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问题的探究
——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

2021-12-14 15:54黄先芝吴心怡吴美琦余思琦
山西农经 2021年18期
关键词:支教志愿队伍

□黄先芝,吴心怡,吴美琦,余思琦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 广州510830)

1 “云下乡”现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虽然现阶段我国疫情形势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疫情并不会阻止大学生下乡服务,虽然以“云下乡”的社会实践模式开展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学术界也并未得出专项研究该模式的成果,但是在以往传统“线下三下乡”的模式研究中,有群体提出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进行“线上教学”的建议,这些建议为“云下乡”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大学生支教创新方式探究——多元模式的试行》,此文章中就提到了“乡村夏令营与‘互联网+’支教多元模式”新兴的教育方式,主要内容和理念是可以利用线上网络等平台组织“互联网+”的支教模式,通过线上教育的方式解决目标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使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可以足不出户实现支教梦想。在《关于提高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实效性的研究》中提高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模块,研究者也提到队伍指导老师在有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应大力鼓励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技术,如VR虚拟教学甚至是互联网直播等技术手段,提高社会实践成果,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线上教学这一措施早有群体提出,但这仅是“云下乡”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云下乡”活动的具体实施中,不仅需要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还要用互联网开展活动。对于地理位置偏远,志愿者团队难以就地开展志愿服务的地区,“云下乡”活动是最好的办法,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存在的形势下,大学生“云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与此同时该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也不断凸显出来。因此“云下乡”这个话题值得深入探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云下乡”这个话题并没有较为成熟的探究结果,应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研究。

2 “云下乡”存在的问题

传统模式的“三下乡”由学生跟随老师走访,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支教。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地考察无法实现,大学生下乡队伍只能改变传统的下乡模式和思维方式,开拓新思路、采用新模式,使得“三下乡”社会实践得以顺利开展和更好发展。以下是以广东培正学院各支队伍为例,探讨“云下乡”存在的问题。

2.1 “云下乡”模式导致下乡地难寻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波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给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众多问题,如支援地点的封闭管理导致志愿队伍需要临时更换地点等。“三下乡”地点大多都是固定的,即每个队伍有定点下乡学校,一旦更换地点将面临生源难寻的问题,也可能遇到更换地条件不允许开展“云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的困境。

2.2 “云下乡”存在时空差距

“云下乡”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情况下倡导的全新下乡模式,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空间差距导致队员之间协调沟通难度大,影响了队员的办事效率。由于缺少对下乡地的实地考察,无法对当地提出针对性的具体策略,难以产生共鸣,导致调研问卷的题目难以确定(以往是根据当地文化、当地学生具体情况等制定),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相关支教队伍在课程设置上的难度,难以设置出符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案,更难以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

这种时空差距引发出一系列问题,一是人们在无交集、非面见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懒惰心理,这种心理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由于活动内容受制于单一的网络形式,缺乏系统性管理,导致学生积极性有所下滑。三是依赖网络开展的活动,在制作过程中,只能看到结果不能看到过程,无法进行实时性的调整,以至于活动开展成果不够显著,打击了队伍成员的积极性。

2.3 “云下乡”存在的系列问题

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云下乡”形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下出现,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二是硬件设施不齐全,“云下乡”的基础设施是网络,所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硬件设施要完善。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硬件条件不够会限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沟通不及时,“云下乡”,顾名思义是将传统的“三下乡”活动依托于网络开展,双方无法面对面沟通交流,反馈的途径和效果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大打折扣;四是人员安排的局限性,虽说线上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但在实际情况中,有可能会出现转达信息不及时、不集中等问题。

志愿精神的弱化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利益性,例如为了获得学分、完成学业、获取荣誉等,这已背离了志愿精神,致使下乡队伍的实践活动质量降低,违背了下乡服务的初衷[1]。

3 “云下乡”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明确服务需求,支援下乡活动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需要在短短十几天之内完成地区调研工作,了解当地老百姓的具体需求,同时还需要在剩余时间内完成支教工作。这样的工作安排看似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但实则无法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需求,更无法对当地教育产生高效的推进作用。因此,需要发挥政府在高校与乡村间的中介作用,直接介绍扶贫干部们协助学生调研,制订真正适合当地的下乡模式。

现在不少高校已经构建起快速、先进的校园网平台,设立专门的“三下乡”服务板块,上传实践队伍活动的资料。政府应该把这种网站的功能扩大、整合,设立一个覆盖全国扶贫基地的大学生“三下乡”服务专门网站,用于展示各个扶贫基地的具体信息、“三下乡”的各种通知等,各个高校不同专业、院系队伍可以根据此网站选择不同类型的特色基地,并向该地投递下乡策划,明确下乡的具体任务,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良好对接。例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为当地儿童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更能为儿童提供心理援助,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2 开展下乡培训,设置多元化的下乡形式

学生在校内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与农村基层人民的知识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志愿活动中为农村提供物品、支教、开办文艺汇演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提供了短暂的助力,并没有实质性解决农村贫穷的根源问题,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脱节。例如,农民们时常面临的问题并非是种不出农作物,而是所收获的农作物卖不出去,孩子们缺少的并非是形式化的教学,而是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等[2]。

线上“三下乡”的发展不能走传统的老路,必须与当下热点和农村需求结合起来,采用帮助和教授农民直播带货等新下乡形式,将下乡支教的对象扩大化,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懂营销、擅推广的新农民。在以往的“三下乡”中,不乏给农村捐赠了许多物质资源,但缺乏对当地居民资源利用以及再创造的引导。以筹办图书馆为例,各地“三下乡”队伍一直以来致力于丰富乡村的图书资源,但是建立了图书馆之后却无人光顾,图书资源也就此荒废。基于此,线上“三下乡”就可以使用网上录课的形式,每天为孩子们推荐一本书,或者用讲书的形式激发孩子乃至家长的阅读兴趣,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当地居民有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再造知识的效果。

在明确好新的开展思路后,高校应针对具体实施方案对下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这些培训不仅要涉及具体的下乡内容,还要涉及到成员们到乡村中的生活技能,让学生们在下乡前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以便下乡工作顺利开展[3]。

3.3 完善评价反馈,深化志愿精神

“三下乡”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考评标准一直是个“难题”,如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各队伍需要面临的问题。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实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分为主观体系和实践体系,同时,又将主观体系分成了自我、同伴、群众和教师的评价,实践体系主要是队伍完成的实效性的集体评价。

广东培正学院(队伍一)“三下乡”队伍在这一次活动中采用评价体系之前,明确将完成指标(如问卷发放份数、填写份数等)作为队员一段时间的绩效考核。各个队伍需要在活动开始之前开展相关讨论,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思想政治科目成绩、干部评选、荣誉体系以及奖惩结合在一起。学校应表彰在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同学,树立“三下乡”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将抽象的说教转变为形象的示范,将空泛的概念转变成实在的样板,进一步将先进个人以及团体的志愿精神发扬光大[4]。

从参与的目的而言,大多数学生参加“三下乡”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却没有将自身的参与同国家扶贫工作联系在一起。部分学生在活动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致使整个活动的实际效益较低,因此校方在活动策划前期不仅要改变陈旧的形式,更要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开展“三下乡”专题培训,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三下乡”对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4 结束语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对学生本身还是对扶贫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下乡活动对于参与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各队伍应及时改变活动思路,依托互联网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云下乡”模式,大学生志愿者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社会实践活动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猜你喜欢
支教志愿队伍
以志愿,致青春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大雁的飞行队伍
还剩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