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华彬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消灭了绝对性贫困,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在这场伟大的攻坚战中,农民合作社与广大贫困户携手同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信息,全国90%以上的贫困村都有了农民合作社,832个贫困县累计发展合作社68.2万家,直接带动2197.8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三农”工作重心要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同时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不松劲。合作社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不留空档?本刊记者采访了部分理事长和相关专家。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如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才有事做、有钱挣。在脱贫攻坚中,那些成绩突出的合作社,不少都是深挖当地优势资源,引导农户(贫困户)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扶贫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2020年,合作社扩建了第三个园区,增加了30名村民就业,帮助700多名村民提高了收益,合作社的37名贫困户成员成功脱贫,还带动所在的凤塘村12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广东省罗定市百事达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开章告诉记者。该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在当地率先引进种植高端精品葡萄,亩均收益达4万元/亩。2021年,合作社将瞄准新的目标,开展葡萄深加工,生产葡萄原浆液、葡萄雪糕等,将产业建在乡村,把产值最大化,进一步确保村民脱贫后不再返贫。
作为湖北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的扶贫增收事业全靠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合作社所在的花枝山村曾是一个严重贫困村(贫困率达80%),合作社带领村民建立有机茶叶基地,给村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作社理事长刘小英说,2020年,全村户均茶叶收入4.9万元,靠茶叶收入超10万元的村民比比皆是,95%以上村民住进了新楼房。另外,合作社还带动村外453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产业建设是实现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抓手,应拓展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完善产业链建设。”西南大学教授高静表示,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与农村社区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要在这些良好的基础上,从经济领域的专业性服务向农村社区的水务、卫生、文化、康养等服务领域拓展,增进全体乡村居民的福祉。同时,由于产业扶贫“短平快”的建设路径,造成部分扶贫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合作社要从绿色有机、智慧智能、产品品牌、三产融合等方面,提升扶贫产业的水平,建立“农民收入高、投资回报高、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链。
合作社作为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在利益分配方面,往往对小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进行倾斜。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青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农户(贫困户)土地入股、村集体现金入股、家庭农场资产(加工场地、加工厂房、机器、药材等)入股,建成集种苗生产、药材交易、收购、加工为一体的中药材综合示范基地,并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用工。2020年,合作社吸纳务工人数214人,其中贫困户171人,发放工资123万元,土地分红52万元,理事长董赛力木被评为“全州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董赛力木告诉记者,2021年,合作社将响应国家号召,脱贫不脱钩,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群众长远发展。
2014—2020年,花枝山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成员采取了系列帮扶措施,包括提高交易额分红比例(比非贫困户高3个百分点)、无偿提供茶园肥料、提高鲜叶收购价格(高于市场20%)、扶贫贷款投资分红、股权收益分红、安排用工等。理事长刘小英表示,虽然脱贫攻坚已取得胜利,但合作社将继续执行、完善原有的扶贫措施,巩固脱贫成果。同时,2021年合作社将筹划建设农产品体验店,集中收购农户的农产品,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问题,还可以创造一部分村民就业机会。
对于合作社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西南大学教授高静认为,关键在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脱贫增收致富长效机制。她说,合作社通过与成员之间的一次交易收入和二次分红,能够有效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带动农户走向致富的快车道。因此,合作社要积极吸纳脱贫户或贫困边缘户,从技能培训、统购统销、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升其收入质量,确保脱贫后能致富。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对此,合作社如何因应呢?
董赛力木认为,合作社应从以前的带动型转变成服务型,为小农户提供技术、农资、农机、收购等服务,提高小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刘小英则表示,应将小农户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帮助小农户成长为高素质农民,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
甘肃省民勤县善乙农林牧产销专业合作社是当地第一家大规模开展农产品电商并获得成功的市场经营主体,帮助当地农户将红枣、蜜瓜和黑枸杞等土特产品销往了全国,年电商销售额上千万元。合作社理事长陶积荣认为,巩固脱贫成果,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农村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但随着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农户的土地意识发生了改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会越来越难。同时,在偏远的地区,由于资源有限,新型经营主体生存尚苦、创业维艰,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落地落实各项支持政策,给新型经营主体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带动更多小农户发展。
“对于合作社发展,扶贫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浙江大学教授郭红东告诉记者,很多合作社当时是为了扶贫的需要而成立的,因为大量的扶贫项目、资金要落实到村里去,村里需要有一个扶贫组织来承接,于是在扶贫干部及村干部的主导下,很多村子成立了合作社。如今,一些扶贫干部离开了,村干部又不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合作社就挂在那里没人管了,留下了一些资产、债务等问题。随着产业、资金、消费等扶贫政策的退出或调整,这些合作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市场,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自身的发展能力,如果按照市场的法则运营,结果将是大浪淘沙,很多都生存不下去。因此,对于扶贫类合作社,最要紧的是激发其内生发展能力,具体途径包括加大合作社人员培训力度,培育其营销、品牌建设能力;吸引一批年轻人到合作社去创业,比如引导新农人回乡;走合作社联合兼并之路,鼓励好的合作社兼并差的合作社。“中国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合作社,将来很多合作社一定是跨区域的。”郭红东说。