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铭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上海 201800)
农业企业不单指生产种植农产品的企业,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许多大型农业控股公司集生产、加工于一体,同时从事运输、建筑等,这就要求其会计核算必须从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农业企业在管理体系上通常较复杂,例如国营农业企业通常分为几个级别,厂区下设分公司可根据需要在分公司下设生产组。不同层次级别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同。上市农业企业的活动范围更广,不仅是食品的生产或销售等,还涉及租借及管理等。
农业企业的会计科目会随着生产活动进程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分类。畜牧为基础的项目核算中,以幼崽为例,在幼崽时期,企业对其会计核算以存货进行登记,待到成熟时期则会视其为资产,当生物被加工生产时则记为销售收入等。在种植业企业中,出售成熟农产品的种子,其可以用于下一个生产周期,因此会被作为销售进行处理。由于农业产品的灵活性,需要灵活的会计核算方法[1]。
农业企业会计的工作比较复杂,既要有统筹协调能力,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目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会计工作人员设置了更高的标准,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和会计能力对会计工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会计师对相应的会计科目不了解,存在误用科目的现象;部分会计师在事务管理和法律法规适用方面缺乏精准性;部分会计师虽然有专业知识,但研究不认真、工作马虎,无法准确计算会计活动。现行管理企业会计的法律法规普遍适用,但不涉及各类农业生产,大多数会计法和条例只规定一般会计。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人类难以预防和预测不利于农业的自然事件的发生,人类难以监控和控制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因此,无法确定农业生产活动登记簿和台账的正确性,从而造成账务准确性方面的问题。此外,家庭农场和种植者是土地的企业家,一旦完成承包任务,就可以完全控制和拥有经济收入。农业企业的经济活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企业不能完成生产周期长的农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因此,农业企业会计在记账时,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其利益无关,必要的激励机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进一步失真。
农业是一个生产的过程,是人们有意识对动植物进行控制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是农业的特征,反映了会计和经济组织的复杂性,以及农业生产方式在发展和生产活动方面的差异,也使会计工作更加复杂。这不仅体现在财务报表和会计核算等方面,农作物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核算相对困难。农业品种的多样化,使会计核算要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会计核算的难度[2]。
现行《农业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制定的,当农业生产有计划时,政府负责标准的粮食采购,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可直接销售。但目前经济形势的市场化,经营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维持原有的会计制度将难以满足会计资料使用者的客观需要,也难以进行编制。
“互联网+”的发展要求对现有会计核算管理概念进行有效的创新,使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管理趋向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真正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农业企业会计创新的关键在于当前会计管理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特别是合理处理各类财务数据信息,形成不断提高财务信息水平的理念,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数据与传统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确保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以及农业账户数据收集的效率。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数据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明显,企业运行中的各种财务信息数据不但能为其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更能依托现代管理技术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逐步完善财务管理的概念,着重改进企业会计工作[3]。
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其在发展过程中要着眼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及软硬件基础设施等的构建。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网络环境整体化、秩序化。安全、高效的网络信息平台是会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和可靠保证,为推进信息化有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网络空间建设,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法律和制度。
此外,要健全完善公司会计制度并付诸实施,避免工作中出现违规现象,有效管理公司资金,提高资金使用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利益,建立农业企业金融信息平台,有效整合相关商业数据。
会计核算信息化对现代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有积极作用,但在推进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其安全管理工作。这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必然会增加企业财务数据、商业数据、产品数据等泄露的风险。同时,会计管理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接入,使企业内部更多人可以接触到相关信息,如果员工在平台使用和数据利用上存在违规操作或疏忽大意,将导致信息的泄露与失真,这些问题会对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造成极大影响,农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应重点针对信息安全开展管理。一方面,要围绕信息安全开展专项培训,不但要提升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还要让企业内部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与保密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会计核算信息平台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更新优化软硬件设施,做好日常信息系统和平台的维护工作。此外,应结合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特点与要求制定相应的规范化工作机制和行为准则,为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农业企业会计应建立在内部控制和监督的基础上,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及时报告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迅速作出反应,第一时间化解职责范围内的问题,防止问题逐渐扩大。
首先,农业企业需针对会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尽可能丰富内控措施与手段。例如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加强财务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或通过优化流程使财务、生产、营销等不同部门之间形成相互牵制,从而达到相互制约的内部有效控制。
其次,农业企业可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实施对企业会计核算、生产、营销等全过程的监控。再次,农业企业要注重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会计人员和内部监督人员都能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项制度措施。
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有效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加深相关从业人员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和理解。会计人员应通过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计算机工作水平和会计师的能力。
随着农业公司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对会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影响,使企业人才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优秀的金融专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处理企业事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提高会计师培训的效率及专业知识的掌握,公司可以邀请一些会计专家定期对会计软件应用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报表管理等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通过学校招聘或校企合作,引进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会计师,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建立良好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企业众多且覆盖面广,因此农业核算体系和信息质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农业企业会计对产品、生物资产等进行盘点研究,发现产品在会计信息、会计计量和会计确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改进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修订会计原则,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为农业企业财务工作奠定基础,推进农业企业会计标准化,是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