续提升项目工作质量。扎实开展中期质量检查与年终验收,省财政地勘项目检查验收100%覆盖,根据需要,开展了绿色勘查、野外样品采集等的专项检查验收,及时下发检查验收通报,对问题突出的单位进行约谈整改,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持续提升项目各方面工作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每年组织技术专家多次对重点项目进行野外实地跟踪督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展、优化工作方案、研究解决问题、明确下步工作思路和找矿方向,推动成果的取得。如:都兰县那更康切尔沟银矿区,经多次研究,分析梳理并确定了控矿含矿构造系统,指出主攻矿带和提升资源量的方向,调整优化工作部署,推动了成果的显现;天峻县、茶卡镇、北山地区伟晶岩型锂铍矿区,经多次调研,提出“不稳定环境伟晶岩垂直分异成矿”理论,有效指导了该区的锂铍矿找矿工作;都兰县的三通沟北锰矿、龙什更铜钴多金属矿、德里特萤石矿、益克郭勒铜银矿、德令哈牙马萤石矿,格尔木铜金山滑石矿等矿区,经多次督导,厘定了成矿类型,及时调整了工作方案,取得了找矿新突破。格尔木茫崖河东矿区,深入分析研究找矿空间,及时调整找矿方向,促进了成果的显现;大柴旦青山金矿和都兰三通沟北锰矿区,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确定了矿带产状,调整了钻孔位置,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