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聪微
(陕西自然资源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可持续发展与全局视野出发,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为优化各种要素的配置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空间总体格局优化是城市贯彻落实多重使命要求、科学合理高效配置国土空间资源的核心关键内容,是支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发挥“承上启下、统筹平衡、指导约束”作用的重要途径[1]。
潼关县位于黄河中游大拐弯处,陕西省的最东部,东与河南灵宝毗邻,西与西北分别与华阴、大荔接壤,南与洛南以及秦岭为界,北与山西芮城隔黄河相望。全县行政辖区面积427.35平方公里,辖城关街道办事处、秦东镇、太要镇、桐峪镇和代字营镇4镇1街办,28个村社区。县域地貌南高北低,跌宕明显,呈台阶状。由南向北分为秦岭山地、残原沟壑和黄、渭河谷三种类型。
潼关县整体空间布局在生态、农业、城镇等三类主体功能空间之间的关系及边界有待进一步厘清。根据潼关县2010-2018年变更库数据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持续挤压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矛盾加剧。北部优质耕地分布与黄渭河谷生态重要区重叠,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功能冲突,耕地保护压力巨大;南部黄金开采区域秦岭保护区高度重叠,多年的矿产开采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扰动巨大,地质灾害频发,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多年来一直存在。
县域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一城两区三镇”的城镇发展格局,以潼关县城(城关镇、秦东镇)作为中心城镇;两区包括物流园区和循环工业园;三镇包括太要镇、桐峪镇和代字营镇。然而,潼关县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城镇化率低于渭南市及陕西省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产业与城镇融合、协调发展不够,产业整体规模小,依靠产业吸纳人口进城作用不突出;沿黄城市带产业布局统筹不足,同质化问题比较明显,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率不高、单位产出效益偏低;循环产业聚集区能力较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县城对周边村镇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一方面,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在全国来说处于较低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县域高质量发展目标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粗放扩张的城镇化、工业化导致城市拥堵、承载力减弱,局部环境污染加剧,同时农村建设用地并未随农村人口减少,而是继续逐年增加,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居民点散布于县域境内,村庄的空间布局受地形地貌及交通干线影响显著,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同时存在零星农用地荒芜情况。
潼关南有秦岭,北有黄河,聚齐国家两大重要生态功能区,属于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同时,潼关又是全国有名的黄金产区,矿区多位于秦岭北麓区域,多年的矿产开采已造成境内部分地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进一步可能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秦岭重要生态功能区与矿产开采区域的高度重叠,导致潼关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尤其突出。然而,长期历史遗留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产权不清晰、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造成潼关县生态系统的破碎化、管理的交叉重叠等问题突出,大大降低了国土空间保护的有效性。
总体思路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升县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贯彻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守住生态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两条底线,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抓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空间开发高效、城乡空间宜居高品质的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省、市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依托潼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落实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布局,进一步厘清生态、农业、城镇等三类主体功能空间之间的关系及边界,细化各类功能空间布局和管控要求,优化潼关县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坚守底线思维,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优先保障生态保护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深入分析潼关县生态本底资源,突出黄河和秦岭两大生态重要区保护修复,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筑牢高质量生态底线。结合县域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优先划定核心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明确分区范围面积和分区分类保护管控要求。围绕县域内自然保护地建设,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恢复为辅的原则,修复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网络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农业发展空间,提高耕地综合产能,持续提升粮食供给能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分析潼关县现状耕地数量和质量等级、宜耕后备资源潜力,结合农业发展基础现状,按照“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布局有优化”的总体思路,合理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划定各类农业生产功能区,分区指引推动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发展,支撑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树立国土安全观,分析识别潼关县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源分布区域,开展国土空间综合灾害风险评估,制定全域综合防灾减灾分区控制和治理措施,统筹布局各类防灾减灾设施,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针对潼关特定的发展阶段、自身的资源禀赋、现状发展格局,以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优化国土开发结构,统筹城乡空间格局[2]。结合潼关县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统筹布局城镇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分类提出各类资源配置的重点方向和重点地区。
科学研判未来城镇发展趋势,立足潼关独特自然环境格局,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加强城市内涵挖潜,构建合理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3]。
积极发展中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单元,统筹整合、择优培育,推动乡镇差异化发展,发挥重点镇、特色镇的带动作用,优化乡镇发展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幸福潼关”发展战略,以全面满足人的多元需求为导向,构建宜居城乡生活圈,营造宜居高品质生活空间格局。全面整合全县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弥补短板,提升城乡交通网络便利度,构建高效便捷、安全韧性的城乡生活圈。整合县域内各类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构建自然与人文融合共生的特色魅力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通过分析潼关县以往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为实现新时期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妥善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战略部署,提出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思路和建议,划定各类空间功能分区,引导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高效,对促进国土空间永续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