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亚琴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黄岩 318020)
传统村落传承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包含着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诗意栖居”的现实表达,青山绿水、农村特点、乡土味道、乡村风貌等各具特色的场景形成了人们记忆中独有的“乡愁”,作为“乡愁”载体的乡土文化,由各种乡村意象构成。乡村意象是人们从想象层面理解乡村的“人”和“地”,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这些意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共同构成了人们心中的“乡愁”,铭刻着村庄的发展历史,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也构建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乡土记忆”。
立足乡村意象基于乡土记忆视角,从文化的角度看乡村全域性规划,能增强乡村活力,抑制乡村衰退,保护乡村独特性,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能。乡村意向包括自然存在的承载乡土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等乡土文化意象,如古树名木等,以及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意象,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古建遗存、传统建筑、传统村落以及农业文化遗产、地方特产等。这些每个乡村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意象,形成了我们记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成为构成“乡愁”独有的乡土记忆,也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效推动乡村发展的独有资源,能有效防止发展中“千村一面”的现象的出现,使乡村在发展中呈现出其独有的竞争力。
但是,乡村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独有的景观和文化遭到破坏,乡村意象正在逐渐模糊甚至丧失,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意象,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险;同时,由于乡村文化意象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很多乡村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及重视等原因,没有“摸清家底”,无法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意象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
以传统村落为例,在传统的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困难和问题也不断出现。有些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对传统村落旅游破坏性开发的问题等。因此,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但当前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意象,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险。怎样通过保护和利用,活态再生历史文化村落,让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而不是被破坏性地开发,或者仅仅只是修复性保护,已成为当下乡村振兴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或者修缮古建筑,更重要的是要保护“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再造融通历史和当下的活态乡村生活。因此,基于通过打造乡土记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彰显每个地方发展的人文特色,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作为浙江省地级市的台州市,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在台州的3000多个行政村中,被认定为历史文化村落的就有201个。台州的古村落不仅是传统中国乡土生活的现代延续,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19年4月,对古村落进行数字化保护、整体化保护和活化保护进行研究的“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研究”项目已经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因此,以台州为例,用文化的眼光看乡村,立足乡村意象基于乡土记忆视角,通过各种乡村意象,构造属于乡村的独特的乡土记忆,充分发挥其增强乡村活力,抑制乡村衰退以及保护乡村独特性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其独有的文化动能,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研究提供参考。
乡土记忆由各种乡土意象汇聚而成,其中,农业文化遗产,是由我国人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来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是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以中国著名的“杨梅之乡”台州市仙居县为例,全县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杨梅树13000多棵,形成了作为仙居乡土记忆重要表现形式农业文化遗产的古杨梅树群复核种养系统。古杨梅树群在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又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古杨梅林主要分布地之一的杨岸村,希望利用申遗契机做好古杨梅树群的保护工作,专门修建游步道,对杨梅进行挂牌,并落实了专人管护,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并重,更好地挖掘杨梅的风土文化,焕发古杨梅树群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能实现乡村振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但对古杨梅树的摸底普查以及使杨梅特色发展与生物多样性融合发展,需要从基层到乡镇、县,从村民到专业人士一起努力,对古杨梅树这种承载当地独有的“乡愁”的乡土记忆予以重视,并真正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还有一个过程。
因此,立足意象构建乡土记忆,通过从基层到乡镇、县区及专业人员认真排查“摸清家底”,真正掌握家底,以乡土记忆为立足点,加大对乡村文化意象的保护的宣传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开发利用,把它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等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其独有的文化动能也就成为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既要要充分尊重乡村群众的主体性,也要合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增强乡土文化吸引力,加强对村落古迹的保护与修缮力度,创新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的方式与载体。
“数字乡村”也就是用数字技术保存台州的“村落记忆”,将乡村文化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以村庄人文传承为内核,重塑一个勾连村落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数字空间,构建可在网络空间长存的村落文化记忆。部分古村落如高迁通过“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研究”项目已经有“高迁村数字记忆”,但更多的古村落和传统村落等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数字记忆,需进一步推进乡村“数字记忆”建设,通过数字平台和数据库的建设,打造“数字化”的乡愁。
打造会讲故事的乡村,进一步做好“乡村记忆保护项目”,既“活化”乡土记忆,又使乡村有了能代表自身的文化符号,形成其对外宣传的“金名片”。要更好地珍惜乡村的文化价值,并通过这一过程为未来乡村规划创造一种文化标识。乡村靠记忆而延续,“故事乡村”不仅记载着乡村的形成、变迁和发展,也存续着乡村的文化与个性。
对寻找乡村最具代表性的记忆项目切实地加以保护。在浙江省首批35个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和台州市档案馆现有的“一村一档”古村落档案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村落尤其是部分容易被人忽视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挖掘整合记忆资源营造农村整体文化氛围,并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农民作为乡村主体的内生动力。
味觉记忆是人对家乡食物的特殊感情,饮食劳作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记住“乡愁”的过程。在家庭劳作中,一起用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过程,是乡间日常生活,也构成了基本的民间乡土文化。人们家风和家教常常就在继承家族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传承。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其中乡土美食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食物与民族习俗的关系,与制作食物有关的炊具器物等,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的载体。味觉记忆中包含丰富的家族人文记忆和民间生存智慧。因此,整理汇总地方独具特色的美食,通过乡土美食里的文化记忆,以“味觉记忆”彰显当地特色文化,凸显乡村独特魅力,助推乡村发展。
通过“数字乡村”“故事乡村”“味觉乡村”等为抓手,形成乡村独特的“村落记忆”,作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对外宣传的“名片”,形成乡村发展的文化动能,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带动下,打造东南西北中的美丽乡村组团,下好“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助力乡村精细化管理和环境系统提升,推进乡村善治,打造文化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